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星板

牽星板

牽星板是測量星體距水平線高度的儀器,其原理相當於當今的六分儀。

基本信息

簡介

“牽星板”是一種測量工具,所運用的是古代的天文定位技術———“牽星術”。根據牽星板測定的垂向高度和牽繩的長度,即可換算出北極星高度角,它近似等於該地的地理緯度。鄭和率領的船隊在航行中就是採用‘往返牽星為記來導航。在現代航海技術相當發達的今天,大船隊的航行依舊可依靠這種“牽星術”來導航。

歷史

牽星板牽星板
鄭和船隊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向儀器羅盤的套用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程度。他觀測“星斗高低,度量遠近”的過洋牽星定位導航技術非常精細,使用了專門觀測天體高度的航海天文儀器“牽星板”,其測天的高度定量標準為“指”,測定地理為之以星高“指”數表示,形成一種自成體系的航海技術,代表當時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這種以觀測星辰的海平高度來確定船舶緯度位置的方法早在《淮南子·齊俗訓》中就有記載。在《武備志》中保存的二十頁鄭和海圖中,就擁有四幅“過洋牽星圖”,海員們所用的觀測儀器,稱為“牽星板”。需要指出的是,過洋牽星術是阿拉伯航海者所擅長的技術。阿拉伯航海者在唐代就登入泉州港,中國的航海者在此後數百年的交流中熟練掌握了這門技術。明代筆記小說家李詡曾在《戒庵老人漫筆》中描述過“牽星板”,這種儀器是12塊邊長2至24厘米、帶有刻度的烏木板。觀測者手持牽星板,使板面與海平面垂直,下邊緣與海天交界線垂直,上邊緣與所測天體相接,板上引一長繩以固定牽星板與觀測者眼睛之間的距離,計算單位為“指”與“角”,一指大約是今天的1·9°,折合四角。在《鄭和航海圖》中,記載的星名達到18個之多,包括被稱為“北辰”的北極星,以及“燈籠骨星”的南十字座。如果雲霧遮蔽了這些天上的導航者,鄭和的水手們就會轉而藉助水羅盤來調整航向,根據現存於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順風相送》與《指南正法》兩部羅盤針經,成圓形的羅盤上刻有八個天干,12個地支和4個卦位組成的24針位,每個針位之間相隔15°,能夠方便地實現四十八方向的導航。負責這些複雜觀測職務的海員被稱為“火長”。這些經驗豐富的首領海員還要同時擔負起計算時間與航速的責任。明代以“更”為單位計航行里程,每更約60里。由於風、流的影響,航速或有快慢,每更所走里程稍有不同。水手將木片從船頭拋下,自己從船頭向船尾走。如果走到船尾時,木片正好漂流到船尾,這叫“合更”,否則就叫“不及更”或“過更”。過更時,每更大於60里,不及更時就小於60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