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戰爭

獨立戰爭

獨立戰爭,較出名的是美國獨立戰爭,同時還有古巴獨立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由於英國對殖民地的剝削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導致了北美人民的抗爭。始於1775年4月的萊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經過北美人民的艱苦抗爭,終於在1783年迫使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民主體制,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拉丁美洲和法國大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

基本信息

簡介

時間
1775年~1783年。
原因
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經濟的發展。
導火線
波士頓傾茶事件。
領導者
獨立戰爭 獨立戰爭

北方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的種植園主。
文獻
1776年《獨立宣言》內容:
痛斥了英國國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了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轉讓的權力。
作用
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標誌著美國的誕生。
《1787憲法》內容:
1.確立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規定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
2.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權。
結束標誌
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意義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

背景

反抗被殖民
美國獨立戰爭(英語: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或稱 美國革命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 西班牙及荷蘭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了英屬北美之外。同時,許多印地安人為雙方打仗。
在戰爭中,英國能夠利用他們在海軍上的優勢以占領殖民地的臨海城市,但如何控制鄉村地區卻使他們困惑。隨著法國海軍在乞沙比克城的勝利導致英國軍隊在1781年的約克鎮戰役中投降。1783年訂定的巴黎條約承認了美國的獨立,因為許多殖民地的居民逃離那十三個殖民地並在北方安頓下來,這場戰爭同時也為了日後加拿大的建立做準備。
1607年,英國人來到北美大西洋沿岸,開始建立第一個殖民地維吉尼亞。經過不斷拓殖,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人已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 殖民地。在此期間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大多數是英國人,也有不少來自歐洲其他國家,此外還有不少從非洲販運過來的黑奴。他們為北美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時,英屬北美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成為經濟發展主流。同時,也存在著許多落後的經濟成分。殖民地的統治模式是依照英國政體建立的,每個殖民地都有自己的總督和議會。總督代表英國對殖民地進行統治,擁有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可以否決議會通過的法案。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的經濟來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在長期
的交流、融合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語言,逐漸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民族意識逐漸覺醒。18世紀上半期,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傳播,湧現出一些傑出的思想家,如 班傑明·富蘭克林托馬斯·傑斐遜。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民族和民主意識日趨增強。
18世紀中期,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中部盛產小麥,南部種植園經濟繁榮。北美生產的很多產品甚至能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產品一爭高低。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中,為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國與法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於是,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殖民地人民不滿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戰爭爆發。
自英國開發海外殖民地以來,為了維護英國本土的壟斷利益,頒布了一些限制殖民地經濟發展的法令,例如《航海條例》。隨著北美殖民地自身發展,殖民地人民越來越希望減低對英國本土的依賴,尋求獨立發展其自身的經濟。然而,這卻引起了英國當局的不滿,因為英國當局希望北美殖民地能繼續充當其廉價的原材料供應地及商品傾銷的市場,因此,英國當局開始採取很多高壓政策以阻遏殖民地經濟的自由發展。英國當局首先頒布法令,不準殖民地居民向西開拓(主要是因
獨立戰爭獨立戰爭
為1763年的Potia's Rebelion),並禁止其發行自己的紙幣,再對其課以重稅及解散其議會。18世紀60年代,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為增加稅收,頒布1765年的《印花稅條例》和1767年的《唐森德稅法》。
殖民地居民感到強烈不滿,並發動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然而,英國當局不但不作理會,更在1770年3月5日派駐北美英軍開槍射殺反抗英國當局暴政的波士頓居民,製造了“波士頓慘案”,使得殖民地民怨沸騰,後於1773年12月16日發生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英國當局更頒布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案”,激化了雙方的矛盾。
印花稅條例
1765年,英國人又想出個新花樣:印花稅。他們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契約,執照、報紙、雜誌、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可流通。這激起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於是,“ 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相繼出現,各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燃燒起來了。
1765年,英國國會為轉嫁沉重的軍費負擔而向英屬北美殖民地直接徵稅的條例。七年戰爭後,英國政府為了進一步控制殖民地和鎮壓印第安人,派遣一萬名軍隊常駐北美,由當地負責全部開支。1765年3月22日,英國國會通過的印花稅條例規定,北美殖民地的印刷品包括報紙、書刊、契據、執照、文憑、紙牌、入場券等均需加貼印花稅票,稅額自2便士到幾英鎊不等,違者罰款或監禁。該條例定於11月1日起生效。印花稅條例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對。殖民地人民堅持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議會才能作出徵稅決定。“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會社組織起來,帶領民眾搗毀稅局,焚燒印花稅票,把稅吏身上塗滿柏油、粘上羽毛、遊街示眾。11月印花稅法生效前,全殖民地稅吏都被迫辭職。1765年10月,在紐約召開全殖民地反對印花稅法大會。會上通過拒絕向英交納印花稅等14項決議。為抵制印花稅條例,全殖民地展開抵制英貨運動,從而導致英國對殖民地的出口額大幅度下降。英國30個城市的商人和製造商聯合向議會上書請求廢除印花稅法。英國議會於1766年3月18日,最後通過廢除印花稅條例的決議。
唐森德稅法
1767年英國國會通過的向北美殖民地徵稅的法案,財政大臣C·唐森德提出。印花稅條例廢除後,根據財政大臣唐森德的提議,英國國會於1767年下半年通過四項向殖民地徵稅的法案,總稱 《唐森德法》。是年 6月29日通過的《唐森德稅法》是其中的第二項。稅法規定自英國輸往殖民地的紙張、玻璃、鉛、顏料、茶葉等均一律徵收進口稅。還規定英國關稅稅吏有權闖入殖民地民宅、貨棧、店鋪,搜查違禁物品和走私貨物。
《唐森德稅法》公布後,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憤怒抗議,要求廢除。1768年2月,麻薩諸塞議會又向各殖民地議會發出巡迴信件,重申“無代表即不納稅”的原則,殖民地人民再度掀起抵制英貨運動,並用武力反抗英國稅吏的搜查與壓迫。英國對北美的貿易額大幅度下降。英國政府以解散紐約、麻薩諸塞兩州議會要挾,但遭到殖民地人民更大的反抗,英國遂於1770年3月被迫廢除
《唐森德稅法》
波士頓慘案
1765年,駐營條例頒布後,英國政府派遣軍隊駐紮北美。當時,駐紮在波士頓的第14團和第29團胡作非為,有的刁難行人,有的調戲婦女,從而造成士兵與居民的關係惡化。5年間軍隊和當地人民的衝突不斷發生,當地人民與英國軍隊之間的積怨已深,一股反抗的暗流逐漸壯大,1770年3月這種反抗達到高潮。(On the evening of March 5, 1770, a crowd of some sixty townpeople began taunting snowballs at a squad of ten redcoats. )3月5日英軍士兵與一名制繩工之間衝突再起。波士頓的繩索製造工人聚集在海關,向守衛海關的英國兵投擲雪球。晚8時,鐘聲大作,人們手持棍棒走上街頭,高呼趕走可惡的“紅蝦兵”(蔑稱身著紅色軍服的英國軍隊)。聚集在英王街海關周圍的人情緒更為激昂。英軍前來鎮壓,面對情緒激憤的人們,士兵在慌亂中向民眾開了槍,當場打死3人,後又有2人因傷勢過重,次日死去。第一個被打死的是種植園奴隸出身的黑人民眾領袖C·阿塔克斯。這次流血事件史稱“波士頓慘案”。波士頓慘案的訊息很快傳到其他城市,人民紛紛起來抗議英軍駐紮。波士頓這座僅有1.7萬人的城市,竟有五萬人加入到給死難者送葬的行列中。英國軍隊被迫撤出波士頓。
事件發生的第二天早上,英軍將製造此次慘案的托馬斯·普雷斯頓上尉及其八名下屬拘留起來。一個星期後,一個大陪審團宣誓組成。在檢查總長的要求下,普雷斯頓上尉及其八名下屬被提起公訴,為英國軍人擔任辯護並使之被宣布無罪的當地律師約翰·亞當斯,就是被美國人尊為"Founding Father"之一的獨立運動領導人,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繼任者。
波士頓傾茶事件
波士頓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 又稱波士頓茶黨事件。1773年發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頓人民反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茶葉貿易的事件。1773年,英國政府為傾銷東印度公司的積存茶葉,通過《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該條例給予東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銷售積壓茶葉的專利權,免繳高額的進口關稅,只徵收輕微的茶稅。條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販賣“私茶”。東印度公司因此壟斷了北美殖民地的茶葉運銷,其輸入的茶葉價格較“私茶”便宜百分之五十。該條例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極大憤怒,人們飲用的走私茶占消費量的十分之九。紐約、費城、查爾斯頓人民拒絕卸運茶葉。
波士頓革命分子塞謬爾·亞當斯領導的一個由三組每組50個當地人組成的組織“自由之子”,打扮成印第安人偷偷摸到三艘船上,將船上貨物搗毀,並將342箱茶葉倒入港口內。當時,燈把晚上照得像白天一樣,很多人起來看熱鬧,整個過程相當平和及安靜。但是此舉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批評,英國政府下令關閉波士頓港口,直到他們把扔下茶葉的錢償還,還將戰船和軍隊駛入殖民地。
前新澤西州州長班傑明·富蘭克林認為被傾倒的茶葉應該被賠償,表示願意用自己的錢來賠。英國認為這是對殖民政府的挑釁。
“不可容忍的法案”
1774年英國政府通過一系列“強制法案”(Coercive Acts),旨在加強控制。這些法案雖然是針對麻薩諸塞州,但被北美居民稱作“不可容忍的法案”,後來費城等其他港口也陸續回響,終於導致1775年4月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實力對比

