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安[養老院院長]

王平安[養老院院長]

王平安,天主教徒,河北省河間市臥佛堂鎮北小店村平安養老院院長。“2009感動中國”候選人。

人物經歷

河北省河間市臥佛堂鎮北小店村平安養老院院長,方圓幾十里的人都知道。農民出身的他,看到流浪殘疾人員或是孤寡老人就會收留下來。目前,在王平安家生活著40名流浪孤殘人員,而如果從20多年前算起,王平安則收養過百餘人。

事跡介紹

23年收養流浪孤殘人員上百名

1986年,40多歲的王平安和妻子范鳳朵下地幹活時,發現麥場有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人們都叫他“八傻”。

見“八傻”飢一頓飽一頓的很可憐,王平安就把他領回了家。“八傻”有時犯病,把好好的衣服和被子撕成一條條的,還用刀子把手腳指甲都削掉,用刀尖扎自己的肚皮。在王平安和家人的關心和照料下,“八傻”不僅改掉了自殘的毛病,而且還能認人了,見到女的叫“姑”和“奶奶”,見到男的叫“哥”和“爺爺”。後來,家裡再來老人,一下車“八傻”就領著去換衣服、理髮。

2009年5月12日,記者到王平安家採訪時,“八傻”第一個跑過來招呼,畢恭畢敬地和記者握手,叫了一聲“姑”。問他王平安在哪兒,他便一路小跑著去叫人。

王平安說,收留“八傻”以後,他和妻子辦起了工廠,生意越做越紅火,兩人一商量,決定再收養幾位無家可歸的老人。於是,王平安四處打聽哪有需要照顧的孤寡老人。王平安的舉動讓不少人納悶兒,有的則說起了風涼話:“聽說過撿錢的,沒聽說過撿爹的。”但王平安對這些話從不在意。

後來,王平安家的老人越來越多。1996年,王平安乾脆蓋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平安養老院,並且一再擴建。直到2005年,王平安的養老院才算竣工,面積達2500平方米。為建這座養老院,王平安斥資60萬元,花光了積蓄。

現在,養老院共有流浪殘疾人員和孤寡老人40名,最大的88歲,最小的46歲。算上在養老院辭世的63位老人,王平安23年來一共收養了103人。

先後為63位老人養老送終

王平安和半身不遂的老伴兒高風朵 王平安和半身不遂的老伴兒高風朵

來到養老院的人,很多都是身體殘疾或年齡較大的人,生活需要照料。多年來,王平安和妻子始終悉心伺候,勝似親人。有些流浪人員和孤寡老人被送到這裡時,患有疾病,王平安總是盡力為他們請醫拿藥。

剛開始那幾年,總有人勸王平安別再傻了,說養這些被社會遺棄的人沒有用。每當這時,脾氣溫和的王平安都會氣憤地反駁:"他們也是人,也應該有人的尊嚴!"慢慢地,說閒話的少了,伸大拇指的多了起來。

3年前,王平安的妻子范鳳朵患腦血栓行動不便。為了照顧好老人,養老院請來泊頭的楊樹敏女士幫忙。王平安夫婦的事跡讓楊樹敏很受感動,她便留下來做義工,無償地為這裡的老人們洗衣服、做衛生,"在這個特殊的家庭里,我覺得自己很充實、很快樂。"

有件事給楊樹敏留下很深的印象。一次,養老院來了位身體虛弱的聾啞老人,大夫檢查完當場就說沒救了,但王平安還是說要盡心盡力地服侍。他們熬米粥餵老人吃,又買來牛奶幫他加強營養,老人排泄物里有膿血,他們也不嫌髒,總是幫他勤洗勤換。20多天后,老人去世了。"雖說相處時間不長,但王平安伯伯特別難過。"楊樹敏說。

