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池子街

王府池子街

王府池子街位於濟南泉城路街道辦事處東北部。是濟南久負盛名的一條老街。現如今還保留原汁原味老濟南風貌的為數不多的著名街道之一。王府池子街東起西更道街,西連芙蓉街,北抵起鳳橋街,南接平泉胡同。王府池子街因街西側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王府池在唐宋時期就是一處泉林勝地,最早叫灰泉,又稱濯纓湖。而濯纓泉則早在16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就為許多文人學士所青睞了。明德王朱見潾建德王府,將灰泉改名這濯纓湖。

王府池子街:是如今人們體味濟南老城風貌的極佳去處。王府池子街因街西側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
王府池子亦叫濯纓泉、灰泉,泉池清澈見底,岸邊垂柳依依,民居傍泉而建,有江南水鄉韻味。街北口有騰蛟泉,精緻方正,有清人刻石。王府池子街東起西更道街,西連芙蓉街,北抵起鳳橋街,南接平泉胡同,小戶門樓,街道縱橫,多有小彎,人行其間,老城風情撲面而來。

概述

王府池子街王府池子街

王府池子街位於濟南泉城路街道辦事處東北部,東起西更道街,西連芙蓉街;北抵起鳳橋街,南接平泉胡同。街長160米,寬2-2.5米。街道縱橫交叉,南北較長,東西較短,縱向街道多有曲折。街上只有幾十戶人家,多為青磚瓦房、小戶門樓,漫步在這條道路上,會感受到極強的親和力,她的淡雅、洗鍊、溫馨、和諧,令人流連往返。
王府池子街是如今人們體味濟南老城風貌的極佳去處。王府池子街因街西側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

王府池子亦叫濯纓泉、灰泉,泉池清澈見底,岸邊垂柳依依,民居傍泉而建,有江南水鄉韻味。街北口有騰蛟泉,精緻方正,有清人刻石。王府池子街東起西更道街,西連芙蓉街,北抵起鳳橋街,南接平泉胡同,小戶門樓,街道縱橫,多有小彎,人行其間,老城風情撲面而來。
王府池子街位於歷下區泉城路街道辦事處轄區東部。北起起鳳橋街,南止平泉胡同北口,東鄰西更道街,西鄰芙蓉街。門牌1—43號,2—26號。長160米,寬2.5米,瀝青路面。舊平房住宅。

王府池子街王府池子街

1924年,《續修歷城縣誌•地域考》載有:“魏家胡同”。1934年,《濟南市政府市區測量報告書》載有:“魏家胡同、王府池子街”。
王府池子街原名魏家胡同,以姓氏得名。20世紀三十年代初,將街南段改名王府池子街。1965年,兩街合併,統名王府池子街。
王府池子街北頭有“騰蚊泉”,南有王府池子也叫“灈纓泉”皆為七十二名泉之一,一街得兩名泉,街以泉出名。

2005年,政府對王府池子街兩側的民房進行仿古修葺,青磚、青瓦、白牆,為該街增色不少。現已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王府池子街名字的由來

王府池子街王府池子街
王府池子街因街西側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王府池子在唐宋時期就是一處園林勝地,原名灰泉。元代初年,都元帥濟南公張榮在此建造府邸,其中的白雲樓,被列入濟南八景之一:白雲雪霽。明代成化年間,德王朱見潾建德王府,將灰泉劃入,為王府西苑之濯纓湖。清軍攻占濟南後,廢德王府為巡撫衙門,將濯纓湖劃出衙署之外。因其原屬於王府,故民間稱此為“王府池子”。後來湖邊夷平,建起民居,湖水面積不斷縮小,終成為今日一畝有餘的一方池水。
豐水期時,泉池清澈見底,岸邊垂柳依依,頗有江南水鄉風韻。王府池子街北段原名魏家胡同,是20世紀60年代合併來的。街北口東牆根下,有騰蛟泉,牆上還有清代流傳下來的泉名刻石。王府池子和騰蛟泉皆為濟南72名泉。一街得占兩泉,為該街增色不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