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進

王存進

王存進,生於1947年,自幼酷愛書法,練筆成痴,有的諸多書法大家之悉心指導,研習楷、行、草,揣摩王、歐、柳、趙、顏,遍臨晉唐名家之碑帖,集大成,師百家,法古人之筋骨,創今世之新韻。 尤其以書寫榜書巨字見長,其筆力蒼勁,渾厚生勢。

基本信息

近期動態

1、在李瑞環、薄一波等國家領導人壽辰上題字

2、中央黨校迎客大廳題字;

3、國賓禮品送於日本福田首相及國外總統;

4、2010年受邀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皇家寺廟“五台山”,題字;在五台山諸寺之首——菩薩頂,題諞“文殊惠覺”四字(見代表作品);

學術任職

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國學家,文學家,詩人; 現為:中國藝術家交流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書畫界聯合會理事會理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客座教授。

代表作品

書法 書法
創作 創作

2001年 王存進在國家教委的督導下,編寫出版了《軟筆書法行書字帖》;

巨字 巨字

書法技法

王存進老師談巨字書寫技法

中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其藝術魅力在世界上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榜書巨字以其書寫表演的可視性,會讓人們直接觀賞揮毫運筆的書寫過程,進而以展現中國書法藝術魅力,給人視覺上的衝擊和震撼。本人曾在山東首屆齊魯藝博會、浙江寧波首屆藝博會、煙臺國際葡萄酒、全國食品等博覽會和各種大型慶典活動的開幕式上都應邀現場書寫了長十幾米寬一米六的巨幅楹聯, 在宣紙上書寫六平方米和在襯布上書寫十二平方米 的行楷繁體"龍"字,給人們以新的視覺感受,激起 人們的極大興趣。

文殊惠覺 文殊惠覺

書法巨字與巨字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有人寫過幾百平方米的巨字。當然,這種巨字也是漢字的一種表現形式,要寫出這樣的巨字是需要特殊的功力方法和技巧,但是,不屬於書法所界定的範疇。這是因為書法的法度要求的是筆畫的不可重複性。書寫巨字起碼要求就是一筆到位,一筆而就之。試想一個幾百平方米的巨字,要作到一筆到位,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這樣的巨筆,即便有這樣的巨筆,連拿就成問題,別說提頓轉折了。

如何寫好巨字,據筆者的實踐,總結歸納了巨字書寫七法。

一、執筆:筆頭直徑為二十厘米的巨筆最多也只能寫出三十厘米粗的筆畫來,這樣粗的筆畫,最大也只能表現出十平米的字來,還必須是筆畫較多的字。就是這樣的筆,操運起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許多人用這樣的筆寫字,大都是雙手握管運筆。本人是一手執筆,這樣運筆靈活自如,書寫法度嚴謹。因為是一手執筆,所以筆竿長度一般在一米左右即可,筆竿的握筆處的直徑可在三厘米左右。巨筆因為筆毫長,直徑在二十厘米的筆頭,它的毫長在五十厘米以上,所以都採用馬鬃做筆。筆鋒彈性極差,頓按效果不明顯。

二、筆法:1、中鋒運筆。巨筆的筆頭落在紙面上,兩者形成極大的摩擦力,宣紙經過墨汁的潤濕,其強度極低,極容易劃碎。所以要以中鋒運筆,這樣墨汁則順毫鋒直達紙面,相應減少了筆毫對紙面的摩擦,使筆毫順利通過紙面,進而完成巨字單元的書寫過程。而用側鋒或偏鋒,那毫毛就緊貼紙面,在毫毛與紙面之間形成相互吸附,加大兩者的摩擦力,很容易劃破紙面。2、適宜調鋒。在書寫過程中,對於筆畫的粗細,是通過提頓來完成的。如果在筆畫交合處用調鋒來調整筆毫的鋒面寬度,容易劃破紙面。所以當需要對那個筆畫加粗時,應在相應的空白處將筆毫的鋒面一次性地調到與筆畫相同寬度來完成粗筆畫的書寫。有些字非要在筆畫的交合處調鋒的,如‘於’字的豎鉤,前一筆畫,可在兩筆交合處,適當運用中間飛白的筆法,以降低交合處紙面的強度的損失,以利於後者筆畫的調鋒。中間飛白調鋒法只限於橫向筆畫,豎向或斜向筆畫不宜採用。對於巨字的筆畫,一般都有一定的運筆行程,在書寫中加快運筆速度,就可以達到中間飛白之目的。

