王志清[作家]

王志清[作家]

王志清,男,中國當代著名辭賦作家,詩人,南通大學教授,中國散文詩學會理事、江蘇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主攻古代文學及文論,出版有專著《縱橫論王維》等5部,出版詩集《生命場景》、《心如古銅》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志清王志清
王志清,男,中國當代著名辭賦作家,詩人,南通大學教授,中國散文詩學會理事、江蘇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主攻古代文學及文論,出版有專著《縱橫論王維》等5部,出版詩集《生命場景》、《心如古銅》等。辭賦作品有:【賦《黃山十賦》】、【袁瑞良《黃山十賦》之賦】、【月夕賦並序】、【歸而來兮辭】、【讀袁瑞良先生諸賦而為之寫真】、【美妙的山水協奏】等。

評價其人

散文詩在文學界頗受好評。著名詩論家、博士生導師謝冕評價王志清的《心如古銅》深沉凝重,給人以歷史的滄桑感。著名軍旅作家、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王宗仁說:“王志清的詩凝重而深長,他捕捉的雖是一瞬間的影子,給予讀者的思索卻是無限的。”辭賦大師潘承祥說:“文風厚重,讀按理如史”。著名詩人、《詩刊》主編葉延濱說:“讀王志清散文詩,如讀山水丹青,其作品多清麗亮色,又有激越情懷,自成一格,不追時髦。”當代散文詩之泰斗耿林莽在《王志清的山水情結》中說:“王志清的山水風景題材的散文詩致力于山水、文化和詩情的切合,他是靈性、悟性較強的快捷之才,敏於發現和思考,激情奔放洋溢,語言意象上也有不少鮮活的創造。”

融會貫通 獨創新類
——評王志清《盛唐生態詩學
王美春
王志清教授的新著《盛唐生態詩學》正式出版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是很值得慶賀的事。此著是王志清繼《縱橫論王維》之後的又一本力著。筆者評過《縱橫論王維》,也曾在《天津社會科學》、《社會科學輯刊》、《東北師範大學學報》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看到王志清 “盛唐山水詩”系列論文十多篇,現在又看到由其“盛唐山水詩”系列論文整合而成的論著《盛唐生態詩學》,自然倍感親切,更覺得此著很值得薦讀。

一、融生態研究與文本研究於一爐

《盛唐生態詩學》是一本研究以王維為代表、為核心的盛唐山水詩群落的專著,主要從生態詩學的角度加以論述,且融生態研究與文本研究於一爐。這至少又體現在以下“三性”上:

(一)開創性

學術論著的價值首要表現就是開創性。《盛唐生態詩學》以生態學的觀點研究王維與盛唐山水詩,視角新穎,課題本身就具有開創性,無疑提出了一個新的學科。以往的研究者,在研究盛唐山水詩群落時,往往將研究範圍局限於王維、孟浩然等幾位代表人物。而《盛唐生態詩學》則擴大了研究範圍,從地域上看,北有以王維為領袖的北方詩群,南有以李白為中心的南方詩圈;從時間(時期)上看,則始於“沈、宋”,止於“錢、劉”。由此可見,此書在以生態學研究盛唐山水詩上具有開創之功。

(二)系統性

《盛唐生態詩學》以生態的系統觀和生態的價值觀,對盛唐山水詩群落生成的諸因素進行綜合考察,涉及盛唐政治、文化、自然、美學、風俗等多方面,旨在揭示盛唐山水詩群落的生態背景及其生態關係,探究盛唐出現山水詩高潮的原因,並以社會的人文價值為基點,著重從人類的整體利益出發,將思考的理論視點貼近生命本源與生命存在。這就使盛唐山水詩群落的研究自成體系。可以說,《盛唐生態詩學》是由多個研究子系統構成的盛唐生態詩學的母系統,全面展示了盛唐生態和於此生態中活動的詩人群落。

(三)關聯性

《盛唐生態詩學》運用生態學的觀點研究盛唐山水詩群落,使生態研究與盛唐山水詩文本研究具有高度的關聯性,涉及盛唐的政治、文化、經濟、宗教等諸方面,而這諸方面又形成了一個“生態鏈”,所有的一切都在生態中關聯起來。因此,王志清教授從生態學角度觀照盛唐山水詩,不是將生態學作為標籤硬貼在盛唐山水詩文本之上,而是融會貫通,從盛唐生態以及盛唐詩人群落中發掘出關於生態的應有之義。