戰爭爆發前後北美殖民地儘管資本主義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畢竟處於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其整體實力遠遠不能與英國宗主國相比。交戰雙方強弱十分懸殊。
英國是當時世界的頭號強國。它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並向工業革命邁進,正處於國力迅速增加的鼎盛時期。在幾個世紀的爭霸戰爭中,英國先後戰勝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等勁敵,奪取了海上霸權,建立了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的強大的殖民帝國。特別是在七年戰爭中,英國在北美占領了法國的領地加拿大,在非洲占領了法國的塞內加爾,在亞洲將法國勢力徹底擠出南亞次大陸,這不僅大大擴充了英國的勢力範圍,而且對加拿大、佛羅里達和英屬印度西部群島的控制為英國出兵美洲,建立了戰略基地。英帝國本土當時約750萬人,連同殖民地人口高達3000萬人。軍事上它擁有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號稱“歐洲常勝軍”的陸軍和海上無敵的強大艦隊。其陸軍在北美作戰中首次裝備和使用了新發明的後膛來復槍。其海軍有艦艇’300餘艘,其中77門炮以上的主力艦即有131艘,擁有無可爭議的制海權和海上霸權。獨立戰爭爆發前,英在北美駐軍約8000人,戰爭爆發後陸續增兵,8年中先後派往北美作戰的兵力共9萬人,其中有3萬是由德意志不倫瑞克公爵和黑森一卡塞爾伯爵提供的僱傭軍。此外,還有3~5萬效忠派分子和少數印第安人協同作戰。
戰前的北美殖民地僅300萬人,其中50萬是黑人,黑人中90%是奴隸。英國宗主國的高壓政策限制了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對於支撐一場長期戰爭,財力嚴重不足。戰前北美殖民地既沒有一支正規軍,也無艦隊可言。戰鬥打響時,北美只有分散各地的民兵。1775年6月15日第2屆大陸會議通過組建正規軍的決議案。根據這一決議,按志願入伍原則,建成了一支由師、旅、團、營以及炮兵和騎兵分隊組成的大陸軍。軍隊編制總員額88個營,共約6萬人,但在戰爭進程中實際上從未超過1.9萬人。原
獨立戰爭獨立戰爭
英軍上校、維吉尼亞種植場主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 阿蒂馬斯·沃德、查爾斯·李伊斯雷爾·普特南分別擔任新成立的3個師的指揮官。1775年9月華盛頓曾計畫建立一支由26個步兵團、1個來復槍團和1個炮兵團組成的新軍,總計2.0372萬人,由大陸會議統一徵召,由於種種困難這一計畫未能付諸實施。1775年lO月13日,大陸會議正式決定建立海軍。一是各州殖民地的海軍。除德拉瓦和新澤西以外,其餘11個州(殖民地)均建立起從事本州沿岸防禦的海軍,裝備單層甲板帆船和武裝小艇,二是大陸會議直接領導下的海軍。1775年12月,大陸會議決定建造13艘快速戰艦,但下水僅7艘,剩下未完工的6艘為防止落入敵手而自毀。1776年大陸海軍第1任司令霍普金斯所指揮的大小戰艦僅8艘,大都是由商船改裝而成。8年中服役的各類艦船總共只有60艘。
這支大陸軍裝備簡陋,彈藥缺乏,給養困難,衣衫襤褸。剛組建時人均僅9發子彈,3個士兵才有1支火槍和1條被子,炮兵火藥只有1天的使用量。提康德羅加堡1.2萬名戰士只有900雙鞋子。華盛頓曾經寫道:“士兵們衣不蔽體,夜無氈毯,腳上沒鞋,赤腳行軍,從他們腳上留下的血跡,就可以找到他們的行蹤,他們幾乎經常沒有糧食。……”同時,由於對這場戰爭的長期性缺乏思想準備,也由於對常備軍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大陸會議僅授權建立服役期為1年甚至只有9個月的團隊,以至整個戰爭期間,一到服役期滿,士兵們便幾乎跑光了。華盛頓率部渡過德拉瓦河襲擊特倫頓僱傭軍兵營時僅剩下2400人。與強大的英國相比,北美殖民地處於極為不利的態勢。
但是,另一方面,北美殖民地也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在戰爭過程中日益發揮其決定性的作用,並最終促進交戰雙方強弱形勢的轉換。首先,這場戰爭是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與北美殖民地全體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因而受到了人民民眾的廣泛支持與擁護。人民民眾的巨大的革命熱情是將戰爭進行到底的力量源泉。其次,這場戰爭是在北美殖民地的廣闊土地上進行的,革命者們具有本土作戰的地理優勢。他們熟悉地形,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打擊敵人,可在廣闊的戰場上與敵周鏇。再次,北美的民軍沒有受過正規訓練,這是他們的弱點,但同時,他們也沒有中世紀刻板的戰術思想的束縛,而是根據作戰需要忽聚忽散,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進行的是殖民戰爭,英國國內對進行這場戰爭缺乏熱忱。人們稱這場戰爭為“國王的戰爭”,政府和議會被稱為“醜惡的愛國者”,對兵員和戰爭費用的徵集常常受到民眾的抵制和反對。其次,英國雖然是當時的頭號殖民帝國,但它戰線過長,維護殖民帝國的戰略目標與其實力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英國與北美殖民地遠隔重洋,往返一次達數月之久。英軍漂洋過海,勞師遠征,途中經常受大西洋風暴的襲擊。在北美戰場上,英軍陷入重重敵意的包圍之中,人地生疏,水土不服,孤立無援,寸步難行。加之英軍在戰術上僵化保守,只習慣於在開闊地上以整齊的步伐行進和排槍齊射,這種線式作戰方式,行動遲緩,運轉不靈,上上下下缺乏獨立作戰和機斷行事的能力。英軍引以為榮的整齊橫隊常常成為革命的散兵進行點射的活靶子,英軍用以威懾敵人的鮮紅的制服也只能起暴露目標的作用。所有這些都大大制約了英軍作戰能力的發揮,並最終導致了英軍在這場戰爭中的失利。