三、字法:巨字的間架結構至關重要。要求其內宮收斂,外延舒展,規範中有流動,以體勢而賦形,欹正相錯,自成變化。

1 、巨觀把控。強調筆前印象。即在動筆書寫之前,對於所要書寫的巨字的形體,心中須有印象。也就是在書寫之前,這個巨字的結構形狀仿佛就呈現於紙面上。強調首筆定位。一個巨字的大小已經確定,那么這個字的第一筆是點,需多大,方址位置如何確定;第一筆是撇,應從那裡起筆,斜度多大,長度多長,粗細如何等等,首筆定位,直接影響到巨字的整體結構如何。

2、重心把握。如果說首筆定位是結字的關鍵,那么重心把握就是結字的根本。在書寫過程中,由於視覺、姿勢等原因,很難做到筆筆到位,因此,要抓住重心這一結字之根本,對部分筆畫進行形體調整,求得平衡和穩定,達到似欹反正的效果。

3、清楚筆畫關係,做到筆畫呼應,字字顧盼。映帶遊絲儘量減免,做到筆斷意連。如筆者在書寫‘喜迎香港回歸’巨幅楹聯時,把 ‘巳’的豎彎鉤寫成上出鋒的鉤,與下面的‘回’字就失去顧盼。若 下面的‘巳’字為下出鋒的鉤,這樣就與下面的‘回’字相顧盼。

4、破方為圓。巨字書寫以圓筆中鋒為主,破方為圓,轉折多作圓筆處之,使轉角圓勁自然。這樣結體巨字,不僅可使線條凝練,筆畫渾厚,筆勢遒勁,而且因為行筆順暢無阻,書寫流利潤滑,使宣紙不因在行筆轉折中增大摩擦力而破碎。

四、墨法。1、要稀墨。巨字書寫的墨汁要適當加水調稀,以減輕墨汁的粘稠度。2、要飽筆。飽墨使墨汁流暢注入紙面,起到筆頭與紙面的潤滑作用,使運筆自然流利圓潤,而且又防止了紙面的破碎。巨筆蘸墨之後,筆毫相互吸附,貼上在一起,很難達到提收頓放的效果,而飽筆因墨汁充足,相應地減弱筆毫相互吸附力,進而利於筆鋒的提頓轉折。3、防泛潤,這是巨字書寫成敗的關鍵所在。巨字的結構緊密,空白極小,加上墨稀墨飽,所以在巨字書寫過程中,墨的泛潤就是巨字書寫的最大難題。主要做到這樣三點:行筆要輕,防止墨汁滲透字氈內。運筆速度要快。這樣可減小墨汁的注入量。蘸吸墨汁要快。選用吸水力強的宣紙作吸紙,持紙蘸吸,在不礙運筆的前提下,邊寫邊吸,及時更換吸紙,將墨汁吸盡蘸乾。4、防墨漬。巨筆飽墨,提筆時墨流如注,極易流滴墨漬,污染紙面。書寫巨字,一般用桶盛墨汁。為了防墨漬污染,保持紙面潔淨,我的做法是把墨桶提到巨字的落筆處,左手抓住桶邊,傾斜到一定角度後,右手把筆從桶中經過適當調鋒後緩緩提出,當筆一離開桶邊,就要快速落筆於紙面上的墨漬流滴處,立即運筆書寫。收筆時,因為巨筆一停,仍然會流滴墨漬,所以應立即將筆放到桶里。在書寫過程中,注意不得隨意將筆毫揚起,以防墨汁甩出。

