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縣級市]

玉門[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縣級市]

玉門市,位於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面積1.35萬平方千米,人口17.72萬,漢族為主,另有回、裕固、哈薩克等20個少數民族。離漢代玉門關有上百公里,離清代玉門縣舊址約70公里,它高高地蹲伏在祁連山綿延重疊的余脈上,依靠著白雪皚皚的雪峰。市區有石油河流經,玉門鎮有疏勒河流過。這裡是誕生新中國第一口油井的地方,這裡是誕生新中國第一個油田的地方,這裡是誕生新中國第一個石化基地的地方,這裡是孕育大慶、勝利、克拉瑪依油田的地方,這裡是養育和繁衍中國現代工業的地方,這裡曾經激盪著整個民族的光榮與夢想。2017年,玉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3.6億元,城鎮居民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9758元和15625元。

基本信息

概況

玉門市區玉門市區
玉門是甘肅省酒泉市管轄的一個縣級市,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除豐富的石油資源外,還有煤炭、芒硝、石膏、重晶石、金剛砂、金、鐵、錳等礦產資源。工業有電力、煤炭、石油、機械、化工、建材、服裝、食品等部門。土特產品有元明粉、羊毛、駝毛、蠶豆、花海瓜等。市內有昌馬石窟、昌馬岩畫、漢長城及烽燧、火燒溝遺址、乾海子候鳥自然保護區、老君廟、孫健初紀念碑等名勝古蹟。玉門是我國石油工業的搖籃,“鐵人”王進喜的故鄉,石油工業已有65年的發展歷史。1955年建市,1957年建成全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1958年為了服務油田發展,原玉門縣從玉門鎮(現為玉門新市區)遷至老市區,與玉門石油管理局合併為地級市,1961年市局分家,玉門市改為縣級建制。1999年中國石油企業改制重組,將玉門石油管理局分設為玉門油田公司和玉門石油管理局。2002年國務院批准酒泉撤地設市,玉門市被確定為甘肅省省轄市,由酒泉市代管。2003年玉門市政府駐地遷址獲得國務院、民政部、省政府、酒泉市政府批准,並付諸實施。同年玉門油田酒泉生活基地在酒泉市新城區奠基,石油企業“下山工程”正式啟動。
玉門市地處河西走廊西部,位於東經96゜15'——98゜30',北緯39゜40'——4l゜00'之間。東西長114公里,南北寬112.5公里,轄區總面積1.35萬平方公里。東連嘉峪關市和金塔縣,西接瓜州縣,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為鄰,是甘肅省距離中蒙邊境馬鬃山通商口岸最近的城市,國道312線和蘭新鐵路複線橫貫全境,歷來是中原通往新疆、青海、西藏和連線蒙古、中亞、歐洲的重要通道。玉門市轄新、老2個市區和4鎮6鄉,總人口19萬,其中城市人口13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通訊條件,以及與中央、省屬大中型企業和諧發展,使之具有發展清潔能源、工業加工、農副產品深加工、商貿流通和服務業的比較優勢。2006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57.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6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8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41元。實現了村村通電、通廣播電視、通郵、通公路、通電話,通自來水。玉門市地貌分為祁連山地、走廊平原和馬鬃山地三部分。綠洲215.6萬畝,戈壁855.9萬畝,山地689.4萬畝,荒地238萬畝。境內有南靠祁連山的前山,呈西北至東南走向,海拔2500米——3500米。境內最高峰妖魔山,海拔4585米。山麓平原區海拔自山前2500米降至1200米以下,相對高度110米——290米。中部有寬台山、黑山和低山丘陵,分隔赤金、花海兩地。北部有馬鬃山,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山勢低矮,坡度平緩,海拔1400米——1700米。西部的玉門鎮片區位於昌馬河沖積扇地帶,扇腰以上為戈壁,以下為綠洲,綠洲外系扇原平原,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

