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勞模]

王建軍[勞模]

王建軍:北京東方化工廠觸媒研究組組長,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

基本信息

簡歷

王建軍:北京東方化工廠觸媒研究組組長,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64年11月王建軍出生在吉林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1982年高中畢業後進入了東方化工廠當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在他26歲時已經是全國化工行業勞動模範了。從最初的叉車司機到操作工、分析工,從班長、工段長、成長為如今的丙烯酸(行業)觸媒研究室主任;從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到熟練掌握英語、計算機、通曉相關化工專業知識的丙烯酸生產技術權威。實現了自己樹立的“乾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人生信條。

人物評價

社會學家、《工會博覽》雜誌執行主編艾君認為,王建軍的事跡代表了我國目前工人階級的思想和追求,集學習型、技術型、創新型、實幹型和奉獻型於一

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王建軍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王建軍

身。 在他的身上有“跳進漿池的王進喜、背著糞桶的時傳祥”的影子,有“青年魯班李瑞環、織布工人郝建秀倪志、王林鶴”等老一代勞動模範的影子。也有現代青年人思維開放、意識超前、求知慾強烈等特點。

艾君闡述說,王建軍具有鮮明的個性。他有兩個外號,即“拚命三郎”、 “大頭”。這兩個外號的來歷:他是60年代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跨時代的工人。像他這個年齡,是從小看勞模電影、讀勞模書長大的。中國工人的先進事跡教育了他、激勵了他,要當工人就要去當個好工人。跳進漿池的王進喜、背著糞桶的時傳祥……的鏡頭,至今在他的腦海里歷歷在目,他們的事跡讓他懂得了拚搏最可貴、勞動最光榮。青年魯班李瑞環的施工技法、織布工人郝建秀的技改策略;倪志福的鑽頭、王林鶴的高壓電橋、蔡祖泉的電光源等等,讓他崇尚、讓他敬慕,他們“改造了世界,變也嘛變了樣。”這些讓他在工作中懂得了學習的重要、創造性勞動的重要。以勞模為榜樣,這種力量是無窮的。在工作中,他自然養成了一種不知疲倦、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忘他奮鬥的“毛病”,於是便就得了這個“拚命三郎”的綽號。

艾君認為,王建軍是人不是神。也不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他是人,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工作、熱愛家庭的人。他愛好文學、音樂、以及家庭裝飾等等。他常說,他是個尋常人,但他會陶醉在工作中忘記了疲倦、忘記了休息和肚子唧唧的叫聲。在家庭和事業產生矛盾的時候,在愛好和本職工作產生矛盾時,也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王建軍為了工作和事業往往會“舍魚而取熊掌”。 正是因為他能處理好工作、事業、家庭、愛好的關係。所以能得到了家庭的支持、工友的滿意、領導的欣賞。王建軍是為用而學。採訪中記者發現他不是為學習而學習,是為用而學。所以儘管他的英語水平、化工知識水平已經學到了相當的程度,但他至今還是一個“高中生”。
他的學習方法就是“玩命學法”。“玩命學法”是他解決問題法寶。下班了,同事們都忙著回家,而他往往擠出時間繼續學習、研究。為了解決問題,他要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為了弄懂一個問題,他抱著書本一看就是一個通宵。
王建軍是“用腦子幹活”。通過接觸發現王建軍不是粗人,不是靠出苦力幹活的人,而是一位具有高中學歷的“知識型工人”。 他乾一行就要愛一行,愛一行就要學一行,“苦幹加巧幹”,喜歡“用腦子幹活”, 他常說: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人乾出來的,事在人為。無論乾什麼,要取得卓越的成就,都離不開一個“乾”和一個“拼”字。要“乾”、要“拼”,就意味著吃苦耐勞、搏擊風雨、勇往直前。所以說,在追求人生價值的征途上,愛拼還要敢拼,當你碰到困難的時候,要有排除萬難、不怕吃苦的勇氣;要有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的韌勁。任何學問的積累、事業的成功,並非一朝一夕能獲取。在通往事業成功的路途上,需要持之以恆、百折不撓的精神。 他說:要解決問題,那就是“乾”、那就是“拚”。乾,就是巧幹、實幹和苦幹,用腦子去乾;拚,不是僅僅拚體力,而要拚知識、拚技術、拚思維。多想,多學,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解剖王建軍

社會學家、《工會博覽》雜誌執行主編艾君著文認為,王建軍身上有其內在的思想內涵。那就是“4個3歸於一個3”。 首先他的身上有“三個乾”:巧幹、實幹、苦幹,這是他的工作態度。用他自己的話說:要用腦子幹活啊。 其次他的身上有“三個拚”:拚知識、拚思維、拚技術。這是他的工作方法。他自己說:不能瞎賣力氣,像無頭蒼蠅亂撞。 三是他的身上有“三個贏”:愛拚才會贏、學習才會贏、創新才會贏。這是他能成為才人的思維“意識”。他自己常說:只要你想弄明白的,就要想盡辦法弄明白。就要拚、學、創。 他最難的一次弄明白,用了整整6年。 四是他的身上有“三個精神支柱”:鐵人精神、英雄主義精神、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這是他的工作熱情和動力源泉。
以上4個“三”,也正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一個普通產業工人身上的體現。可見王建軍在工作中也正是忠實地踐行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學習王建軍

艾君認為,王建軍是時代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他的事跡是我們開展保持******員先進性教育的一個生動教材。它告訴我們,一個產業工人怎樣做才是忠誠地踐行“三個代表”,才能始終保持工人階級的先鋒模範作用。
王建軍今年剛滿40歲,是60年代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跨時代的工人。像這個年齡,是從小看勞模電影、讀勞模書長大的。中國工人的先進事跡教育了他、激勵了他,要當工人就要去當個好工人。在他的身上有“跳進漿池的王進喜、背著糞桶的時傳祥”的影子,有“青年魯班李瑞環、織布工人郝建秀、倪志福、王林鶴”等老一代勞動模範的影子。也有現代青年人思維開放、意識超前、求知慾強烈等特點。 他是一位跨越不同時代“勞模形象”。即40歲左右一代普通產業職工的代表者。是一個承前啟後、傳承式的勞模形象。
學習王建軍,就要學習他埋頭苦幹、忘我拚搏、愛國奮鬥的鐵人精神;要學習他勇於創新、敢做天下先的英雄主義精神;要學習他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淡薄名利的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學習他與時俱進、爭創一流的創新精神和團結協作、互相關愛的團隊精神。
學習王建軍,就要像他那樣,乾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專一行。就要學習他的苦幹加巧幹工作態度,學習他善於用腦子幹活的工作方法,學習他敢拚、善學、?創的思維意識,學習他拚知識、拚思維、拚技術工作熱情。
學習王建軍,就要像他那樣把自己對企業的愛和為國爭光的遠大理想轉變為一種強烈的崗位追求,實現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的有機結合,並融入到帶領全隊提高技術、提高工作效率的實際工作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