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辨

王僧辨,我國歷史時期人物,是中國南朝梁將領。

生平簡述

(?~555) 中國南朝梁將領。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初為湘東王蕭繹中兵參軍,後任平南將軍、左衛將軍、驃騎大將軍、尚書令等職。他智勇兼備,所經戰陣,多獲勝利。梁大寶二年 (551),蕭繹以他為大都督,領軍討伐興兵作亂的原東魏大將侯景。他進至巴陵(今湖南嶽陽),聞郢州(今武昌)已陷,侯景來勢兇猛,便偃旗息鼓,布防固守,以逸待勞。不久,侯景兵臨城下,他拒絕勸降,並率眾奮勇抵抗,擊破其圍攻。又遣部分將士伺機出擊,凡十餘次皆捷,還自佩綬帶在鼓樂聲中乘車巡城。侯景遠望,服其膽勇,後因屢遭挫敗,軍中食盡,便燒營夜遁。王僧辯因功任征東將軍、江州刺史。承聖元年 (552),他與東揚州刺史陳霸先會師,水陸並進,攻破石頭城(今南京城西),大敗侯景。四年,在北齊的威逼利誘下,迎立北齊扶植的梁貞陽侯蕭淵明為帝,遭陳霸先反對,被其縊殺。

傳記

王僧辯最初在北魏政權任職、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年)隨父王神念從北朝投奔南朝,出任梁湘東王蕭繹的左常侍。以後,隨著湘東王職位的調動,先後任過湘東王府行參軍、中兵參軍、府司馬等職,又代替柳仲禮為竟陵太守,號雄信將軍。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東魏降梁大將侯景與梁宗室蕭正德勾持。舉兵反叛,進攻梁都城建康(今南京)。湘東王派王憎辯為大都督統領一萬軍隊赴救建康之危。救援軍到建康時,京城巳陷落,粱武帝亦蒙難而死。援軍軍資盡為侯景所有,王僧辮與少數幾個將領回到湘東王駐地江陵(今江陵縣)。
梁武帝死後,其尚存的子弟,一個是侯景控制的皇帝蕭綱,還有是在侯景起兵時,被任命為北討大都督的蕭綸,此外即占據上流重鎮的湘東王蕭繹。蕭繹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力量欲爭皇位,但必須除去已逃至郢州(治武昌)被推為中流盟主的六兄蕭綸,因此他派王僧辯帶軍即日進逼郢州。當時,王僧辯因部下未全部集中,想等軍隊齊集後再發兵,引起湘東王的忌恨。王僧辯提出推遲發兵時,湘東王用刀砍傷王僧辯,並交付廷尉準備判刑。後來,當進攻蕭綸的軍隊不能攻克長沙時,湘東王才將王僧辯從獄中放出,派去指揮大軍。在王僧辯指揮下,湘東王的軍隊很快擊潰了蕭綸軍隊。
蕭綸軍被擊潰不久,侯景帶軍沿江西進,攻取了江州、郢州,準備西上進攻蕭繹。當時,侯景的水軍“號二十萬,聯旗千里,江左以來,水軍之盛未有也。”在與侯景交戰中,王僧辯充分發揮了其指揮才能。他首先帶軍屯居巴陵城與侯景軍對峙,以靜對動。侯景不斷派軍輪番攻城,都被王僧辯指揮大軍採用火陣、圍長柵列舸艦等辦法擊退,大將任約也被擒。侯景見巴陵城久攻不下,大將又被擒,只得燒營夜遁。王僧辯在取得巴陵城守衛戰勝利後,帶軍乘勝沿江東下進攻侯景,很快收復江州和郢州,並直指建康,在建康城外,王僧辯與陳霸先軍隊匯合聯營進逼侯景。侯景帶軍出戰,與王陳聯軍大戰於建康城北。聯軍又兵分兩路,派強弩2000張進攻石頭城西,很快攻陷石頭城,併入居台城。侯景戰敗東奔,與心腹數十人乘船逃往海上,其黨徒有的投降, 有的北奔,建康復歸梁軍。逃往海上的侯景被其部下殺死,給江南人民帶來災難的侯景之亂最終被平息。戰後,蕭繹即帝位,是為梁元帝。王僧辯因功被封為司徒、侍中、尚書令,永寧郡公,食邑5000戶。
侯景之亂被平定不久,湘州境內又發生叛亂。陸納等攻破衡州刺史丁道貴,盡收其軍資,李洪雅等也率眾回響陸納,梁內亂又起。蕭繹急派王僧辯、陳霸先分任東西都督,帶軍平叛。最初,王僧辯畏於叛軍士卒驍猛,不敢輕進,只是聯城進逼,後乘叛軍無防備之機,指揮水陸兩路軍進攻,將叛軍逼到長沙城內,湘州叛亂很快被平息。王僧辯帶軍回鎮建康。
在平定侯景之亂前,梁元帝蕭繹曾向西魏稱臣,既稱帝便不再稱臣,並要求西魏歸還所侵占去的梁、益等州和襄陽等地。當時,西魏的實權掌握在大臣宇文泰手中,他在據襄陽的蕭的請求下,派軍進襲江陵。城破後,梁元帝被執處死。江陵城破後,王僧辯、陳霸先在建康擁立梁元帝子蕭方智為帝,是為梁敬帝,王僧辯以擁立之功被任命為驃騎大將軍、中書監、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陵陷落後,郢州刺史陸法和以郢州(治武昌)投降了北齊,北齊又捎信給王僧辯,認為蕭方智年幼,梁朝處在多事之秋,應該推立長君,寒山被俘的蕭淵明年齡較大,又是梁武帝的親侄子,推他做皇帝較為適宜。若梁朝擁立蕭淵明做皇帝,北齊即可停止進攻江南,王僧辯從個人利益出發,答應了北齊的條件。北齊於是派兵1000人護送蕭淵明過江,即位為帝,王僧辯被封為大司馬,領太子太傅、揚州牧
王僧辯屈事北齊的行動引起江南人民的反感。南徐州刺史陳霸先藉此事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市)起兵,率軍10萬,水陸齊發,進襲建康,擒獲王僧辯並殺之。
從侯景亂梁、蕭繹占據江陵將統帥大軍的重任委以王僧辯。從此,王憎辯帶軍先後平定侯景之亂和湘州境內的叛亂,穩定了梁的局勢。江陵陷落後,王僧辨又擁立了梁敬帝,最終由於個人私情,引蕭淵明為帝,被陳霸先所殺。

王僧辯墓

王僧辯乃一代梟雄,曾任梁朝兵部上書(相當於今國防部長)掌管兵權,駐守杭洲,後梁衰與陳霸先爭天下未果,死後就葬於方山東麓,為何葬於此,按釋門說法東方是準提接引的職責,在那信奉佛教的年代,人死後為了尋覓人生歸宿,總希望到達“生命的頂端時,早一點以準提監定,被接引至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自東晉始,各朝官吏都以在方山東麓建造陵墓為首選,方山東面還有一六朝古寺“東霞寺”,可以為葬於此地的亡靈超度。
整理:廈門大學漢語國際推廣南方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