五、步法:書寫巨字需要站在紙面上行走運筆, 選用平整柔軟的地毯來取代字氈,穿底平無紋,質地柔軟的海綿底鞋。以防止宣紙因踏踩行走而破碎。在書寫中,採用重心互換移步法。如在書寫橫向筆畫時,左右平跨站位,步同肩寬,重心放在左腿,當筆從左向右運行到跨步中間時,把身體重心移在右腿,左腳隨筆的運行,平穩向前邁動至右腳前方站住,這時重心換在左腿,右腿隨筆的運行,平穩抬起向右平邁一步,完成筆畫的書寫;在書寫豎向筆畫時,左腿在前,右腿於後,跨步站位,重心放在左腿,當筆從前向後運行到左腳時,把重心移到右腿,左腿隨筆的運行,平穩地後退一步站住,這時重心再放在左腿,右腿隨筆的運行平穩地後退一步,進而完成豎向筆畫的書寫。在重心互換,雙腿移動中,強調平穩有序,運筆不停,速度不變。動作協調,一氣呵成。

六、練法:巨字的平時練習,可在光滑的水泥地面上,以水為墨,練習筆法、字法和步法。因為水泥地面一般都比較粗糟,容易磨損筆毫,所以最好在深色大理石地面上練習。在掌握三法之後,重點要練好功力。沒有功力是寫不出巨字的。當三法練到一定程度時,再練墨法。練墨法必須在宣紙上練習。以筆畫為單元進行練習,進而掌握用墨的技巧和經驗。在紙上運筆的規律和體會。檢驗一下在紙面上行走書寫動作的協調程度。然後再在紙面上進行巨字的整體練習。

七、驗法:因為練習書法,只有不斷的對自己的習作進行對照,比較,檢驗、批點和評判之後才能看到缺點和不足。在練中改,在改中提高。然而,對於巨字習作來說,就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還必須掌握巨字的檢驗方法。對巨字的驗法有兩個。一是掛起來遠看,這樣距離一遠,視角就相應縮小,對於巨字的形體姿態,便一目了然。這樣便於比較和檢驗;二是拍照下來近看,這樣便於請教、評判、批點和指導。

書寫巨字不僅要能寫出來,更不是只要能把字寫出來,越大越好,而且必須要有書法的藝蘊。對於巨字來說,更要體現其巨字的藝術魅力。要求是結字渾樸大氣,形態雄勁穩重,藝韻神逸靈秀,氣勢恢弘威風。令人一看就會產生視覺上的衝擊力,藝術上的震撼力,俗話所說的‘過癮’。

人生感悟

虎生威,風雷動

王存進之人生感悟——

存之厚德 進之達觀

離開您這十幾個寒冬酷暑,在社會上歷經風霜雪雨,飽嘗酸甜苦澀,加倍品味人生,刻苦磨練求索,努力超越自我。您的教誨始終給我鞭策,患難與共的親人時時給我力量,大千社會處處給我啟迪,鄉土生活無私地給我最豐厚的收穫。經過困苦,坎坷,挫折的風風雨雨之後,展現 在我面前的是一天晴朗,滾動在我胸中的是一腔火熱。

逆境,許多人對它躲避三舍,而我對它卻不只一次地選擇。因為,那些想躲避它的人也並不見得能避得過,逆境給予他的則是抱怨、妒忌、焦慮、自卑、有的甚至是沉落。而逆境給於我的卻是人間最真實的情感。親疏忠叛,美醜善惡,清濁分明,一覽無餘,體驗深刻,受益頗多。人世百態,一件件,一樁樁,歷歷在目,銘心切膚,充實著我的多彩的生活。笑看人生浮沉,沉則感受到冰層下面的流動。浮則體會到權貴者的自我。敢於選擇逆境,也就敢於選擇這人生的苦辣酸澀,其最可貴之處,就是能得到人世間的最真實的每一種感動,觸摸到人世間最真實的每一次跳動的脈搏。

避逆求順,則人之常情。這無可怪責。對於逆境,有的則談虎色變,生怕落進逆境鏇渦。為此,占卦算命。求神拜佛,燒香磕頭,形成了繚古繞今的難熄的香火。他們在播種著迷神,也只能收穫著不盡的精神折磨。害怕逆境的人們,為什麼不明白,逆和順的結合才構成了全部生活。

