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盾村

猴盾村

猴盾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八都鎮閩東著名的純畲族聚居區。在八都鎮區北方向,距離鎮區13公里。 2016年11月9日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公布猴盾村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2017年11月,猴盾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2018年5月,猴盾村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中國傳統村落。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有人口700多人,海拔200米。有古建築2座(400年的雷氏祠堂、宮)。村莊周園有風水林,林木茂密,有30多株百年以上的楓、樟、松等古樹。以農為主,主產茶葉、臍橙、枇杷、竹、杉木等。有高標準茶園1300畝。保留著較完整的畲族民俗習慣和文化傳統,每年舉辦“三月三賽歌會”、“端午節採茶”、“九月九比武會”等傳統文化節日。存有畲族族譜、祖國、龍頭杖畲家“三寶”。傳統表演項目有奶娘刑罡、上刀山、下油鍋、過火海等,原生態畲族民歌被選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採集歌本。女歌手有雷美鳳等。目前該村全力打造畲族風情旅遊與生態旅遊,為寧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之一。

人口民族

猴盾村 猴盾村

村黨支部設有黨小組3個,共有黨員21名,其中男19名,女2名,文化程度為大專1人,高中2人,國中9人,國小9人。流動黨員有2人,入黨積極分子7人,預備黨員1人,每年發展黨員1名,黨員困難戶3 戶,困難原因是由於疾病年老。人口總數714人;全村戶數164戶;外出務工人員:0人;黨員總人數21人;入黨積極分子6人。

經濟

猴盾村有耕地745畝,林地4420畝,以農為主,主產茶葉、臍橙、枇杷、竹、杉木等。三年來獲得的榮譽稱號:2005年省優秀基層黨組織、2006年市綜治先進單位、2006年市文明村、2006年市民族團結先進集體。

猴盾村 猴盾村

村主導特色產業:開發了1500畝的綠茶基地(其中村集體平湖山茶場578畝),培育了村集體林場200畝,全村種植美國臍橙150多畝,水蜜桃100多畝,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60元。2006年與美國國際愛樂美食品公司簽約,共同建立無公害綠茶生產基地,使該村茶葉的生產經營走向了國際化合作道路。生產經營大戶情況:支部書記雷蘭妹,個人帶頭開發茶園500多畝,村會計雷貴全開發茶園20多畝,黨員蘭李和開發果園30多畝,黨員鍾榮奎養殖肉牛140多頭。科技示範基地情況:猴盾村抓住蕉城區山地農業綜合開發的有利契機,對平湖茶場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使其變成高標準茶葉示範基地,生產的有機茶葉達到歐盟標準,成功打入了北京、歐盟等市場。為民辦實事情況:猴盾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新村建設。2004-2005年投入19.8萬元建成了閩東最大的村級文化站,投入10多萬元硬化村水泥路面、建造路邊花圃並設定夜景工程和垃圾焚燒填埋場,投入3.5萬元建成村公廁和農戶廳堂建設,投入1.3萬元開發造福搬遷工程配套設施。同時,村里配備了清潔工,家家門口擺起了垃圾桶,嚴禁雞鴨上路,衛生條件明顯改善。

歷史文化

【畲族雙音】 “雙音”。是畲族山歌中唯一存留的二聲部山歌歌種,畲族民間稱“雙音”為“跟唱”,也稱“雙條落”,其發現地在八都鎮的猴盾畲族村。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中央少數民族文藝調查組到寧德畲族地區調查畲族民歌,在猴盾畲族村一帶發現二聲部山歌。調查組的成員,音樂家鄭小瑛在1959年第7期的《人民音樂》上,發表了題為《畲族山歌與“雙音”》的文章,第一次將畲族二聲部山歌稱為“雙音”。