戰爭進程

導火線
1775年4月18日,麻薩諸塞總督托馬斯·蓋奇少將根據密告,派遣800名駐波士頓英軍前往康科德摧毀當地民兵的秘密軍火庫,並企圖逮捕“通訊委員會”的領導成員塞繆爾·亞當斯和約翰·漢科克。這一訊息為“通訊委員會”情報人員截獲,委員會立即派出銀匠保羅·里維爾,工人維廉·道斯星夜飛騎通報了當地愛國者。“一分鐘人”民兵立即集結。翌日清晨,英軍進至 列剋星敦時,遭到了民兵阻攔,早已嚴陣以待的約翰·帕克上尉率領的民兵連以及成千上萬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民兵的襲擊。雙方對峙時,不知道哪一方先開槍,使得雙方開戰(無可查證),這被稱為“列剋星敦的第一槍”,之後民兵撤退,英軍旗開得勝,繼續向康科德前進,但在康科德再次遭到民兵襲擊,民兵們從岩石、樹林、灌木叢後面對準英軍發出了雨點般的射擊。英軍傷亡273人(亡73人,傷174人,26人失蹤),北美民兵亦傷亡失蹤共93人。列剋星敦、庫科德的戰鬥打響了“聲聞全世界”的第一槍,揭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英國殖民當局決心以武力迫使北美殖民地屈服。8月23日,英王發布告諭,宣布殖民地的反抗為非法和反叛行為。英王聲言:“寧可丟掉王冠,決不放棄戰爭。”12月22日,英國議會通過了派遣5萬軍隊赴北美殖民地鎮壓革命者的決議。約翰·伯戈因、威廉·豪和亨利·柯林頓等將領隨增援部隊到達北美指揮作戰。威廉·豪的兄弟理察·豪指揮近半數的皇家海軍艦艇到達北美海域,支援陸上作戰。英國的戰略企圖是:以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岸,奪取制海權,陸軍則分別進軍加拿大和紐約,以加拿大和紐約為基地,南北對進,打通尚普蘭河和哈得遜河谷一線,使北美英軍連為一體,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地區,切斷美軍的物資和人力供應,然後對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面對英軍的速決企圖和陸海軍優勢,受命指揮大陸軍的華盛頓及其將領格林等採取避敵鋒芒,持久耗敵的方針,與英軍展開了長期的鬥爭。 從1775年4月19日打響獨立戰爭第一槍起,至1783年9月3日英美在凡爾賽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止,為期8年的美國獨立戰爭大體可以分為以下3個階段:
第一階段
戰略防禦階段(1775.4.19~1777.10.17)主戰場在北部,英軍占據優勢。戰爭開始後,英軍主動進攻,企圖迅速撲滅殖民地的革命烈火。其總的戰略是: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向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大陸軍因力量薄弱,除戰爭初期遠征一次加拿大外,基本上處於守勢,採取待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這一期間發生了5次規模較大的戰役。
波士頓戰役 列剋星敦戰鬥之後,匯集在波士頓近郊的各地民兵把英軍壓縮在波士頓市區。連同增援部隊,波士頓英軍約7000餘人。1775年6月16日夜,威廉·普雷斯科特上校奉麻薩諸塞安全委員會的命令率1200名民兵占領了波士頓北部制高點查爾斯頓高地的邦克山,在布里德山頂修築了工事,以居高臨下之勢俯控市區英軍。6月17日清晨,威廉·豪率領2200名英軍精銳部隊在艦炮的火力支援下,向布里德山頂北美民兵發起兩棲攻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1天之內,英軍發起3次衝鋒,前2次均被民兵擊退。第3次北美民兵在彈藥耗盡的情況下,被迫撤退。這就是著名的邦克山戰役。這是北美民兵與裝備精良的英軍正規部隊的第1次正面交鋒。北美民兵雖然最後撤退了,但它重創英軍,顯示了北美民兵的驚人的戰鬥力和革命英雄氣概,打破了民兵不能與正規軍作戰的神話,大大鼓舞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民眾為獨立而戰的鬥志。在這場戰役中,英軍傷亡1054人,北美民兵傷亡441人(其中亡140人,傷271人,被俘30)。
為了適應革命戰爭日益增加的需要,1775年6月15日,大陸會議接受包圍波士頓的民兵部隊為大陸軍,批准徵召6個步兵連,並授權喬治·華盛頓指揮這支軍隊。7月3日華盛頓在波士頓附近的坎布里奇就任大陸軍總司令。隨後,他繼續組織指揮對波士頓英軍的圍攻。經過8個多月的圍困,1776年3月4日,大陸軍攻占了城南俯瞰波士頓的多爾切斯特高地,並將提康德羅加繳獲的大炮架在高地上,完全控制了英軍陣地。威廉·豪不願意為拔掉這個釘子而進行第2次邦克山之戰,英軍1776年3月17日被迫放棄波士頓,撤往加拿大的哈里法克斯休整待援。大陸軍繳獲英軍大炮250門,步槍數千支,此外還有大量其他軍用物資。
