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逍遙

玉逍遙為宋仁宗御馬。《聞見錄》有記載說:仁宗御馬名玉逍遙,色白,乘之如輿輦也。闈人云:“馬行步有尺度,疾徐皆中節,御者行速,則以足闌之。”一日燕王借乘,即常鳴不行,王怒還之。帝以配南城馬鋪,久之復御,其行如初。帝升遐,從葬之陵下,悲鳴不食而死。伊川先生程頤也曾對理學家邵雍的兒子邵伯溫說:這是一匹好馬,其不僅步伐輕快善於賓士,且通人性,善解人意,尤貴知義。

出自

宋仁宗御馬.《聞見錄》:仁宗御馬名玉逍遙,色白,乘之如輿輦也。闈人云:“馬行步有尺度,疾徐皆中節,御者行速,則以足闌之。”一日燕王借乘,即常鳴不行,王怒還之。帝以配南城馬鋪,久之復御,其行如初。帝升遐,從葬之陵下,悲鳴不食而死。

詳細內容

宋仁宗,名禎,是真宗的第六個兒子,自幼愛馬,繼承大統登基之後,愛馬如昔,在他的御騎之中,有一匹白如冬雪,淨潔帶瑕,全身沒有一根雜毛,體形壯碩優美,姿態俊逸昂揚,性情柔和溫馴,並且善解人意,可通人性,腳步穩健平緩,騎乘時毫無搖晃顛簸,猶如乘坐肩輿一樣平穩舒適,名叫「玉逍遙」的駿馬。
據宮裡負責照顧看管「玉逍遙」的馬弁透露,玉逍遙的血統高貴純淨,品種優良,種馬來自大宛,玉逍遙在大內圉中出生,自幼在官圉中飼養,在官馬場中放牧,受到良好的照應,與完備的教育訓練,最難得的是其步幅與步速的調整配合,徐緩急促,慢踏急馳能恰到好處,堪稱天衣無縫,縱然是放韁坎坷之途,賓士於泥濘小徑,都能緩急中節,步履平穩,途中凡有低枝矮樹,均能適時主動閃躲迴避,無需御者策挽轡,而使騎乘者有人馬一體之快,因此,除仁宗之外,凡知道「玉逍遙」的人,無不喜歡這匹名駒駿馬。
有一天燕王與仁宗在宮裡的長廊上聊天,正好馬弁牽著「玉逍遙」從遠處經過,被燕王看到,燕王也是愛馬成痴,好騎如命的人,一看到「玉逍遙」從遠處邁步的身段,驚嘆其生平從未見過完美若是的良駒,許為「天下第一良駒名驥」。轉臉向仁宗開口借乘數日,以遂騎乘名駒的宿願,仁宗對燕王一向以叔侄相視,執禮也極為恭謹,所以立即諭令左右,將「玉逍遙」送往燕王府。
「玉逍遙」偕同鞍具及弁夫,一併被借送到燕王府,遇了幾天之後,燕王選擇了一個天高氣爽、朗日和風的好日子,打算騎乘「玉逍遙」到郊外去踏青觀景。弁夫一早起來就到馬房去把「玉逍遙」洗刷一番,餵過草料,裝上鞍佩,牽到大廳前,等待燕王就鞍策轡。燕王打點停當,走出大廳來到雨檐前,從弁夫手中接過韁繩,舉足踏上馬蹬,跨步騎上馬背,坐定之後準備策馬出府上路,燕王啟手放韁以足踝馬刺連扣馬腹幾次,可是「玉逍遙」仍然站在原地佇立不前,並仰首長嘯不已,燕王與弁夫以及侍衛家丁,無不大為詫異,弁夫一連重策數鞭,「玉逍遙」仍然是站立原地不動,燕王既感到奇怪,也覺得掃興,無可奈何,祇將作罷取消郊外之行,第二天就把「玉逍遙」送還給仁宗。
仁宗聞及也感到奇怪,一向順從聽命,善體人意的「玉逍遙」,在燕王御下,雖重鞭累策,竟然會駐足不前,佇立不動,對於這種難以解釋的反常現象,負責乘興的內待大臣,誰也不敢掉以輕心,再讓皇帝乘騎,萬一皇上策韁,一旦「玉逍遙」野性一發,不聽使喚問題還小,要是任性撒野、亂蹦亂跑,出了差錯,驚了聖駕,或者是有了個三長兩短,誰也擔待不起,負不了責,於是下令弁夫把「玉逍遙」送去城南官馬場暫時寄養,觀看一陣子再說,仁宗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得勉於同意,但總難以抑制住對「玉逍遙」那份觀輿思乖,見轎憶馬的思念。
因而每隔不久,就拉點時間去看看「玉逍遙」的飼養情形,往往有按捺不住再乘騎的那份衝動,在隨行大臣勸諫無效之後,只得由侍者護衛及馬場人員,作萬全的準備之下,仁宗再又跨上了「玉逍遙」的背上,初助徐步緩行,繼而狂奔急馳,但步履靈活輕快依舊,反應銳敏矯健如昔,繞場數周,仁宗在諸大臣眾目睽睽之下,平安無事地盡興收韁下馬,仁宗分別賞賜各有關人員之後,諭令將「玉逍遙」撥回禁內御馬場飼養。嘉佑八年公元一○六三年,仁宗駕崩,葬於河南鞏縣永昭陵,「玉逍遙」在仁宗駕崩後數日,日夜悲鳴長嘯,一連數日不食不渴,終於死去,弁夫收其屍予以斂葬。伊川先生程頤對理學家邵雍的兒子邵伯溫說:這是一匹好馬,其不僅步伐輕快善於賓士,且通人性,善解人意,尤貴知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