我的一生是這樣的度過。步過陽關大道,涉過小橋清河,曾在波瀾不驚的平塘學過游泳,也在炎炎烈日的倚鋤禾下飽嘗過缺水的乾渴,不諳識水性的少年,卻湧入到大潮狂波,這時的我,激發了人的生存的本能,在譏笑中掙扎,在不平中抗爭,在鄙視中拼搏,小推車的輪子碾出了一條人生的啟示,推著小車,在下坡時要想到上坡,上坡時要想到下坡。當走出了鏇渦,就超出了自我。逆境並不全是災禍,逆境可鍛鍊人的意志,錘鍊人的性格,磨練人的毅力,修煉人的才德。這人生的深切感悟,促使我將人生航標重新選擇。從而,在人生的旅途上,我沒有直選綠洲,而是先選擇了沙漠,我沒選擇平直無坎的大道,而是把泥濘、崎嶇、艱險、荒蕪作為我第一選擇。正象有的人選擇了攀登珠穆朗瑪,同時就選擇了苦寒、缺氧、懸崖和陡坡;有的選擇了穿越茫茫大漠,同時就選擇了蒸烤、飢餓和乾渴;有的選擇了孤舟探險,同時就選擇了暗礁、險流、颶風狂潮和駭浪驚波;有的單騎越長城,有的駕車飛黃河。這些人並不糊塗,確切地說,他們比誰都懂得,在大自然面前,一個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敢向命運挑戰,敢於超越自我,要么悲壯雄勁,要么就轟烈壯闊。就是這種精神與氣魄,才譜寫了一曲曲動天地,驚鬼神的英雄之歌。一句話,誰只要敢於選擇逆境,他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強者!不管歷史會如何評說,強者自有強者的生律,強者自有強者的不悔的人生選擇!不論是站在長城高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一代偉人,還是被貶黃州而懷古赤壁的居士東坡,都為強者作出了公正的評說。

在夜深人靜的時分,伏在陋室的書案,輕輕地打開長卷史冊,展現 在眼前的是一條來自洪荒遠古的生命長河,它滾滾不息,推濤助波,飛鏇激流,洶湧壯闊。它在奔涉,在謳歌,在刷新,在評說,在沉澱,在銘刻。夜以繼日,成年累月,把生命的進程,演繹得如此生動又這般鮮活。

生命誠可貴,一旦失去不復得。人生旅途,沒有回車轍。如何走好?怎樣生活?每個人都必須面對,都要選擇,它貫穿生命全程的每一個時段,甚至每時每刻。珍惜生命,無可怪責,熱愛生命,更是做人的準則。每個生命就是一滴水,要珍惜它,就要把它融入長河而不枯竭。要熱愛它,就擁抱長河,即使能揚起一簇浪花,也是生命的歡樂。

在讚美浪濤的壯觀時,且莫把簇擁浪濤澎湃的水流默默的奉獻而給以忽略。因為沒有水的流動,就沒有浪的飛騰,沒有浪的飛騰,就顯不出長河的波瀾壯闊。平平的水流與滾滾的波濤只有結合,才演奏了這曲跌宕起伏萬古不枯的長河之歌!要為投入長河,獻身奔流而默默無聞的水滴而讚美,更為騰起的浪花,拍岸的驚濤而謳歌。水滴組成溪流,溪流匯成江河。才有這潺潺的流,滾滾的波。

水,它無味無色,它透明清澈。它孕育出生命又維繫著萬物的繁衍與生活。它或升空成雲,為大地遮陽庇蔭,它或落地成雨,滋潤萬樹千禾。它或匯流成江,浮舟運貨載客。它或飛天映日,為乾坤造朝夕兩霞,描虹霓七色。即使洪澇災害,它也是功大與過,歷史就這樣評說!君不見,洪災過後,不正是那裡決堤那裡的堤就變得愈是堅固,那裡潰壩,那裡的壩就變得更加巍峨。人類就是從災害中走過,一次次災害,一次次檢驗、一次次反省,一次次探索,一次次考驗,一次次煉磨,一次又一次的抗爭,一次就有一次的收穫。從野蠻走向文明,從愚昧走向科學,從落後走向發達,從災難走向安樂。如今的人們,在洪災面前,不再會象從前那樣驚慌失措,這就是由水形成的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累累碩果。這也是對逆境的最有說服力的評說。