加拿大戰役 為了防止英軍利用加拿大這個戰略基地,也為了擴大北美反英陣線,把 加拿大變為抗擊英軍的“第14個殖民地州”,大陸會議決定派遣菲利普·斯凱勒(後由理察·蒙哥馬利代替)和本尼迪克特·阿諾德率軍分東西兩路遠征加拿大。西路1000餘人在菲利普·斯凱勒率領下,於1775年8月從提康德羅加北上,在里奇留河包圍了聖約翰斯。蒙哥馬利取代生病的斯凱勒指揮部隊,11月2日奪取聖約翰斯,該地英國600名守軍投降。蒙哥馬利乘勝進軍蒙特婁,11月13日占領了這座加拿大重鎮。東路1100餘名志願者於9月12日離開坎布里奇,穿越緬因地區冰雪覆蓋的荒原,直搗魁北克。11月8日遠征隊到達魁北克對面的聖勞倫斯河,僅餘600餘人。12月3日,蒙哥馬利率300餘人從蒙特婁趕來與阿諾德會合,由蒙哥馬利統一指揮。遠征軍冒著暴風雪攻打魁北克,但為英國加拿大總督蓋伊·卡爾頓率領的1800名守軍徹底擊潰。蒙哥馬利陣亡,阿諾德受傷,900名遠征軍損失約400人(傷亡100人,被俘300人)。這次遠征雖然遭到了失敗,但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英軍,迫使英軍將半數兵力布防於加拿大,從而減輕了英軍對大陸軍的壓力。
紐約戰役 紐約是聯結新英格蘭和北美其餘殖民地的戰略樞紐,誰奪取了這個戰略要地和優良海港,誰就取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威廉·豪退往哈利法克斯後即把下一步行動的目標指向了紐約。華盛頓也預見到紐約已成為下一步雙方爭奪的焦點,於是率先向紐約轉移,於1776年4月占領了紐約。1776年6月下旬,威廉·豪獲得大量增援,在其兄弟海軍上將理察·豪的強大艦隊的支援下,率領3.2萬人(其中9000名外籍僱傭兵)在斯塔騰島登入。7月4日,北美英屬殖民地正式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大陸會議責成華盛頓堅守紐約。華盛頓受命後,率領1.3萬人組織防禦,其中半數兵力由伊斯雷爾·帕特南率領,部署在長島的布魯克林高地,以防禦英軍的正面進攻,其餘兵力守衛曼哈頓。8月27日威廉·豪率2萬之眾,迂迴包抄普特南的左翼,向布魯克林高地發起攻擊。美軍200人陣亡,近1000人被俘,英軍傷亡約400人,長島失利使華盛頓意識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他的首要目標不是保衛任何地理上的點和面,而是他的部隊的生存。華盛頓斷言只要軍隊能夠生存,革命事業就能繼續存在下去。為了保存有生力
獨立戰爭獨立戰爭
量,8月29日華盛頓撤離長島,與曼哈頓的美軍合二為一。美軍在 曼哈北端的哈萊姆高地依託既設陣地阻擊英軍後又撤出了曼哈頓,在哈得遜河兩岸遙相呼應的華盛頓要塞和李要塞也相繼放棄。華盛頓經新澤西撤退,英軍沒有組織有效追擊。12月8日華盛頓率餘部3000人,跨過德拉瓦河進入賓夕法尼亞。留在後面負責掩護撤退的查爾斯·李以及所屬4000人,大部分在莫里斯城附近作了英軍俘虜。紐約自此失陷,直至戰爭結束,一直在英軍掌握之中。紐約失陷標誌著美國獨立戰爭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
特倫頓戰役和普林斯頓戰役 華盛頓失去了紐約,卻贏得了在運動中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的主動權。在撤往新澤西州的過程中,華盛頓敏銳地發現散布於新澤西州各地的英軍龜縮於冬季營房,孤立分散,遠離主力,為其提供了殲敵的大好時機。1776年12月25日在聖誕節之夜的暴風雪中,華盛頓在馬布利黑德漁民的協助下,率領2400人渡過特倫頓以北9英里的德拉瓦河。次日清晨,華盛頓將部隊分成南北兩路縱隊,直撲特倫頓的黑森僱傭軍兵營。短兵相接之中,守軍在夢中不是被殺就是做了俘虜。華盛頓的奇襲,大獲全勝。1400名僱傭兵有近1000人被俘,30名僱傭兵包括其指揮官約翰·拉爾上校被擊斃。此外還繳獲大量戰利品包括輕型武器,大炮和其他軍需品。美軍僅2人凍死,5人受傷。受傷之中有一人是詹姆斯·門羅,即後來的第五屆美國總統。作為對特倫頓守軍被全殲的直接反應,查爾斯·康沃利斯立即率領8000英軍南下普林斯頓,尋殲華盛頓軍。1777年1月2日,康沃利斯率5000餘人抵達特倫頓,與美軍對峙,在12英里外的普林斯頓留下2500多名英軍待命參戰。面對英軍重兵集團,華盛頓利用夜暗通過一條廢棄的道路在康沃利斯身後向東悄悄溜走,於次日清晨,突然出現在普林斯頓的“紅衫軍”面前,發起猛烈攻擊,打得英軍挫手不及。華盛頓再獲全勝,繳獲大量軍需物資。當怒氣沖沖的康沃利斯從特倫頓趕來時,華盛頓已撤往莫里斯城去了。在短短的10天內,華盛頓一連取得兩次速戰速決的勝利,雖未能根本上改變戰爭態勢,但使陷入低潮中的美國革命戰爭重新獲得了巨大的活力,大大激發了北美人民的革命熱情。是役,不僅緩解了對費城的威脅,而且迫使英軍撤走了新澤西州中部和西部的所有軍隊。腓特烈大帝認為此次作戰是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戰役之一。
