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林[圓明園遺址]

獅子林[圓明園遺址]
獅子林[圓明園遺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獅子林位於長春園東北部,初建於公元1747年(乾隆十二年),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全部建成。本景西部叢芳榭等建於乾隆[愛新覺羅·弘曆]十二年(公元1747年),乾隆游蘇州後,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7年),在其東仿照蘇州同名景添建獅子林,先建8景,後續8景,共16景,形成一組別致的小園景區。園內假山崎嶇,建築精巧玲瓏,具有元代大畫家倪瓚筆下的獅子林圖及江南私家園林小中見大的意蘊。有樓堂亭軒十餘座、百餘間,尤以疊石著稱,並特召蘇州山石高手堆塑而成。乾隆帝曾十次題詠“獅子林十六景”(獅子林、虹橋、假山、納景堂、清心閣、藤架、磴道、占峰亭、清淑齋、小香幢、探真書屋、延景樓、畫舫、雲林石窟、橫碧軒、水門),匾詩刻石頗豐。

基本信息

簡介

獅子林獅子林
獅子林由東、西兩部分組成。西部建造時間較早,乾隆十二年(1747)叢芳榭一帶就已建成,而東部的建築則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所建,兩者時間相差二十多年。後在道光八年(1828)又進行了部分添建,道光皇帝48歲生日時還曾陪皇太后到獅子林游賞、進膳。

獅子林西部是一組小院,整組建築以南面水榭最為突出。水正中有一座涼亭深入水中,乾隆命名“漾月亭”。漾月亭南有台階深入水中,皇帝來獅子林可直接乘船由此上岸。漾月亭東、西為兩座三開水榭,水榭有遊廊與亭北臨湖大殿相連通,大殿外檐掛乾隆御書“敬修齋”匾。敬修齋北是由迴廊圍成的一個庭院,院北為正殿坐北朝南,殿外檐下懸掛乾隆御筆“華邃館”匾,乾隆時期此殿又稱“叢芳榭”。叢芳榭與南面的敬修齋都建造於乾隆十二年(1747),是獅子林早期建築。

獅子林東部修建年代較晚,是乾隆第四次南巡迴來後,依照蘇州獅子林建造的,乾隆三十七年(1772)基本建成。兩年後,乾隆又命人在承德避暑山莊也仿建了一座獅子林(文園),這樣就形成了三座獅子林南北呼應的局面。

獅子林東部景區充分汲取了倪瓚《獅子林圖》的意境,以山景為主,所有建築體量修建得都很小,廣堆假山,假山之上建有亭台樓閣。這裡的疊石也以太湖石為主,奇峰異石相間其中,既有皇家園林的氣魄,其又不乏蘇州園林的靈秀。

獅子林的入口位於其東部景區的正南部,是一座東向水關,水關南岸立乾隆御書“獅子林”石匾一塊,水關石拱內外兩側分別刻有乾隆御製“獅子林”詩刻石10幅。

進入水關後,岸北疊石之上,建有敞廳三間,名曰:“清淑齋”,在清淑齋四周還有大量御製詩刻石。

清淑齋西有一石券橋與西部的叢芳榭院落相連線。石券橋橋拱上刻乾隆御書“虹橋”及乾隆三十九年(1774)御製“虹橋”景名及詩刻10幅。

虹橋北為一片方形水域俗稱“方池”,方池北岸建有上下五間二層臨水閣樓一座,外檐懸掛乾隆御書“清閟閣”匾,閣名取自倪瓚藏書樓。清閟閣是獅子林正殿,殿內設有寶座,寶座旁還立有屏風。閣內的收藏十分豐富,《重刻淳化閣帖》、《西洋樓銅版圖》及明代杜瓊“摹倪雲林獅子林圖”都收藏在此閣。此外乾隆還從全國各地收來倪雲林真畫多幅也同時收藏在此。

清閟閣往東走過一座過河廳便來到了以大量太湖石疊石為主堆砌的小山,山石之上建有二層閣樓一座,閣樓外檐懸掛乾隆御書“廷景樓”匾一塊,樓下設有寶座床,乾隆經常在此傳膳。

廷景樓西南建有一座迴廊小院,乾隆賜名“納景堂”。延景樓北山石之上,還建有“雲林石室”,殿內設有寶座,是欣賞獅子林美景的絕佳之處。四周假山疊石之上,還建有大小涼亭。獅子林內用水由北部西洋樓方河暗溝引入,再向南匯入長春園湖中。

主要遺存

獅子林獅子林
長春園罹劫後,本景已片瓦無存,湖石、石刻多已失散。1994年局部清整獅子林遺址臨水基址和河道,發掘恢復虹橋及水關、水門三座石拱,並復位保護乾隆御筆匾、詩刻石32件。現“獅子林”三字石匾及乾隆“獅子林”詩刻石在水關拱石及南側遺存。該景區內乾隆“虹橋”題名及詩刻石10件現已復位。獅子林景群北部與西洋樓交界處有一水門,水門拱石上刻有乾隆御題詩刻10幅,也已復位。另有道光御筆煙嵐詩刻石,今存圓明園展覽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