“雙音”表現的內容題材廣泛,歌詞結構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體。七字一句,四句為一條。唱“雙音”時,音不同,字不同,但音調相同。“雙音”的後一聲部與前一聲部在相差兩三字時,開始接唱;先唱者在結束音處拔長音,等待後一聲部跟上,一起雙雙落音。每個聲部,演唱人數可多可少,不同聲部的男、女性別無明確規定,但如果是“情歌”,自然是男、女各唱一個聲部。“雙音”聲部的組合方式主要有:支聲式,即由兩個聲部同時演唱同一旋律及其變體;和聲式,兩聲部之間節奏基本相同,旋律基本相異,構成多種不同音程關係,樂句終止音相同;接應式,兩聲部之間,一聲部未了,另一聲部緊接,頭尾相疊;模仿式,由同一旋律及其變體,在不同聲部中以模仿形式先後出現。

“雙音”形式獨到、內容豐富、品種稀有,在畲族民間音樂文化中甚至全國其他少數民族民歌中實屬罕見,是畲族民間音樂最高級、最複雜的表現形式,是畲族文化中十分珍貴的成果。“雙音”已經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風景名勝

【靈山寺】位於靈山村,始建於唐鹹通二年(861)(見明《八閩通志》),清朝天順八年重建。《福寧府志》(清)載為唐鹹通五年建。

【漈山寺】位於漈山村。又稱香積寺。始建於唐乾符元年(874)。其山自龜山分支,兩峰對峙飛泉中,注為三派,山當瀑流之中,故稱中漈。乾符六年, 賜額“香積”。元大德年間重建。有插天樓。今樓廢基存。相傳有“如洵嘗求證於蔡柳二禪師,頓悟上機,遂建寺於此。”之說。《三山志》載:“中際香積寺”為中際山人曾筠、林峻舍山林於邑僧如洵建。六年賜金額“香積”。有天成三年僧紫筠為記,刻石今存。《記》云:中際山百丈飛泉,鳴雷撲面,千里怪石,蔽日藏天。唐 中和五年(885) ,前關隸營使陳希運與僧清彥共申聞觀察使陳公岩,請為導首,鑄鐘一口。有劉棠、董海留題。 宋代重建,後毀。現存石槽、石柱、石台階、石雕構件多出,多為宋代遺物。近年新建大殿一座。

明教諭李輔詩讚:漈山風景遠繁華,寶殿虛廓古佛家。風動珠林鳴地籟,雨飛沙界散天花。龍池水滿秋滋稼,石鼎湯香晝煮茶。百役風塵飛不到,重門深處鎖煙霞。

【龍興寺】位於水漈村,始建於唐元和十四年(819),清雍正年間重建。

【白蓮寺】位於福口村,始建於太平興國七年(982)。南宋建炎二年(1128),遭建寇焚毀,後重建。清朝初年再次被毀,康熙五十八年,邑民董百春重建。清《福寧府志》載為宋代福建提刑鄭南建。現山門及大雄寶殿為九十年代新建。寺舊跡僅存清同治六年“金輪寶殿”匾,宋天僖四年(1020年)石嘈一口,側有刻字“當院僧思義舍石嘈永當香積廚用,為四三有庚申年四月 住持米道題。”。現建築為近年重修。

【福水宮】位於福口村村口,始建於清鹹豐二年(1852),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內有道光年間古碑、古壁畫。宮祀奶娘陳靖姑。舊時宮前有橋,名“柏花橋”。

【林聰墓】位於上坂村長頭山。墓建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1986年縣人民政府撥款維修。墓為石構“風”字形,占地面積180平方米。墓碑無文,素麵。墓手雕刻獸吻,中坪聖旨亭已毀,僅存四方柱。墓道兩旁有石雕翁仲,石馬、石羊各一對。墓道前有墓志銘和神道碑。現存一對石虎伏於墓志銘邊。1980年,寧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閩坑嵐翠橋】位於閩坑村,建於乾隆庚午年(1750),當時架木為梁,上列屋宇。光緒六年(1880)秋天,一場颶風將橋樑吹倒,使來往道路中斷。於是,當地鄉賢再次籌集黃金千餘兩,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單孔石拱廊屋橋。此橋南北走向,長19.5米,寬4.9米,橋堍結構為方石壘,矢高14.5米,廊屋面闊七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梁架,用32根柱,左右各16根,重檐歇山頂,高4.5米,廊屋內供奉神三尊。2003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