薩拉托加戰役 1777年9月26日,英軍依靠海上優勢,從海上發起進攻,占領了大陸會議所在地、美國當時最大的城市費城,華盛頓率軍迎戰,連遭挫折,被迫率領大陸軍退往費城西北20英里的福吉谷過冬整訓。
在這一有利形勢下,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 喬治·傑曼決心加快實施打通尚普蘭湖和哈得遜河谷,切斷新英格蘭的戰略計畫。計畫預定北路由約翰·伯戈因率部從蒙特婁南下哈得遜河谷,西路由巴里·聖·萊傑率軍從安大略湖畔的奧斯威戈東進,南路由 威廉·豪率軍自紐約北上,三路大軍,分進合擊,會師奧爾巴尼。這一計畫在理論上也許不無想像力,但是喬治·傑曼勳爵不僅低估了北美軍民的堅強抵抗力,同時也低估了新英格蘭地區莽莽荒原上的複雜地形和惡劣氣候可能帶來的各種困難,更為糟糕的是,對整個計畫的實施沒有規定統一的指揮與協調,各路人馬,各行其事。更有甚者,當伯戈因到達蒙特婁時,竟發現該計畫已經公開發表在地方報刊上了,這就決定了這一計畫實施的後果只能是災難性的。奉命東進的聖·萊傑上校溯聖勞倫斯河,到達奧斯威戈,於1777年7月25日至8月25日率領875名由英國士兵、托利黨人和僱傭兵組成的雜牌軍,與約翰·布蘭特率領的1000名易洛魁印第安人進至今紐約州的羅姆一帶,包圍了斯凱勒堡,但為尼古拉斯·赫基默率領的民兵所擊退。這支雜牌軍
獨立戰爭獨立戰爭
倉皇撤回奧斯威戈,繼而退往加拿大,在這次戰略計畫的實施中再也沒有發揮作用。而本應按計畫北上的威廉·豪卻置會師奧爾巴尼的戰略利益於不顧,竟然率領1.8萬人分乘260艘船隻南下切薩皮克灣,於1777年8月25日在費城50英里處的埃爾克角登入,一心攻打費城去了。三路大軍中,只有伯戈因率7200名正規軍(包括4000名英軍和3200名不倫瑞克僱傭兵)和部分托利黨人與印第安人,孤軍南下,盲目深入。一開始他進展似乎還算順利,1777年7月5日奪取提康德羅加堡,迫使約瑟·聖·克萊爾率領的2500名裝備極差的美軍守軍退往佛蒙特。伯戈因未假思索,立即跟蹤追擊,但是當英軍向前推進時,他們也就同時把補給線暴露給了對方。英軍愈是深入,補給愈是困難。在新英格蘭民兵的騷擾和阻擊下,英軍作戰物資日趨短缺。1777年8月16日,為解決給養問題,伯戈因派出700名不倫瑞克僱傭兵,由弗雷德里克·鮑姆上校率領去奪取佛蒙特本寧頓的美軍軍需庫,並在附近地區尋找馬匹,但為約翰·斯塔克上校率領的2000名新罕布夏、佛蒙特和麻薩諸塞民兵包圍和殲滅。增援鮑姆的650名不倫瑞克兵由海因里希·馮·布雷曼率領,當天晚些時候到達,也被從曼徹斯特強行軍趕來的斯塔克和塞思·沃納的400名“青山少年”所重創,英軍傷亡207人,另有700人被俘。美軍傷40人,亡30人。至此,伯戈因深深陷入了新英格蘭民兵的汪洋大海之中。伯戈因哀嘆“不管皇家軍隊走到哪裡,美國人都會在24小時內集結起三、四千民兵”。英軍所到之處,當地民眾和民兵紛紛組織起來堅壁清野,切斷公路,破壞橋樑,布設路障,圍追堵截,遲滯和消耗敵軍。為了截斷英國艦船溯哈得遜河而上的通路,民兵們在6個星期內晝夜工作打成一條長達152公尺,重約180噸的大鐵鏈,橫阻河流。進退維谷的伯戈因1777年9月13日在薩拉托加附近渡過哈得遜河。他一方面向紐約代替威廉·豪行指揮之責的柯林頓緊急求援,另一方面試圖採取攻勢行動,突破美軍防線。9月19日,伯戈因命令部隊成3路縱隊進攻薩拉托西南部弗里曼農莊的美軍陣地。當英國紅袍軍走出森林,在弗里曼農莊的開闊地帶上以整齊的陣列向前推進時,突然槍聲四起,周圍的每一棵樹都似乎在向他們發射子彈。丹尼爾·摩根率領狙擊手向暴露在陽光下的紅袍軍無情地掃射。英軍損失約600餘人。10月7日,極力在困境中尋求出路的伯戈因孤注一擲,攻擊俯控哈得遜河的美軍貝米斯高地的左翼。但是英軍又一次進入丹尼爾·摩根和大陸軍布置的口袋之中。本尼迪克特·阿諾德以突然動作,將英軍趕過河。英軍損失600人,美國損失150人。伯戈因兩次進攻受挫,共損失1200餘人,被迫退往薩拉托加。大陸軍和民兵以3倍於英軍的優勢將伯戈因團團圍住。伯戈因彈盡糧絕,即使按最低限度的配給量計算,英軍的食物供給也只能勉強維持3個星期,而遠在紐約的柯林頓僅派4000人溯哈得遜河而上,於10月6日占領柯林頓堡和蒙哥馬利堡,象徵性地採取了一個牽制性行動後就返回了紐約。伯戈因走投無路,10月17日被迫率領5700名英軍投降。