水,它團結,它活潑,它一經匯集,就流動,就奔騰,就揚波。那裡不平,它就在那裡流動。那裡低洼,它就向那裡傾瀉,摧枯拉朽,一路高歌。它的力量就是源於每個水滴的無私奉獻的大集合!這就是它的品質,也是它的風格,更是它的本色!五千年的滄海桑田,經流著這樣一條穿越時空永不枯竭的生命長河!

誠然,在這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旅,在這滾滾向前的歷史長河,也不乏離開母體而流向枯竭的岔流,也不乏阻擋奔流的岩礁,而由此引發的逆流和鏇渦。

甘於奉獻,就超越了自我。勇於犧牲,就是自我的升格。縱觀歷史,就是因為有了奉獻與犧牲,才有了這滾滾向前的生命的長河。汨羅江上祭英魂,滿江紅里看報國,李陵碑前升壯烈,開封堂上斬邪惡,文天祥丹心照汗青,李清照俠氣透霄羅。鄭成功收復台灣,戚繼光戎邊抗倭,六君子血灑菜市場,三元里浴血響戰鑼,致遠艦怒撞吉野,林則徐一開禁菸先河,義和拳死保津門京畿,紅燈照血戰聯軍八國。孫文盡瘁三民,蔡鍔鐵血共和。一個悲壯的故事,就是騰起的浪花一朵,一朵朵浪花,就是一曲曲生命的讚歌。當斧頭鐮刀揭開歷史新的一頁,歷史的長河就更加波瀾壯闊。一場場戰爭,就是正與邪地一番番較量,逆和順地一次次拼搏,前進與倒退的廝殺,光明和黑暗的抉擇。反動的牢門擋不住反抗的怒濤,血腥的風雨撲不滅革命的星星之火。橘子洲頭看萬山霞彩,南湖船上觀九州曙色,安源礦燈照三江,南昌驚雷震全國,黑手高懸霸主鞭,紅軍井崗播星火,赤水巧渡,遵義定舵,突破烏江險,飛越大渡河,勇攀橫橋鐵索,敢涉草地沼澤,雪山再高,難阻鐵流滾滾,關隘再險,難擋勇士攻破。漫漫長征路,滾滾革命河,浪推浪,波接波,勢不可擋,直達延河。一浪就是一支曲,一波就是一首歌。曲曲相接,歌歌相和,震天地,撼山河,日月添輝,乾坤增色,五星紅旗漫捲中國。

八十載對五千年,只是瞬間一刻,歷史長河中的這段路,激流滾滾,浪花朵朵。悲歌頌曲,震撼江河,天翻地覆慷而慨,狂飆為我從天落!革命、抉擇、拼搏,開國、建國、興國,炎黃子孫從來沒有象這樣意氣風發,中華民族從來沒有象這樣朝氣蓬勃。如巨人巍然屹立,象日出輝煌噴薄。共和國如大江奔濤,猛進高歌。

有多少水滴為洪流獻身蒸發而看不到大江的澎湃,有多少先烈為革命流血犧牲而分享不到勝利的歡樂。蒸發的水滴為江何的奔流在逆境中而得到了升華。犧牲的先烈為人民的利益在逆境中而超越了自我。其中就是一個愛字,貫通了兩者跳動的脈搏,都是以犧牲小我而成就了大我。江何經流有多少水滴為此獻身,君可見大地綠彩。開國興華有多少志士為此犧牲,君可見國旗紅色。透過綠彩,看到的是水滴的奉獻,透過紅色,看到的是沉甸甸的烈士名冊。一個名字,就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就把一份感動激活。楊開慧、柳直荀,嫦娥起舞慰忠魂,傾盆大雨從天落。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夏明翰冀望後來者。李玉和用生命之火點燃了永不熄滅的紅燈,方誌敏用鮮血寫出了可愛的中國。五壯士懸崖震敵膽,八巾幗江流驚日倭,董存瑞捨身炸碉堡,劉胡蘭面對鐵鍘不變色,黃繼光用身體堵住槍眼,邱少雲用肉體抵抗著烈焰大火,向秀麗獻身譜出為公曲,雷鋒之歌響全國。焦裕祿敬業蘭考,譜出公僕頌。歐陽海攔驚馬,奮救火車。多少抗洪勇士死保長江,魂系民安,情動山河。多少白衣天使奮戰非典,挑戰死神,驅疫降魔。此時此刻,我心緒激揚,飛筆難遏,對此我不敢談什麼評說,只是多一點囉嗦。