截至目前,共有63位老人在養老院安然去世,年齡最大的93歲,他們中絕大部分都在養老院住了好幾年。每當有老人去世的時候,王平安總是默默地為他們換好衣服,送去火化。火化以後,王平安會想辦法通知死者的親戚或是老家的人,讓老人魂歸故土。而對那些沒家的流浪人員,他們的骨灰也會被妥善保管。"還有8個人的骨灰無人認領,就放在養老院裡吧,這就是他們的家。"王平安說。

沒有王平安,我活不到今天

說起王平安的養老院,很多老人都感慨自己遇到了大善人。71歲的張金城始終獨身,年輕時靠打零工養活自己,後來年紀大了,就開始在任丘市的大街上流浪。張金城白天要飯,晚上睡火車站,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4年。後來,一位好心人告訴他,河間有個叫王平安的人,專門收留他這樣的流浪老人。張金城便一路打聽著,找到了北小店村。"我在這住了快3年了,不僅生活有保障,每天還有人說話,心情特別愉快。我流浪了一輩子,終於有家了。"張金城高興地說。

85歲的苑小法雙目失明,他在養老院已居住了17年,"沒有王平安,我活不到今天。"這位無依無靠的老人,說起現在的生活,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知足","吃得好,穿得好,不來這兒我早就死了。"

在王平安的小本子上,記者看到很多被收養者的記錄:"吳棟,57歲,腦血栓,不能行走。病倒在任丘人民醫院旁邊一個小棚子,有好心人通知。我和女兒把他接到養老院,經過精心治療,打針輸液,現在能走。""王樹仁,吉林人,60歲,2005年1月8日天氣正冷,不能行走,好心人把他送到我的養老院,經過治療已能行走,現已4年"……

根據養老院裡的人們的特長,王平安會安排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體會勞動的快樂感和成就感。在王平安的幫助下,兩位盲人學會了按摩,目前在蘇州和任丘開了店。74歲的范景良為大家的一日三餐忙活,他說,雖然辛苦點但覺得挺踏實,"感覺自己還是個有用的人。"

不管多難養老院都要辦下去

堅持20年收養流浪人員和孤殘老人,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僅養老院每年的正常開銷就讓王平安感到不小的壓力。買煤、用水電、吃飯、看病,一年下來差不多要10萬元。如今,王平安的廠子效益不是很好,但誰要跟他說別再收養老人了,他就跟人急。他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有一口飯就不能看著無家可歸的人流浪受罪。

開辦養老院以來,王平安從不給自己添置新衣服,也從不下飯店吃飯,不到萬不得已他也堅決不去醫院看病。由於上了年紀,再加上骨膜受損,王平安一走路兩個膝蓋就疼,但他愣是忍了4年不言聲。去年冬天,王平安疼得實在受不了了,才在兒女的勸說下入院開刀。左膝蓋手術後,看著3萬多元的收費單,王平安心疼了半天,說什麼也不做右腿的手術了。

王平安住院期間,得知河間府北小區有一位流浪老人,他便腳步蹣跚地立刻趕去接人。最近幾天,他又在為剛剛收留的一名精神病流浪女四處奔波,聯繫做截肢手術的事情。

王平安說,就算有一天他動不了了,他也會讓兒女們接著去做這些事,不管多艱難,養老院都要辦下去。

讓王平安感到欣慰的是,兒女、親戚、朋友現在都非常支持他的行動,總是想辦法接濟他,而他在養老院開的小診所效益也不錯,既方便老人看病還能掙錢。如今,通過志願者網上呼籲,關心養老院的人更多了,不少網友自發來到這裡,送米、送油、送衣服,臨走還不忘捐款。王平安說:"一位姓左的小伙子,替老闆過來送衣服,當場給了我100元,他還說今後每月都會捐。"事後王平安了解到,小伙子每月工資只有800元,妻子還沒有工作,一家三口的生活並不富裕。提起這些愛心人士的支持,王平安眼裡噙滿感激的淚花。

夕陽下,王平安挪動著兩條病腿,蹣跚地走回養老院。在這條艱難的慈善之路上,這位70歲的老人倔強地要一直走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