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革命戰爭的重要轉折點。這一勝利標誌著英國戰略計畫的徹底破產。它大大改善了美國的戰略防禦態勢,改善了美國這個新生的共和國的國際地位。此前,英國的宿敵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雖然與英國存在著深刻的矛盾,但由於北美獨立戰爭的前景不甚明朗,因此他們只是以審慎的同情心注視著美國革命。薩拉托加的勝利使他們打消了疑慮,迅速改變了動搖不定的態度。1778年2月6日,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並正式承認美國。1778年6月17日法英開戰。西班牙出於收復直布羅陀、馬諾加島和北美殖民地佛羅里達的願望,也於1779年6月21日對英作戰。1780年俄國聯合普魯士、荷蘭、丹麥、瑞典等國組成“武裝中立同盟”,打破了英國對美國的海上封鎖。1780年12月,荷蘭進一步加入法國、西班牙方面的對英作戰。北美獨立戰爭日益擴大為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的國際性反英戰爭,英國在國際上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形勢的變化,迫使英軍於1778年6月放棄費城,決心退守紐約。隨之,北部戰爭便出現了僵持的局面。
第二階段
1779~1781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以薩拉托加大捷為標誌,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主戰場轉到南部,美軍以弱勝強。
經過2年多的作戰,北美英軍兵力銳減,士氣低落,實力大損。在北部戰場,英軍除了進行“零星襲擊”外,已無力發動大的攻勢。在英國國內,由於連年征戰,稅收、國債日增,民眾厭戰、反戰情緒日益蔓延。1779年起各地紛紛舉行集會,呈遞反戰請願書。英王喬治三世招募不到足夠的英國士兵去美洲作戰,只能求助於德國僱傭軍。法國介入戰爭,進一步增加了英國上層的反戰情緒。他們不僅為失去美國市場而痛心疾首,而且為法國可能重新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構成挑戰而憂心忡忡。這對
獨立戰爭獨立戰爭
英國當局不能不是一個巨大的牽制。不僅如此, 1779年法國在諾曼第和布列塔尼集結重兵,準備對英國本土發起攻擊,法西聯合艦隊對英吉利海峽進行了長達2個月之久的封鎖。雖然後來由於風暴和疾病,法國渡海作戰計畫擱淺,但對英國無疑構成巨大的戰略壓力。在本土安全面臨威脅的情況下,英國當局已很難放心地將大量兵力投入遙遠的北美戰場了。在這種內外交困,進退兩難的情況下,接替威廉·豪任北美英軍司令(1778.5)的亨利·柯林頓遵照倫敦的旨意,決定實行北守南進的方針,“放棄在紐約方面發動攻勢的一切企圖”(1779.8.12柯林頓致傑曼信),撤離費城,在北線實行戰略收縮,以紐約為中心進行固守,同時,力圖搶在法國援軍到達美國之前,占領美國南部,以充分利用南部效忠派人數眾多,勢力強大,且地近英屬西印度群島,利於英軍海上支援等有利條件,與法美聯軍對抗,試圖在南線得手後,再回師北上。
與英國內外交困的狀況形成對照的是,美國革命經過2年多的苦戰,已經初步站穩了腳跟,並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援助。美國革命者業已證明,一支裝備差、衣衫襤褸的民軍足以與歐洲第一流的正規軍相抗衡。但這是就相對壯況而言的。就其絕對狀況而言,美國革命的處境依然十分險惡。持續的戰爭使剛剛發展起來的美國經濟更加捉襟見肘。物價飛漲,商品奇缺,國家財政瀕於崩潰。政治上托利克人活動十分猖獗,許多革命派人士慘遭殺害,妥協主義思潮日益滋長,甚至發生了美軍高級將領阿諾德的嚴重背叛投敵行為。軍事上,法國援軍遲遲未能到達,美軍逃亡者日眾,1780年5月,華盛頓的大陸軍不足4000人。因此,美軍也不具備向英軍發起攻勢的條件。在這一階段里,雙方大體處於戰略上的均勢和僵持狀態。戰略重心轉向南方,主戰場也轉向南方。雙方以小規模作戰行動為主,力求使戰局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主要戰事有:
蒙茅斯之戰 作為南部作戰計畫的前奏,接替豪任指揮的柯林頓於1778年6月18日放棄費城,率1.3萬人由陸路向紐約轉移。華盛頓立即派遣查爾斯·李向柯林頓的後衛運動。由於李指揮不力,稍戰即潰。華盛頓騎馬及時趕到,重整旗鼓,冒著酷暑,擊退了英軍多次進攻。雙方都按歐洲打法,進行齊射和白刃格鬥。這次戰鬥中大陸軍表現出弗 里德里奇·威廉·馮·施托伊本的訓練成果,始終占據著主動。當晚雙方在戰場上露營。華盛頓決心天亮後發起攻擊,但柯林頓卻乘夜色迅速撤退了。雙方損失各約350人。此役是北方最後1次大戰,此後3年中,英軍龜縮於紐約,華盛頓在俯視城區的哈得遜河高地築起新月形防線,監視英軍動向。從戰略上講,美軍喪失了一次重創英軍的極好機會。
薩凡納戰役 1778年秋,柯林頓派遣阿奇博爾德·坎貝爾中校率領3500名英軍由紐約取海路向南部進發。12月對喬治亞的薩凡納展開了兩棲攻擊。羅伯特·豪指揮的1000名美國民兵潰逃。英軍占領該城,在南部獲得了一個重要的立足點。為了拔除這個據點,1779年9月法國海軍上將德斯坦伯爵與美國將軍班傑明·林肯率領的法美聯軍包圍了薩凡納。英軍約3500人,在普雷沃斯特率領下實行固守。法美聯軍屢攻不克,損失800餘人,英軍傷亡約150人,盟軍傷亡中包括波蘭的卡齊米日·普瓦斯基伯爵。這是自邦克山之戰以來最激烈的一場交戰。薩凡納失利對獨立事業造成嚴重震撼。
獨立戰爭獨立戰爭