行政區劃

玉門市轄2個街道、4個鎮、9個鄉、2個民族鄉:老市區街道、新市區街道、玉門東鎮、玉門鎮、赤金鎮、花海鎮、下西號鄉、黃閘灣鄉、柳河鄉、昌馬鄉、清泉鄉、小金灣東鄉族鄉、獨山子東鄉族鄉、柳湖鄉、六墩鄉;國營飲馬農場、國營黃花農場。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玉門鎮,郵政編碼:735211,電話區號:093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18893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南坪街道10237、北坪街道26676、新市區街道21259、玉門東鎮2979、玉門鎮25015、赤金鎮13508、下西號鄉9432、黃閘灣鄉8749、柳河鄉9821、昌馬鄉5531、花海鄉12240、清泉鄉4101、小金灣鄉4137、國營飲馬農場5206、國營黃花農場6682、官莊子企業公司1675、農墾建築公司1739、甘肅礦區19944。

歷史沿革

商至戰國為西羌地,秦至漢初為月氏、烏孫國和匈奴地。漢元狩二年(前121)始置玉門縣,隸酒泉郡。西涼置會稽郡,北魏置玉門郡,後屢有變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復置玉門縣。1949年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玉門油礦,翌日解放玉門縣。1955年12月成立玉門市(省轄市)。1958年合縣、市為地級市,1961年改為縣級市,隸屬酒泉地區行署。2002年酒泉撤地設市後,玉門由酒泉市代管。
2003年4月4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3]63號),同意將玉門市人民政府駐地由解放路(南坪街道)遷至玉門鎮。
2003年,轄4鎮、8鄉和4個街道辦事處:南坪街道、北坪街道、新市區街道、玉門東鎮、玉門鎮、赤金鎮、花海鎮、下西號鄉、黃閘灣鄉、柳河鄉、昌馬鄉、清泉鄉、小金灣東鄉族鄉、獨山子東鄉族鄉、柳湖鄉等。境內分布著玉門石油管理局(玉門油田分公司)、省疏勒河工程管理局、四〇四廠和農墾團場等10多家中央、省屬大中型企業。有漢、回、蒙、藏、東鄉、壯、土、苗、白、滿、裕固、維吾爾、哈薩克、黎、白、土家、哈尼、錫伯、鄂倫春等29個民族,總人口18.89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0.9萬人。
2006年,柳湖鄉掛牌成立。柳湖鄉是省疏勒河農業灌溉暨移民安置綜合開發建設過程中新建的鄉鎮,地處玉門市東北端,東、北鄰花海鎮,西連甘肅礦區,安置岷縣移民1390戶、6301人。2000年以前以示範點的形式由省疏管局組織建設,2001年成立玉門市畢家灘移民工作指揮部之後,正式大規模開發和安置移民。

玉門關遺蹟

漢玉門關遺蹟,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東西走向的長城蜿蜒逶迤,一望無際,每隔5里或10里,就築有一座方形烽台,在長城烽燧的周圍,還有明顯房屋遺蹟。在東西長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繞過玉門關西側,向南直達陽關,關城北坡東西走向車道直通西域。玉門關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約6萬多平方米。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高97米城牆上寬均為37米,東西牆下寬4米,西北牆下寬49米,開西、北兩門。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設有內外女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