此役可謂是非常的時期,非常的戰鬥,非常的奉獻,非常的氣魄。非常的時期——疫情來勢洶洶,在蔓延,在傳播,人群在感染,患者在發作,瘟神在肆虐;非常的戰鬥——交戰時還沒有摸到敵方的壁壘構成,火力組合;非常的奉獻——這是一場超越國界的戰鬥,這是保衛整個人類生存安危的拼搏;非常的氣魄——已經衝到一線,只看到同胞一個個倒下,卻看不到就在自己身邊的狂魔。制敵的有效武器還沒蹤影,就連怎樣禦敵,如何防身的起碼要令,都沒有掌握,就衝鋒在前,毫無退縮。這樣的戰鬥之壯烈,這樣的戰士之氣魄,在歷史上還沒有見到過。

白衣天使之禮讚,三個代表之頌歌!人類不會忘記他們,抗非典一役,將銘記史冊,他們的精神,如星辰閃爍!歌奉獻,歌風格,頌精神,頌道德,怎樣歌頌,都不會過格!他們用行為對生命做出的詮釋,竟如此簡練、概括,又如此精闢、鮮活,不得不引起我對生命的探討與思索。

生命這個命題既淺顯,又淵博,既繁複,又概括。

佛家論空,老子悟道,儒家說德,方士講輪迴,武士講煉磨。越說越深奧,越論越繁瑣。

多少賢哲名士,文人墨客,對生命做過多少描述評說。文天祥歌正氣,范仲淹論憂樂,奧斯托洛夫斯基的鋼鐵巨篇,高爾基的海燕之歌。毛澤東的一篇《為人民服務》,只用了一個生命的典範——張思德,就把生命的意義闡述得具體而又鮮活,深刻而又概括,淺顯而又透徹。當個體生命是為了整體生命而生而死,那么這個生命就生得有聲,死得有色。反之,個體生命即使結成團,形成伙,也只是危及整體生命的腫瘤一個。墨索里尼、東條英機,希特勒,使世界捲入那場塗炭生靈慘烈曠古的戰火。商紂王之暴政,隋煬帝之淫樂,袁世凱的洪憲朝,汪精衛的偽民國。林彪拉幫。四人幫結夥,貪官污吏,貪財迷色,肆意揮霍,相互勾結,根盤節錯。這些毒瘤,給整體生命造成了多少災禍。歷史已經作出了客觀之估算,公正之評說!

什麼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什麼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是叛徒哲學。由此而衍生的只是這樣一些角色,南宋的秦檜獻媚害忠良,明末的吳三桂獻關賣故國,長征中的張國燾,《黨的女兒》中的馬家輝,《紅燈記》中的王巡邏,《紅岩》中的甫志高,他們偷生苟活,叛變賣國。只落得千古罪人,萬世棄唾。這些人,他們都有一個好死的機會,都曾遇過壯烈的時刻,卻都是用壯烈的好死,去換回可恥的賴活。走過路過,竟然錯過。我真替他們感到惋惜,又為他們難過。

生與死只是一個過程、法則,一個人的壽命,在自然中只是瞬間一刻。壽命不等於生命,生命不存在死活。生命無終止,壽命有始末,正象一棵玉米,它的壽命始於播種,終於收穫,而它的生命卻延續不斷,進化不輟。既是一個物種在地球上消失了,而又會以另一種形態存活,其奧妙處就是蛋白質才是生命的核心。