查爾斯頓戰役 1780年春,亨利·柯林頓指揮1.4萬名英軍,從陸海兩面包圍南卡羅來納沿海重鎮查爾斯頓。美軍消極地固守城內,英軍從美軍翼側登入,切斷了美軍退路和供應線。5月12日,班傑明·林肯率5400名美軍,連同火炮、小型武器和彈藥投降,查爾斯頓失陷。這是整個戰爭中美軍最大的損失。柯林頓將康沃利斯及8000名英軍留在南卡羅來納,自己返回了紐約總部。
坎登之戰 受命指揮南方戰場美軍的霍雷肖·蓋茨於1780年8月16日拂曉與康沃利斯在南卡羅來納的坎登相遇。美軍約8000人(大部是民兵),英軍約2400人。但美軍一觸即潰。伯納斯特·塔爾頓的騎兵發起衝擊,蓋茨拋下人馬,4天潰逃近200英里,美軍近900人陣亡,1000人被俘。
王山之戰 1780年10月7日,卡羅來納“山里人”陝槍手和維吉尼亞民兵等5支邊遠地區的民兵武裝約1400人,在“沼澤之狐”弗朗西斯·馬里恩及伊薩克·謝爾比上校和理察·坎貝爾上校的指揮下,與派屈克·弗格森上校指揮的1100名親英分子來復槍手組成的部隊在王山交戰,親英分子被全殲,弗格森被擊斃。這場戰鬥引人注目之處在於,交戰是在美國人之間進行的。王山之戰親英分子失利是康沃利斯放棄計畫中對北卡羅來納的入侵的一個重要因素。
考彭斯之戰 1780年12月納撒內爾·格林受命取代蓋茨就任南方美軍司令。格林將不足3000人的部隊一分為二,其中一部約1000人,由丹尼爾·摩根率領向西。其餘由格林率領進至南卡羅來納奇羅山。康沃利斯未能集中兵力對付其中一路,而是依樣兵分兩路。其中一路由塔爾頓率領尾隨摩根。一路由亞歷山大·萊斯利率領,牽制奇羅山美軍。康沃利斯率主力在塔爾頓後面跟進。1781年1月17日,摩根將敵誘至考彭斯,美軍在此迅速展開,對尾隨而至的塔爾頓實施兩翼包圍,徹底打敗英軍。塔爾頓所率1100名英軍,830人被俘,110人被擊斃。美軍傷61人,亡12人。此役被稱為美國的“坎尼戰”,是在美國國土上進行的最精采的戰術作戰之一。
吉爾福德之戰 考彭斯之戰後,格林與摩根會合,經由北卡羅來納,渡過丹河進入維吉尼亞。康沃利斯捨棄輜重,緊迫不捨。當追至難以徒涉的丹河時,康沃利斯繞道希爾斯巴羅休整。格林抓住戰機,再渡丹河,於1781年3月15日在吉爾福德與英軍展開激戰。英軍雖然在戰術上取得了勝利,但付出了高昂的代價,1900名英軍中,93人戰死,439人受傷。美軍亡73人,傷183人。為避免更大損失,格林率部有秩序地撤出了戰鬥。吉爾福德之戰對雙方來說都是一次重要的轉折點。由於損失慘重,康沃利斯深感已無力控制喬治亞和南、北卡羅來納,被迫率領餘部向北退往維吉尼亞。格林則揮師南下,在馬里恩、薩姆特和皮肯斯等游擊隊的密切配合下,拔除英軍據點,成功地恢復了除薩凡納和查爾斯頓兩地之外的南部國土。
海上作戰行動 圍繞封鎖與反封鎖、保交與破交,英美在海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獨立戰爭開始後才成立的大陸正規海軍由於力量弱小,在海戰中沒有大的建樹。1776年2月17日,伊塞克·霍普金斯率6艘臨時拼湊的小型艦船攻擊了巴哈馬群島的新普羅維登斯,掩護100多名陸戰隊員登入(3月3日、4日),這是美軍歷史上第1次兩棲作戰。1778年5月, 約翰·保羅·瓊斯指揮裝有18門炮的單桅帆船“漫遊者”號,在英格蘭的懷特黑文登入,這是自諾曼征服以來的第1次外軍對英國本土的入侵。1779年9月23日,瓊斯指揮一艘裝有42門炮的改裝商船“好人理察”號,在弗蘭博羅角外打敗了英軍44門炮的快速帆船“塞拉皮斯”號。這是美國海軍在獨立戰爭期間進行的最大一次海戰,也是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單艦作戰之一。美在海上真正發揮巨大作用的是美國的私掠船對英國海上運輸的襲擾。私掠船輕、快、小,行動靈活,神出鬼沒,使英軍防不勝防。據統計,自1776年3月23日大陸會議批准私掠巡航起,整個戰爭期間,800多艘私掠船出沒於加勒比海到英吉利海峽之間的海面上,成功地運用“打了就跑”的戰術,擄掠600餘艘英國船隻,其中16艘軍艦,掠得價值1800萬美元的貨物。戰爭結束前,美國各州擁有的私掠船達2000餘艘,給英國造成6500萬美元以上的重大損失。
在北美的海上作戰主要是由法國海軍進行的。1778年7月,法國艦隊在德斯坦伯爵的率領下到達桑迪胡克附近。法國艦隊除了直接支援美法聯軍的陸上作戰以外,還在加勒比海其他地區同英國海軍進行了反覆較量。其中1779年7月6日格瑞那達之戰,德斯坦以25艘戰艦迎戰英將約翰·拜倫指揮的21艘戰艦,4艘英艦遭到重創。1781年4月,弗朗索瓦·約瑟夫·保羅·德·格拉斯指揮24艘法艦同英軍18艘戰艦戰於馬提尼克島附近海域,擊傷英艦3艘。這些海上作戰行動有力地配合了陸上作戰,促進了整個戰局發生有利於美的根本性轉變。
第三階段
獨立戰爭獨立戰爭