經濟發展

玉門玉門
2011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65億元增加到125億元,增長92%;轄區內稅收由5億元增加到25億元,增長4倍;財政總收入由1.6億元增加到5.5億元,增長2.4倍,為玉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壯大特色產業,擴張經濟總量,培育形成了以新能源產業為主導的地方工業新體系,市屬工業比重由2006年的5.4%提高到30%;設施農業和新興林果業規模發展,初步形成了“一鄉一業、數村一品”的產業布局農業總產值、增加值實現“雙翻番”;商貿流通、餐飲住宿等三產服務業總量快速躍升,三次產業比重由2006年的6:74:20調整為6:66:28,多元並舉、多點支撐的市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工業強市和經濟大市地位進一步凸顯。
——風電產業迅猛發展。持續開展“攻風電、戰百萬”行動中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在玉門啟動建設,年內風電裝機可突破200萬千瓦,較2006年增加191萬千瓦,風電開發進入了兆瓦級、規模化建設的新階段,75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光電產業開發實現零的突破,玉門榮獲“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範縣”稱號,連續三年入選“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吳邦國、李長春、張德江、曾培炎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玉門視察,玉門新能源產業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成為河西風電走廊的示範引領者。
——資源型城市轉型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竭盡全力攻堅,鍥而不捨爭取,我市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轉型城市,三年累計爭取到位國家和省上資金3.2億元,並爭取將國家財力補助政策延續至2016年。五年實施重點項目533個,建成億元項目62個,帶動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43億元,年均增長40%。玉門走出了負重爬坡的市政遷址困境,步入了經濟社會跨越提升的新階段。
——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縱深推進市政遷址工程,近三年每年投入5億元以上,加快推進新市區建設,城市道路、管網、綠化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供熱排污、文體場館、商貿市場等一大批公共服務項目建成運營或正在建設,新市區承載能力和聚集功能明顯增強,玉門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建成金玉路、玉布路等農村公路410公里,85%的行政村通上油路,60%以上的農戶完成住房改建,農村面貌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台階。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民承諾的45件惠實事全部落實,每年用於改善民生和科教文衛方面的資金占到財政支出的60%以上。投資1.8億元,新改擴建了玉門一中、三中、石油中專等學校,城鄉教育布局調整基本完成,人民滿意的教育體系逐步形成。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連續五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籌資1.15億元妥善解決了8600多名下崗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遺留問題,籌資3100多萬元將1230名被征地農民納入養老保險。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8萬元和8000元以上,年均增長15%和12%。

農業情況

全市土地面積133.08萬公頃,其中耕地2.87萬公頃;水域1.22萬公頃,園林牧草8.75萬公頃,其它用地13.28萬公頃,未利用土地106.42萬公頃。農業以最佳化產業結構為目標,積極推進傳統農業向市場化和現代化轉變,開創了品牌農業發展的新階段。培育開發了啤酒原料、飼草、棉花、綠色保健食品等新興產業,建成了30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出了“草王”飼草、“綠峰春柳”酒花、“參樂”南瓜粉、“沁馨”甜玉米、“花季”孜然、“雅丹”紅花油等六大品牌產品。

工業狀況

玉門玉門
主要礦產除石油外,還有煤、鐵、硌、銅、硫磺、石膏、芒硝等30多種。現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為主及電力、建築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礦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153種石油製品中有30種產品榮獲省、部、國家優質產品獎。規劃建設中的電冶小區、開發區工業園區及玉門東鎮建化小區、老市區工業小區等五個小區,將成為玉門工業紐帶式聯合開發的重點區域。
玉門,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玉門市南依祁連山脈,北鄰馬鬃山,兩山夾一谷的地形成為東西風的天然通道,被稱為“世界風口”。全市風能理論蘊藏量300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2000萬千瓦以上。1996年,玉門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甘肅“十五”期間重點開發的風力發電場。1997年5月,甘肅潔源風電有限公司從丹麥引進4台單機容量為300千瓦的風電機組,建成了甘肅省第一座示範型試驗風電場。經過十年的發展,2007年底,全市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1萬千瓦,成為甘肅最大的風電基地和全國第五大風電場,被譽為甘肅風電的搖籃。2007年9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視察玉門風電場,提出打造陸上三峽的構想。2008年8月27日,甘肅省委書記陸浩在《甘肅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一項關係全局的大戰略——關於建設河西風電走廊的思考》,之後甘肅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河西風電走廊,打造西部陸上三峽”的戰略部署,我市風電開發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2007年12月,國家發改委第五期特許權玉門昌馬20萬千瓦風電項目開標,同時,有昌馬第一風電場等5個項目共80萬千瓦跟標建設。2009年8月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甘肅省委、省政府在玉門昌馬舉行了中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工程開工儀式,標誌著中國風電進入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全市實施“攻風電、戰百萬”行動,拉開了甘肅風電產業規模開發的大幕。2009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視察玉門風電場,指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2009年12月25日,甘肅省委、省政府在中節能玉門風電場舉行了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裝機容量突破200萬千瓦併網發電儀式,玉門風電裝機規模達到了108.6萬千瓦,截止2010年6月,玉門風電裝機規模已達到151萬千瓦,初步形成了風電場、風電裝備製造和電網相配套的新能源基地框架。玉門風電也是中國風電的博覽園,選用的風電機組由國外引進到國內自產,從小型實驗機組發展到大規模開發的兆瓦級風電機組,風電機組已由300千瓦、600千瓦、750千瓦、850千瓦、1兆瓦發展到1.5兆瓦、2兆瓦、2.5兆瓦、3兆瓦、5兆瓦。今後,玉門將按照建設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目標,繼續堅持以風電為牽引,以風電促網架、促調峰電源、促裝備製造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發展思路,著力打造“6+2”新能源產業群,即發展風能、光能、調峰電源、電網建設、新能源裝備製造、資源綜合利用和水能、核乏燃料處理等產業,走好風電、水電、光電、火電、核電等多能並舉、互補開發、綜合利用、循環發展的低碳經濟發展路子,力爭到2015年把玉門建設成為各類發電裝機規模達千萬千瓦以上的新能源基地。

