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江村

獨江村是廣西北海市海城區靖海鎮下轄眾多村莊的其中之一,方言以廉州話為主。獨江村位於北海大道以東,龍頭江以北,其母親河後溝江以南,毗鄰軍屯村,貓兒墩村,竹根兒塘,平頭嶺。

村名由來

百多年前,幾個蘇姓人來此創村,後來多了葉姓,郭姓,顏姓人來此安居,但目前仍以蘇姓人居多。全村總人口200多戶,千餘人。村名的來由,恐怕是真的是要托村後的一條名叫後溝江的江了,因該村的村邊有一條江,而且有且僅有這一條母親河,叫獨江村也不足為奇了。

地方美食

1)雞屎藤

以前每年農曆到三月初三,各家各戶都採摘雞屎藤葉做成雞屎藤(因其條形形狀,顏色與雞屎很相似,故有此稱)小吃,加上家裡預留的糯米,一起做成粉末,然後工序與做麵條差不多,和成的面,還得經過煎烤這道工序,目的是使面散發出獨有的香味。最後做成扁條形狀,入鍋加糖水煮。其味道鮮甜,可口,具有類似於茶葉大自然般的芳香,深受人們喜愛,尤其是小孩。

2)竹筒飯

這類小吃屬於小孩級別的小吃,類似於窯番薯,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看重是其中的樂趣。選好竹子,一般選的是單竹(單竹比較常見,空間大,承米多,竹壁薄,易加熱),截取單節,竹子兩頭密封,或可在一頭鑽洞,也可在竹子中央開鑿洞口。洗乾淨竹子,從先前鑽好的洞口裝入預留好的大米,臘腸,雞蛋,油鹽,配料,還可以加入其它。用布料塞好洞口,也可以拿中空的小竹子插在洞口,有輪船般的感覺。燒火煮熟就可以享受純手工製作的美食啦。

地方節日

做社

每年村里農曆二月二,八月初二,村里就回集資做社,殺豬,買包子(買包子一般是前一年村里新生小男孩戶口買的)以保佑村里一年的豐收還有男女老少的平安。做社的當天,每戶人家都要貯備好茅哥(用茅稻草編製成的稻草人,很可愛的噢),茅哥身上還要插有一個紅包,這是犒勞給上門做法的幾個師傅佬。其中上門的師傅有念齋,吹火的,很有街上賣藝的感覺。做法完之後,每戶家裡準備的茅哥就會被師傅佬放到一個用竹條編制的小輪船里,其大小有如牛車般。小輪船用牛車裝好。幾個師傅門在村里對每家每戶依次巡航,後面會跟著很多看熱鬧的小孩們。集齊一村各戶的茅哥,就會在村外頭把小輪船連同毛哥一起火化,俗稱茅哥們過海了。其中也有忘記把茅哥身上的紅包拿出來的,直接給火化了。

地方方言

廉州話

廉州話是北海比較古老的方言之一,有人將它歸為粵語系裡邊,但是眾多“專家”還是不贊同的。獨江村所用的廉州話跟合浦一帶,龍潭,銀灘的廉州話還是略有區別的,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嘛。跟獨江村所用的廉州話最相近的是軍屯,翁山兩個村莊。例如:“仔”的發音。獨江,軍屯一帶發音zhuang(聲調陽平),而獨江村東北方向的赤壁村發音zhuai(陽平),再以東方向的孫東,東興村,發音zai(陰上)。因此, 可以看出,各個地方的廉州話字的發音還是有很多區別的。

地方俗語

正松佬:做事蹊蹺,或者說做事方式蹩腳。說到正松佬,就得說說它的來源。村中確實存在一位叫正松佬的人,正松佬為人老實,做事勤懇,可是做事缺根筋,想到的事就會做,不管別人怎么看,只要覺得可以,就會努力完成,做事的花樣“別具一格”,引人好奇。但常常做的事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不如平常手段,因此常常被村里人譏笑為“正松佬”。如果你是獨江村人,不知道“正松佬”為何物,那你真是一個“正松佬”了。

無毛捏雀飛過海南島——抹有後尾,即沒下文意思,常比喻某人上當後還抱有幻想沒有被騙。

欽州做錢欽州了——-抹有一分到那麗(那麗是一個地名,過了那麗就是古廉州地界)

瓮船落海————大著(大吉大利的意思)

拚死吃泡魚(為了口腹之慾不顧存在的危險)

識破你

水工佬開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

駛牛佬見,拗斷犁壁尖

腰勾佬落嶺——趁勢

論盡:囉囉嗦嗦

乜食佬:乞丐

某斗筍:很蠢

賊老試砂煲

挖肉羅瘡生:多事

屙屎某出賴地硬,屙尿某出賴風猛

仵作佬:專門看死(衰)人。看不起人的意思

地方歌謠

月亮亮、摑炮仗、炮仗響、摑捏羊、捏羊眼迷迷、摑石碑、石碑眼紅紅;

車車轉、暈暈轉、阿媽咩我看龍船、我無去、我叫屋求看捏雞,捏雞大了擔去賣;

遮陋叫、果子熟、馬騮搬棍督、督倒腰扣卜、腰扣卜、跌落塘、凸倒馬螂抗;

出熱頭、落鬼雨、摑爛砂煲無米煮;

我煞熟木薯餵只捏豬漲死算厄數!

特有字詞

媁水

wéi ,wěi 美貌。

ruó 形聲。字從手從委,委亦聲。“委”義為“軟化”、“軟縮”。“手”與“委”聯合起來表示“用手搓揉使物品軟化”。 本義:搓揉(使物品軟化)。常見詞語,捼籺。

【漢字】欱

【拼音】hē (同“喝1”)欱水,意為喝水。

磟碡 liù zhóu

碾壓用農具。磟碡是一種圓柱形的農具,用來軋穀物和平場地,北方多用石材,南方多用木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