1781年4月-1783年9月,為戰略反攻階段。在長達3年半的戰略相持中,美國大陸軍和民兵以游擊戰和游擊性的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在廣闊的南部戰場上與敵廚鏇,殲敵耗敵,戰略上日趨主動。英軍雖然憑藉正規軍的優勢,取得若干戰術上的勝利,但在持久的消耗中,漸成強弩之末。最後,不得不放棄了控制南方的努力。以1781年4月康沃利斯率軍退守維吉尼亞,格林揮師南下為標誌,整個戰場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美軍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把英軍全部趕出北美大陸的時機已經到來。
1781年8月,康沃利斯率領7000名英軍水路退守維吉尼亞半島頂端的約克敦,試圖從海上與紐約的柯林頓保持聯繫。早在4月下旬即奉華盛頓派遣由紐約來到維吉尼亞牽制英軍的拉斐特和奉命從賓夕法尼亞前往維吉尼亞協同拉法耶特作戰的“瘋子”安東尼·韋恩,立即跟進至維吉尼亞的西點附近,密切監視英軍。拉法耶特總共約4500人。
此時,整個北美戰場的英軍主要龜縮在紐約和約克敦兩個點上。這兩個點互相孤立,背靠大海,極易受到分割圍殲。而美國一方不僅華盛頓自己有一支大陸軍,而且羅尚博伯爵率領的一支5000名訓練有素的法軍已從紐波特到達紐約與華盛頓會合。此外弗朗索瓦·約瑟夫·保羅·德·格拉斯率領的擁有3000人的法國艦隊正由印度群島北上。華盛頓意識到決戰時機業已成熟,只要法國艦隊能掌握制海權,切斷紐約和約克敦之間的海上聯繫,就可以成功地給任何一個點上的英軍以致命的打擊。對此,羅尚博表示贊同。鑒於德格拉斯的法國艦隊正向切薩皮克灣駛來,華盛頓決定首殲約克敦英軍。1781年8月21日,華盛頓留下威廉·希思率2000人牽制柯林頓在紐約的1.7萬人,自己親率美法聯軍強行軍秘密南下維吉尼亞。8月30日,德·格拉斯的法國艦隊抵達約克敦城外,增援陸上的拉法耶特。9月5日,托馬斯·格雷夫斯率領的一支英國艦隊由紐約趕來,兩支艦隊在開普敦相遇,法國24艘戰艦成一線散開,迎戰英艦,英艦無論在炮火上還是戰術上均不敵法艦,被迫退駛紐約,從而把制海權完全交給了法國艦隊。9月14日至26日,華盛頓和羅尚博率領的法美聯軍在威廉斯堡上岸。9月28日,約1.7萬名法美聯軍(美軍約9500人,法軍7800人)從陸海兩面完成了對約克敦康沃利斯的包圍。康沃利斯共有8000人。在陸上作戰中,法美聯軍發揮強大的炮火優勢,動用各種火炮,包括法國的格里博瓦爾的野戰炮,採用歐洲盛行的沃邦攻擊法,以構築平行壕和火力襲擊相結合的方式對英軍主陣地步步進逼,逐步縮小包圍圈。康沃利斯被迫將部隊撤進內層工事固守待援,這就使聯軍得以趁勝推進,將康沃利斯的整個陣地置於圍城火炮的有效射程之內。在聯軍猛烈的炮火襲擊下,英軍逐漸支掌不住。10月16日,英軍試圖出擊,被迅速打退。康沃利斯又孤注一擲地試圖將部隊撤過約克河,也因暴風雨受挫。康沃利斯從陸上撤退無路,從海上逃走無門,處於完全絕望之中。1781。年10月17日,亦即伯戈因投降的第4個周年紀念日,康沃利斯請求進行投降談判。10月19日,8000名紅衫軍走
獨立戰爭獨立戰爭
出約克敦。當服裝整齊的英軍走過衣衫襤褸的美軍面前一一放下武器時,軍樂隊奏響了《地覆天翻,世界倒轉過來了》的著名樂章。1781年10月24日,即康沃利斯投降1周后,柯林頓才率領7000名援軍由格雷夫斯抵達切薩皮克灣,但為時已晚。懾於德格拉斯的法國艦隊,柯林頓匆匆返回了紐約。
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鬥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美國與英國的代表在巴黎簽訂初步停戰條約,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與殖民地代表於凡爾賽宮簽訂1783年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英國正式承認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和約共10條,和約第一條規定:“英王陛下承認合眾國為自由、自主和獨立的國家”。內容還有:確認美國疆界東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區,南至佛羅里達北界;兩國人民從此永久和平,停止在海上、陸上的一切敵對行動並互釋戰俘;英從美境內所有港口、地區、港灣撤出全部軍隊和艦隻等。該和約的簽訂標誌著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使美國獲得完全獨立,這是美國人民通過長期的民族解放戰爭換得的勝利成果

戰爭意義

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的勝利,給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打開了一個缺口,為殖民地民族解放戰爭樹立了範例。獨立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總統制共和制國家:美利堅合眾國,同時又剷除了殖民時期封建殘餘的長子繼承法、續嗣限定法和代役稅,奴隸制契約也基本上廢除。從而解放了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寬廣的道路。正如列寧所說:“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大陸及拉丁美洲地區的現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起了推動作用。它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近現代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南
獨立戰爭獨立戰爭
北戰爭)的爆發。
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為美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並為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樹立了榜樣,推動了18世紀的歐洲革命。《獨立宣言》、1787年憲法及其所確立的新型政治體制,是人類文明的可貴遺產。既是民族獨立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