自然資源

玉門,以其獨特的地理文化傳誦古今;以其豐富的石油資源聞名中外。
玉門歷史悠久,貢獻突出。漢代設縣,素有“塞垣咽喉、表里藩維”之稱,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為祖國的石油工業做出巨大貢獻。玉門地域遼闊,物產豐富。面積1.35萬平方公里,盛產小麥、大麥、玉米、黃豆、西瓜、甜菜、甘草、麻黃、鎖陽、啤酒花等作物和名貴藥材;有石油、煤、雲母、硫磺、芒硝、鐵、鹽、銅、金等礦藏。

節慶活動

春節:玉門人叫“舊年”。過年的內容除了有除夕守歲、拜年、貼年畫、貼對聯、貼鬥神、放鞭炮、耍社火外,還舉行一些祭祀活動,諸如接神、敬天等。
冬至節:玉門人把冬至節視為“小年”,非常重視。在這天講究吃“窩窩飯”。另外,冬至節還有其它民間體育活動,舊時,玉門人在這天喜歡“打鞦韆”,到河裡滑冰,孩子們則愛玩“打老牛”。
臘八節:玉門人也十分重視,在這天一般習慣吃豆子飯(即臘八粥)。
灶神節:臘月二十三叫“灶神節”,在這一天,人們要送灶王爺上青天,吃燒的小乾糧,除此而外,還要扎"灶馬",做粘糖(麥芽糖),在這日晚上"祭灶"送灶王爺上天。
除夕守歲:除夕夜,玉門人講究這一夜不睡覺,還要吃得很飽,意思是只有除夕吃飽了,來年才會豐衣足食,當地的習慣是吃長面。在這夜,人們還要為春節的來臨作幾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貼對聯,門上貼年畫(舊時叫貼“鬥神”);二是在清掃了里里外外之後,還要舉行一些地方習俗很濃的祭祀活動。
初一不出門:大年初一按當地的習慣,人們一般不出門,這主要是為了合家團聚、談古論今、共敘家事。初二才開始走動,相互拜年。
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月十五又叫"燈節",古稱"上元節",元宵節的習俗一是吃湯圓,二是觀花燈。
二月二龍抬頭:舊時把農曆二月初二,視為"土地節"這天農村人大多要攤煎餅,供奉土地神。
端陽:玉門人過端陽節流行吃米糕、油餅子、飲黃酒、婦女們還講究繡“香包”、扎花線。
“六月六”(lù-yè-lù)沙浴節:每年農曆六月六日,柳河官莊子北邊的黑沙窩,三面綠樹環繞,中間一塊神奇的沙漠,玉門周邊民眾來此,一為湊熱鬧,二為通過曬沙治療各種風濕病。據說是因為藥王在六月六日在黑沙窩裡撒下藥物,因此黑沙窩成了黑色,還有療傷治病功能,當地還舉行民俗沙浴文化活動,喝地道的土雞湯,吃各種本土小吃,聽秦腔,把平時一個人都沒有的黑沙窩變的人山人海。
中秋節:玉門人過中秋節也有祭月習俗,一家人團聚敘舊,吃月餅、吃鍋盔。
傳統社火:玉門民間延襲至今的社火內容比較豐富,有高蹺、獅子、旱船、東洋車、腰鼓、秧歌、地蹦子、跑驢等,除以上幾種形式之外,玉門民間流行的傳統社火,還有霸王鞭、大頭娃娃、鐵芯子、太平鼓等,從外地還引進了豬八戒背媳婦、二鬼摔跤、耍燈籠等,使玉門社火更加豐富多彩。

