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音樂

有關猶太音樂的文獻不多,已知的約到7世紀。在巴勒斯坦和巴比倫的猶太教堂中所吟唱的宗教歌曲與基督教早期音樂比較相近,沒有純器樂演奏,只有經文吟誦調、詩篇的歌調以及祈禱文,主要是單鏇律的歌曲。9世紀時,猶太教的經文吟誦已具有一定的重音規則,用記號記載在經文之上,其意義及唱法由歌唱者口頭傳授,不同的經文各有不同的吟誦方式。祈禱文根據不同的儀式要求有不同的鏇律模式,歌唱時可由歌手即興地加以裝飾性的發展,這種傳統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葉。在7世紀時,還出現了合唱隊。9世紀以後,出現一些鏇律比較定型的歌調,這些歌調往往帶有阿拉伯民歌與天主教聖歌的影響。

猶太音樂

內容

公元初猶太人在反對羅馬帝國的“猶太戰爭”中失敗,不少人被迫離開故土,陸續流散在世界各地,因此,在地域上未能形成一個固定的文化中心。但其古老的文化,尤其是音樂,卻通過猶太教的世代流傳,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口頭傳授而將其特點保持下來。
據《舊約》所載,古代猶太音樂已相當發達,用於宗教、宮廷和日常生活之中。當時還有多種樂器,如銀號、羊角號、豎笛、各種利拉、鈸、水鈴、手鼓和鼓等。樂器除用於伴唱外,還可獨奏。據西方音樂學家的考證,留存在葉門、巴比倫、伊朗、敘利亞各地的猶太宗教歌曲,可能比較接近古代猶太音樂的原型,有些曲調的骨架與天主教的格列高利聖詠頗為相似,並有多種調式,每一種調式都表現一種氣質。

有關猶太音樂的文獻不多,已知的約到7世紀。在巴勒斯坦和巴比倫的猶太教堂中所吟唱的宗教歌曲與基督教早期音樂比較相近,沒有純器樂演奏,只有經文吟誦調、詩篇的歌調以及祈禱文,主要是單鏇律的歌曲。9世紀時,猶太教的經文吟誦已具有一定的重音規則,用記號記載在經文之上,其意義及唱法由歌唱者口頭傳授,不同的經文各有不同的吟誦方式。祈禱文根據不同的儀式要求有不同的鏇律模式,歌唱時可由歌手即興地加以裝飾性的發展,這種傳統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葉。在7世紀時,還出現了合唱隊。9世紀以後,出現一些鏇律比較定型的歌調,這些歌調往往帶有阿拉伯民歌與天主教聖歌的影響。

10世紀以後,猶太人的音樂因分布地區不同而逐漸分為東方與歐洲兩大系統。東方的猶太人散居在中東、近東、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區。這些地區的民族長期處於封建社會狀態,音樂發展緩慢,因而猶太音樂仍能保持自己的鮮明特色。19世紀中,西方音樂民族學的學者們,在這些地區蒐集了大量民歌及宗教歌曲,是了解猶太音樂演變的重要資料。歐洲的猶太人又可分為兩部分。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塞法爾迪姆派與居住在西歐(主要是德國)、東歐(波蘭、匈牙利、俄羅斯等)的阿什肯納吉姆派。塞法爾迪姆派分布在西班牙、北非、地中海東部地區,其音樂文化受西班牙及阿拉伯的影響,並已與西班牙音樂融合,除少數宗教歌曲外,頗難區分。目前,法國及以色列的音樂學家正在進行研究,企圖復甦塞法爾迪姆派的民間及藝術音樂傳統。阿什肯納吉姆派約自9世紀起移居德國,對德國民間音樂有一定影響。17世紀初收集的德國民歌中,還顯示出若干兩者融合的痕跡。東歐的猶太人在17世紀與德國猶太人混合,並產生新的共同語言意第緒語,其宗教歌曲也受德國音樂的影響,歌唱發聲上喜好用柔和的鼻音,可能還留有猶太的古老傳統。18世紀初,波蘭及俄羅斯的猶太人中出現了哈西蒂茲姆派,他們反對嚴格正統的猶太教,奉行新的教規,產生了具有較強節奏性的宗教歌曲“尼根”,富於即興變化。尼根深受烏克蘭、波蘭民間舞曲的影響,風格混雜,很快傳到西歐,維也納古典樂派,尤其是J.海頓曾吸收在藝術音樂的創作之中。

16世紀以後,猶太人的專業音樂家開始出現義大利的S.羅西(約1587~1630)是寫作小提琴音樂的先驅之一,他寫了許多牧歌和多聲部宗教歌曲。B.馬切洛(1686~1739)寫了大量的聖歌,並收集了不少傳統的猶太曲調加以模仿發展。19世紀初,S.祖爾策(1804~1890)主張改進猶太宗教音樂,除收集了大量宗教歌曲之外,並創作了一些新的讚美詩。這一世紀中,對歐洲浪漫派音樂作出貢獻的作曲家有不少是猶太人,如G.邁耶貝爾、F.孟德爾頌、J.奧芬巴赫、G.比才、G.馬勒等。20世紀音樂家中的猶太人如A.勛伯格、G.格什溫、M.埃爾曼、D.米約、A.科普蘭、J.海費茨、Y.梅紐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紀初,興起了一個企圖創立“猶太民族樂派”的趨勢,其中最為積極的人是美籍作曲家E.布洛克。他不但極力加以提倡,並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大量的猶太音樂素材。勛伯格的《眾誓》與米約的《神聖儀式》都取材於猶太宗教音樂。

配圖

所屬分類

亞洲地區
外國音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