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1 《國徽》

郵票圖案

特1 《國徽》 特1 《國徽》
特1 《國徽》 特1 《國徽》
特1 《國徽》 特1 《國徽》
特1 《國徽》 特1 《國徽》
特1 《國徽》 特1 《國徽》

郵票信息

志編號 特1
版別 膠雕套印(無背膠)
名稱 國徽
全套枚數 5
發行日期 1951-10-1(原版)
1955-1-10(再版)
全套面值 2000圓(舊幣)
全套售價 2000圓(舊幣)
發行機構 華北郵政管理總局(原版)
郵電部(再版)
印製機構 北京中國人民印刷廠(原版)
北京人民印刷廠(再版)
雕刻者 吳錦堂
設計者 孫傳哲
整版枚數 60(12×5)
備註 下面的發行量為原版票發行量,再版票發行量不詳。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圓)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5-1 國徽(藍) 100 27.5×43 P14 150
5-2 國徽(棕) 200 27.5×43 P14 200
5-3 國徽(橙) 400 27.5×43 P14 200
5-4 國徽(綠) 500 27.5×43 P14 150
5-5 國徽(紅) 800 27.5×43 P14 700

郵票介紹

1951年10月1日,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二周年,郵電部發行一套《國徽》特種郵票。
這套郵票圖案以淺黃色的網紋作底色,托著顏色各不相同的國徽圖案,寓意國徽的燦爛光芒正照射著中華民族。精心繪製的邊飾,在中國民間彩畫學中稱為“不到頭”的以直線折成90度的二方連續回紋花邊,具有莊嚴、樸實、鮮明的民族風格。郵票色調古樸、柔和,不禁使人想起人民共和國初建時期的崢嶸歲月。
原版和再版的辨別:
a、原版票的印刷用紙有條紋紙和無紋紙兩種。
b、再版票的印刷用紙比原版紙薄且發白,另外再版票背面凹凸不平。
c、再版票的顏色比原版票淺。
國徽的誕生:
國徽是代表一個國家的徽志。1949年6月15日~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首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後改稱北京)召開。籌備會決定在常務委員會領導下設立六個小組,完成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和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各項必要準備工作。其中第六小組負責擬定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方案。這個小組成員有16人,由馬敘倫任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副組長。
7月4日,該組第一次會議決定:公開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分別設立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評選委員會。會上擬定了徵求條例,其中有關國徽圖案的注意事項:(甲)中國特徵;(乙)政權特徵;(丙)形式莊嚴富麗。
7月13日,全國七大報紙刊登方案徵集啟事。小組第二次會議決定,聘請徐悲鴻、梁思成、艾青為評選委員會專家顧問。一個月內,收到應徵國徽圖案九百多幅。但所有應徵的圖案,都沒有被選中。
9月26日,圖案評選委員會決定:“國徽根據國徽圖案參考資料,邀請專家另行擬制。”1950年春,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教授,奉命組織清華大學建築系教師成立設計小組;同時,中央美術學院張仃、周令釗、張光字等也組成設計小組,分別設計國徽圖案。經過多次送審討論、修改,圖案才逐漸成熟。
1950年6月20日晚,評選委員會全體成員在中南海懷仁堂小會議室開會,周恩來總理總結大家意見,提議選定清華大學小組設計的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圖案,並親切地指示,要把國徽設計得有“挺拔向上”的精神。第二天,清華大學設計組根據周總理的意見修正了圖案,並用兩天多時間,畫了一個較大的國徽圖案,寫了說明,供全國政協全體大會討論。
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了國徽圖案。接著,又幾次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進行修改調整國徽圖案中的部分形象和線條,使之益臻完善。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會議通過了政協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設計圖案的說明》。國徽圖案是平面的,雖畫出了凹凸部分的明暗陰影,但還不足以代替立體的模型。經梁思成教授推薦,清華大學建築系雕塑教授高莊擔任了塑造國徽浮雕、設計立體模型的任務。高莊教授深入研究了國徽圖案和周總理等中央領導的意見,上書毛澤東主席,提出了自己對國徽圖案的意見,並建議國徽的設計應堅持政治性、藝術性、自然性和歷史性四個標準統一。後來,彭真到清華大學傳達了毛澤東主席和中央領導同意高莊教授建議的信息。
1950年6月底至8月中旬,高莊教授冒著酷暑,日以繼夜,經過一個多月全神貫注的工作,終於完成了國徽浮雕模型。
8月18日,國徽審查組通過了這個國徽的浮雕模型。然後,莫宗江先生據此浮雕繪製了國徽方格墨線圖和國徽斷面圖。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頒布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至此,莊嚴、富麗的國徽誕生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