人文景觀

玉門玉門
玉門文物古蹟眾多,名勝風景獨特。全市被省、地、市保護的景點104處。著名的有距今3700多年的我國最大、最古老的古代羌族文化遺址——火燒溝原始部落村、昌馬石窟、紅山寺、騸馬城、吾艾斯墓等文化遺址和乾海子候鳥自然保護區、夢江南、玫瑰溝度假村及“中國石油第一井”、“鐵人”故居紀念館等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老君廟和老一井

老君廟和老一井坐落在玉門市區南端,最早建於清同二年,因抗日戰爭期間在此發現和開發當時中國最大的油田而聞名全國,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中享譽全球。1980年,玉門石油管理局為紀念玉門油田發現和開發,重建了老君廟,並在老君前原玉門油田第一井的鑽鑿處安裝了抽油機,銘刻了“老一井”的碑文。老君廟和老一井現由玉門油田分公司採油廠管理。
玉門油田有著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早在抗日戰爭期間,玉門油田就用多產油、產好油的方式,有力的支持了抗戰。全國解放後,玉門油田又為全國各大油田輸送了10萬幹部職工和4000多台套設備,成為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隨著國內旅遊業的發展,玉門油田又建設了礦史展覽館,完善了旅遊接待設施,健全了旅遊接待的規章制度,並寓教於游,對遊客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2004年7月1日,國家旅遊局已經把玉門油田命名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省地旅遊部門正在將玉門油田工業旅遊景區編排在全省的旅遊線路中,玉門油田也正在規劃和建設這一旅遊景區。我們相信,隨著玉門油田工業旅遊景區開發建設的深入,她的社會教育功能將進一步增強。

“鐵人”王進喜故居紀念館

王進喜故居紀念館坐落在赤金鎮和平村,該館建於1992年,1994年被甘肅省委和玉門市委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故居紀念館由時任甘肅省委書記顧金池同志題寫館名,玉門市市長主持了開館儀式。
故居於1994年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和赤金鎮人民政府共同籌資修建,坐落在王進喜故居赤金鎮和平村,嘉玉赤公路與312國道交匯之處,距玉門市區25公里,距國營四0四廠15公里處。紀念館由王進喜故居、王進喜銅像、王進喜生平事跡展示館三部分組成,再現了“鐵人”王進喜的成長曆程和生平事跡。該館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被甘肅省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酒泉地區國際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該景點1996年被甘肅省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被玉門市政府確定為紅色旅遊景點。
故居紀念館前院矗立著高大雄偉的“鐵人”王進喜銅像,底座正面有江澤民同志的贊語:“王進喜同志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步入展覽大廳,從分為四個方面內容的百餘幅珍貴照片和真實的文字紀錄中,人們可以領略到王進喜和玉門“老石油”當年為開發玉門油田而做出的卓越貢獻,可以領略到六十年代中國石油工業發展中所取得的輝煌成果。
展廳北側,是仿建的王進喜故居。故居共有三間小屋,那破舊的門窗、漆黑的牆壁,斑駁塵封的土鍋台,一把帶著歲月陳跡的芨芨草笊籬,還有那三條腿的破舊桌凳、襤褸的破羊皮襖……無不浸透著那個黑暗年代王進喜一家貧困的生活和悲慘的境遇。
“鐵人”王進喜出生在甘肅省玉門市赤金鎮和平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還未成人時就到舊中國玉門油礦的揚子建築公司做工;後又成為油礦的一位原油運輸工人,成了玉門油礦著名的“石油娃”。中國解放後,王進喜迅速成長為新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的鑽井隊隊長,多次創全國鑽井先進記錄。調入大慶油田後,更是用肩扛手拉的方式豎起了井架,用身體替代攪拌機壓住了井噴,成長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為了緬懷鐵人業績,學習鐵人精神,繼承鐵人遺志,弘揚鐵人精神,全國各大油田和企業的職工及遊客前來參觀者逐年增多。“鐵人”王進喜故居紀念館也因勢利導,制定了遊客接待制度,培訓了講解員,在旅遊接待中對遊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收到很好的社會效益。
王進喜故居紀念館,從內容和實物展覽方面著重突出了這位農民的兒子,如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翻身得解放、當家做主人,如願以償地當了一名石油工人的成長曆程,以及他滿懷對黨和人民的無比熱愛,對社會主義祖國的強烈情感,獻身祖國的石油工業發展,呼喊出“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錚錚誓言。並從多方面的文字描述和藝術的層面表現謳歌了這位當代石油鐵人的不朽功績。