生命的真諦無須費神求索,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幾種元素或是在分解,或是在組合,物質不滅之定律,才是科學之學說。

字帖前言

王存進老師積極提倡中國小要重視行書教學,曾在國家教委的督導下編寫《軟筆書法行書字帖》,與2001年3月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

在書中前言中,王老師深入闡述了行書的重要性;

前言:

要抓好中國小的書法教學,首先問題是改革書法教學教程,打破先楷後行的傳統教程的束縛,直接切入行書教學。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直接學行書。對於這個問題,有必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予以闡述和論證。

在書法教學中,自古以來,都是以楷書為基礎,先楷而後行的傳統教程世代相承。人們都把楷書作為習字、學書法的基礎與先導,其中一個重要原由則是“行源於楷”,行書只是楷書的快寫和簡化,因此,先楷後行也就天經地義,不可倒置。為此,要改革書法教程,首先對行書和楷書兩種書體來一番尋蹤溯源,弄清兩者之淵源是非常必要的。

關於行書的起源,歷來有兩種觀點,一是行源於楷;而是行源於隸,而先於楷。

然而,從延居漢簡及大量出土的簡牘書法的史料上卻充分證實了行書不僅不源於楷書,而且還早於楷書。

在漢代的四百年間,由於具有隸屬的快寫和簡化的趨勢,章草在西漢已經成熟。此時今草已從隸書的草化中孕育而出。在此之前行書的書法在漢隸上就有不少表現,如刻在石上的《楊淮表記》,刻在磚上的《公羊傳》和《急就章》,刻在竹木簡上的漢簡,都是一種藉助於材料的自然之美的行書,只不過還不是行書書寫的自覺意識,而是出於書寫時快捷方便的實際需要。

漢魏之交,由於草書愈來愈脫離實際,不便認識,也不便書寫,於是行書就被人們取而代之,成為一種比隸書便於書寫,比草書便於認識的新興的書體。而楷書直到漢末才出現的非隸非楷、亦隸亦楷的“隸楷書”,也稱之為“新隸書”,只是到了東晉才算是演化成熟。可見行書的歷史要比楷書的歷史還要長些。如果把隸書比作港口的話,那么行書和楷書則是從同一港口開出的兩條船,而行書則是先啟程離港;如果把隸書比作母親的話,那么行書與楷書則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而行書應是楷書的兄長了。

將行書和楷書這兩種書體的技法來一番對照比較,也可以說明兩者是各具特點,各有千秋,各成體系的。孟傳海先生對行書技法做了極其精闢的闡述。

從點畫上看,行書具有變化性,隨體賦型,露藏相間,強調點畫的呼應相映。從墨法上看,行書具有相宜性,根據不同的書寫內容,施用不同的墨法效果,妙在枯燥潤濕,濃淡相宜。從行氣上看,行書具有流暢性,機無滯礙,或行雲流水,遞相映帶;或行斷意連,妙再有無之中。從結構上看,行書具有靈活性,做到欹正相錯,疏密相當,縱橫瀟灑,自成變化。從章法上看,行書具有豐富性,亂石鋪街者,有恣意參差之趣;橫有列,縱有行,有迷離變化之妙;縱有行,橫無列,則有瀟灑流暢之意。

行書分三系,即東晉王行,唐代顏行,清代魏行;辟兩派,即雍和秀逸的平正派,險峻跌宕的欹側派。

正是行書的這些特點、派系及豐富的技法,才構成了獨立於其他書體的一整套教案的實質內容。

綜觀上述,讓學生直接學行書,也就犯不上“沒學爬,就想走”的指責了。因為作為要面對師長的學生,對這樣的指責就太沉重了,沉重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退一步來說,就是行書也源於楷書只說成立,也沒有必要讓學生先去學楷書,因為楷書也源於隸書,總不會讓學生先去學隸書吧。

