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旦

王八旦指的就是烏龜,引申有罵人的意思。

歷史記載

《史記·龜策列傳》載:“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一曰北斗龜,二曰南辰龜,三曰五星龜,四曰八鳳龜,五曰二十八宿龜,六曰日月龜,七曰九洲龜,八曰王龜。”在貶龜之風日甚的時候,好事者將最後一種名龜“八王龜”簡單地調換順序,就成了“龜王八”或“王八龜”了。人們的想像力實在驚人,玩起了文字遊戲,將八項德行:“教、悌、忠、信、禮、義、廉、恥”也聯繫上了,因“王,忘”諧音,於是“王八”演化成“忘八”了。“忘八”便是八項德行中缺最後一項即無“恥”了。事有湊巧,在北宋歐陽修撰《新五代史》中,書曰:“王建少時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盜為事,里人謂之賊王八。”於是演化出罵人的“王八蛋”,“王八羔子”等均寓有雜種語言的髒話。

詳細信息

烏龜,又稱水龜(簡稱“龜”),爬行動物,能耐饑渴,壽命很長。傳說千年老龜會說人話(見《水經注》四十《漸江水》引劉敬叔《異苑》)。古人以龜為“靈物”,將龜與龍、鳳、麟並列,合稱為“四靈”(見《禮記·禮運》)。殷商時期,人們灼龜甲以卜吉凶,龜甲因灼而坼襲之紋理名為“龜兆”(《左傳·昭公五年》:“龜兆告吉”);人們還用龜甲做貨幣,名為“龜貝”(見《史記·平準書》)。春秋戰國時期,龜和玉都被視為貴重之物,合稱為“龜玉”(見《論語·季氏》); 們用“寶龜”祭祀天地和祖宗神靈,負責這種祭祀的官員稱為“龜人”(見《周禮·春官》);人們還把龜的形象繪在大將的戰旗上,名為“龜旗”(《宋史·兵志》:“戰國時,大將之旗以龜為飾”)。到了漢代,列侯、丞相、大將軍的印紐都刻成龜形,名曰“龜紐”(見《漢宮舊儀·補遺》);漢武帝時,還鑄造過龜文之幣,名:為“龜幣”(見《漢書·食貨志》)。唐武則天時,五品以上的官員都佩戴一種龜形的小袋,名為“龜袋”,龜袋上分別飾有金、銀、銅三種金屬,以區分官員品級的高低(見《新唐書·車服志》)。從上述可以看出,秦漢以前,烏龜一直被視為“靈物”或“吉祥之物”;從秦漢至唐代中葉,人們不再視烏龜為“靈物”,而視為貴重之物。
關於“王八”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往曾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如有人根據《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的記載,說“王八”指的是五代十國時的前蜀主王建。因為王建年輕時乃是個無賴之徒,專門從事偷驢、宰牛、販賣私鹽的勾當,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和他同鄉里的人都叫他“賊王八”。另一種說是,“王八”即“忘八”的諧音,是指忘記了“禮義廉恥孝悌忠信”這八種品德的人。(見趙翼《陔余叢考》)
民間所忌諱的“王八”,指的就是烏龜。因為“王八”即烏龜的別名。(民間俗稱烏龜為“王八”)為什麼烏龜又叫王八呢?這隻要讀一讀《史記·龜策傳》就明白了。在這篇由西漢史學家褚少孫增補的《龜策傳》中,作者根據遠古時代三王、五帝以“神龜”和蓍草卜筮的傳說,將“神龜”分為八種。每一種都有一個名稱,第八種名為“王龜‘,於是,後人便將這列在第八位的“王龜”簡稱為“王八”。久而久之,“王八”也就成了烏龜的別名,人們也常將烏龜與王八放在一起連用。如明代郭勛編的《雍熙樂府》中有一首《叨叨令兼折桂令》,就將“龜兒”和“王八”連在一塊,用來指同一種人:“蝦兒腰,龜兒輩,玉連環系不起香羅帶;脊兒高,絞兒細,綠茸毛生就的王八蓋。”由此可見,所謂“王八”指的就是烏龜,是烏龜的別名。既然烏龜又俗稱王八,那么人們忌諱稱呼“烏龜”的同時也就必然要忌諱稱呼“王八”了。
至於王八旦,則是以上說法中忘八中的一種解法。即“忘八端”的諧音。端,事的某點、某項、某方面。如:清·林嗣環《秋聲 詩自序》:“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