地方特產

頗具特色的鍋盔(guōkui)
玉門的花鍋盔做起來很講究,用上好的麵粉、清油、雞蛋牛奶,加入香豆粉、花椒等等,而後在面盆大小的生面上用針描畫。描畫圖案的內容大多是“嫦娥奔月”、“松竹梅蘭”、“仙桃果”之類。麵餅上除嫦娥外不畫其他人物。這種約兩寸厚的生麵餅做好後,便放入燒鍋中用麥草點火燒烙,因為鍋子很小,每次只燒一個,往往一戶人家要燒半個月。為了做成各種味道的花鍋盔,加入南瓜(窩葫蘆)、紅曲、黃曲、薑黃(均為調味食色粉)、棗泥等,做成別具風味的鍋盔。
杏殼婁(henkélou)
原是玉門民間日常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別有風味。形似像義大利的一種做成貝殼形的通心粉。
做法:將面切成很小的塊,大概小指甲蓋大小,切法是先擀成厚皮,切成條,搓圓成柱狀,再切成小塊,之後在摩擦力大的地方用大拇指按住面塊向前撮,搓成薄卷,形狀像杏核的一半,故取名“杏殼婁”(henkélou)。一般炒著吃,或者菜炒好了,拌著吃,這種麵食形狀美觀,賴煮不坨,有嚼頭又經餓。有些地方也叫“貓耳朵”。
清泉羊羔肉
玉門盛產羊肉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火燒溝遺址中就有大角羊和無角羊形象。古今往來,羊羔肉一直作為玉門人待客的美食佳肴備受推崇。
清泉羊羔肉是一種獨特的地方風味美食。其特色在於獨特的灘羊品種,獨特的生長環境,獨特的加工方法,獨特的藥膳滋補價值。清泉鄉地處祁連山前山地帶,造就了獨特的氣候環境。境內水草豐茂,氣候涼爽,生長著柴胡、麻黃、益母、蒲公英、黃苓、桔梗、薄荷、甘草等數十種草藥,山中水流潺潺,礦物富集,羊羔日食藥草,夜飲礦泉,從而使羊肉細胞成分改變,造就了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的清泉羊羔肉,國家工商局正式授予"清泉羊羔肉"商標。
清泉羊羔肉以其獨特的加工方法,形成五大類20多個系列產品。主要有爆炒、蒸、煮、烤、燉等十種方法,配以30多種調料、10多種藥材相佐,具有溫中補氣、健胃益腎之功效,已走出清泉,成為河西走廊飲食文化一朵絢麗的奇葩。
雪雞
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祁連山區,形似家雞,善走,不能飛,食草為生,其肉有較高藥用價值,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黃羊
地方名“長尾羊”,亦稱“蒙古羚”,學名“鵝侯羚”,偶蹄目,牛科。在玉門境內荒漠戈壁和荒漠草原地區都有分布,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