二、融巨觀觀照與個案研究於一體

《盛唐生態詩學》研究盛唐山水詩群落,既從巨觀上觀照,又進行“個案研究”,且做到了二者的有機結合。全書除緒論與後記之外,共十二章,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屬生態“背景”研究;第二部分(第五章至第七章),是對盛唐山水詩群落的生態形式研究;第三部分(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從多角度、多層面揭示對盛唐山水詩群落生成的內在原因;第四部分(第十二章),著重對盛唐山水詩群落代表人物作個案研究。四個部分具有嚴密的邏輯關係,其本身就呈現出互相關照、彼此生髮的“生態效應”。

就總體而言,此書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主要是從巨觀上對盛唐山水詩群落加以觀照;第四部分則主要是作個案研究,也即微觀分析。當然,在巨觀觀照時又離不開個案研究,或者說是離不開對具體作品的微觀分析。如第二章在巨觀觀照時,也精要分析了岑參、崔國輔、李頎等人的相關詩作,並通過列表比較、數理分析於巨觀中見微觀。同樣,此書在作個案研究時也離不開巨觀上的把握,也善於微觀中見巨觀。第四部分側重對盛唐山水詩群落作個案研究,卻也做到了微觀中見巨觀。其中對“沈、宋”、王維、孟浩然、劉長卿這些代表人物作個案研究,不是就一個作家、一部作品論述,而是將作家作品置身於盛唐山水詩乃至整個盛唐詩的大背景中考察,這就顯得微觀而不“微”。由於融巨觀觀照與個案研究於一體,此書既能幫助人們從整體上把握盛唐山水詩群落的生態背景及其生態關係等,又可讓讀者對該群落有真切而具體的了解,並可在作者的理性思辨和審美評判中獲得美學上的愉悅感。

三、融審美體驗與文獻甄別於一身

我一直很佩服王志清的文論和美學功夫,他的著作和文字也得益於此。《盛唐生態詩學》也充分顯示了王志清的這一特點,而且在論述盛唐山水詩派時往往融審美體驗與文獻甄別於一身,給人印象深刻。這也體現在以下“三性”上:

 (一)思辨性

 王志清是一名學者,具有學者的理論素養,文學研究擅長思辨,其《縱橫論王維》如此,《盛唐生態詩學》亦如此。讀《盛唐生態詩學》,我們不得不為王志清極強的思辨力所折服,整個一部書,縱橫開闔,充滿了理性思辨的色彩,而又因為美學體驗的參與,顯得深入淺出。

(二)科學性

王志清對盛唐山水詩群落的研究,儘管不是長於考據,但他的《盛唐生態詩學》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如他對盛唐詩人群落的“派”的特殊形態的考察,言之有據,其提出的新見不僅令人眼前一亮,而且令人信服。筆者以為,比較起王志清的其他幾本著作來,《盛唐生態詩學》的立論更加有據可靠,論證縝密,具有嚴謹的科學性。

(三)生動性

王志清是一名學者,又是一名詩人,是學者型的詩人,詩人型的學者,文學研究成果頗具特色,詩和散文詩創作也獨樹一幟,還在辭賦上偶爾一露身手,詩集《心如古銅》曾獲首屆“中國徐霞客旅遊文學獎”詩歌類一等獎。也許是集學者與詩人於一身的緣故,其文學研究往往注重語言表達的生動性,這在《盛唐生態詩學》一書中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盛唐生態詩學》的語言具有散文詩的特質,給人以詩一般美的享受。“劉長卿以虛靜之心體悟自然無為之道,而在審美時得到藝術的轉換:秋月空江、花雨春草、白雲溪花,暮鍾、閒棹、鐘磬之響打破了寂空和靜,縹緲的暮靄引人進入空靈幽遠的神秘境界,整個畫面極富運動感,極富生命的節律美,成為超現實的精神象徵。”像如此生動的論述在《盛唐生態詩學》中隨處可見。由此也可見王志清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總而言之,《盛唐生態詩學》獨闢蹊徑,極具特色,頗值一讀。

所獲獎項

南通市舉行的中國旅遊文學論壇暨首屆徐霞客旅遊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王志清教授詩歌集《心如古銅》獲首屆徐霞客旅遊文學獎一等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為王志清教授頒獎。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文匯報、香港鳳凰衛視及新華日報等數十家媒體報導了首屆徐霞客旅遊文學獎頒盛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