書法教學的實踐也充分證實了直接切入行書教學是勢在必行的。

煙臺市寧海一中對書法教學做了有益的嘗試。

這個學校有兩個書法小組,一個學楷書,一個學行書,利用課餘時間開展活動。一個學期之後,學楷書的成績平平,而學習行書的書法水平卻有長足的進步,其中有位女生的行書習作獲全區少年書法一等獎、全國少年書法三等獎。由於書法教成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樣,實踐給我們上了一課。

書法小組每周安排一次活動,學楷書的小組的同學每次活動都是照著字帖寫大楷。學生在書法活動之後,一個周的時間內,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顧及書法練習的;等到下一次書法活動時,上一次活動時大楷是如何寫的,甚至寫些什麼,也都忘記得差不多了,而學行書的小組,學生通過學練而掌握的行書技法,立即用到其他課程上,記筆記,做作業,答答卷,寫班報,全用得上。這樣即學即用,教與學結合,學與用結合,教則提高,學則深化,用則鞏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直接學行書,不僅是學生很快掌握了行書的基本技法,寫出一手好字,而且最大的收穫則是學生對書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小組中的許多學生成為書法的愛好者。時間是我們清楚的看到讓學生直接學行書的必要和迫切!

我們經常看到在一些國小生的作業課本上,老師打下這樣的批語:“字跡潦草,不認真。”打這樣批語的老師是否捫心自問一下,打這樣的批語的本身是否更有些不認真呢?

當看到學生的作業潦草時,作為老師為什麼不去反思一下,學生為什麼潦草?只要略一反思,就不難發,這潦草作業的字裡行間,就明明白白的表述了學生那種急於尋求一種極快捷簡便,又能被老師認可的書體的迫切心情;清清楚楚的傾訴了學生對書寫速度的淡淡追求和呼喚。對這種難能可貴的渴望與期盼,老師不去因勢利導,及時地把學生引導到行書的教學上,而是簡單地下個批語,就把學生這種自覺萌發的追求書寫速度的積極性來了個迎頭棒喝,給打了回去,這難道不可悲嗎?

過去上學,學生要學的課程並不多,將認字作為一門主要課程,採取先楷後行的教程來進行書法教學是可行的。然而,這些面對科技突進的當代的學生們,時代要求他們在學生時代就要去掌握與科技相適應的基礎知識。我們必須看到客觀現實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學生要學的內容拓寬了,要學的課程增多了,教學的節奏加快了,因此,書法教學的教程應以時代要求而改變,應於時代脈搏相協調,應於時代節奏相和諧,已經是一個時不我待的選擇了。抓好學生的行書教學,讓學生及時地掌握行書技法,這是歷史性的選擇,也是歷史性的突破,更是一場艱難的歷史性的書法教程改革。

古往今來,行書經過歷代書法家和民眾的長期時間,不斷完善,以臻成熟。它以生動自然的點畫,縱橫恣肆的線條,似欹反正的結構,燥潤相間的墨法,相互映帶的筆勢,跌宕起伏的章法,行雲流水的節奏,給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行書發展,以線條流暢無阻,筆順迅捷簡便,為提高書寫速度,加快書寫節奏,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可以說一整套行書技法是古今書法家辛勤耕耘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來之不易的寶貴財富,每個公民都有權利去分享,去利用,更有義務去繼承,去弘揚。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如今,作為老師,能夠及時引導和指導學生迅速掌握行書技法,是何等必要,又是何等迫切啊!

作者:王存進

2000年11月

相關事件

出任亞洲房地產峰會的形象大使,並現場書寫巨字榜書

中國十大經濟女性年度人物征評活動組委會中國婦女報社 中國書畫家公示網聯手打造“感恩報國助學童行動”

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在京舉辦11人書法展

王存進賀薄一波98歲生日作品

中國榜書大家王存進的書法作品常被當作國禮贈送外賓

王存進到平邑現場創作

汶川地震“愛動星城心手相牽”賑災義拍義賣活動

王存進應邀參加山東首屆齊魯藝博會,在會上題寫巨幅楹聯和巨字

王存進應邀參加浙江寧波首屆藝博會,在會上題寫巨幅楹聯和巨字

層應邀參加煙臺國際葡萄酒、全國食品博覽會等諸多大型慶典和博覽會上題寫巨幅楹聯和巨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