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於童年的情緒障礙

也可表現為分離時、分離後出現過度的情緒反應,如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痛苦、淡漠或社會型退縮。 只有當對離別的恐懼構成焦慮的中心,並且這種焦慮發生於童年早期時,才應診為離別焦慮障礙。 在新環境中,或與陌生人,包括同齡人交往時,持續性緊張不安,過分害羞、尷尬,過分關注自己的行為。

病因

1.心理社會因素
兒童的生活較成人單純,但在家庭和學校等環境中也會遇到各種心理社會方面的應激因素,如父母的過分保護,或過分苛求、態度粗暴等家庭不當教育方式,或學校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意外生活事件的驚嚇、身處矛盾無法解決等,均能對兒童心理活動造成不良影響,引起過分而持久的情緒反應。
2.遺傳因素
由於患兒具備遺傳性易感素質與人格類型(如情緒不穩定和內向型性格的人),在外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出現情緒障礙。 
3.兒童時期患嚴重的軀體疾病
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兒童容易產生情緒問題。

臨床表現

根據童年情緒障礙中不同病症具體敘述如下:
1.分離性焦慮障礙
兒童與所依戀的對象分離時產生的過度焦慮情緒,依戀對象多是患者的母親,也可能是祖父母、父親、其他撫養者或照管者。多起病於6歲之前,表現為與依戀對象分離前過分擔心依戀對象可能遇到傷害,或者會一去不復返。過分擔心依戀對象不在身邊時會發生自己走失、被綁架、被殺害或住院等情況,以至可能自己再也見不到親人。每次分離時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軀體症狀,或因害怕分離而不想上學、甚至拒絕上學。也可表現為分離時、分離後出現過度的情緒反應,如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痛苦、淡漠或社會型退縮。在沒有依戀對象陪同的情況下絕不外出活動,晚上沒有依戀對象在身邊時不願意上床就寢,或反覆出現與分離有關的噩夢,以致多次驚醒。
學齡期和學齡前期兒童當實際或可能與他們所依戀的人離別時出現某種程度的焦慮是正常的。只有當對離別的恐懼構成焦慮的中心,並且這種焦慮發生於童年早期時,才應診為離別焦慮障礙。與正常離別焦慮的鑑別點在於其嚴重程度在統計學上屬於少見(包括持續時間超長,超出了通常的特定年齡段),並且社會功能也伴有明顯的問題。另外,診斷還需不存在功能之人格發育的普遍紊亂;如果存在這種紊亂,就應考慮編碼F40-F49。發生於發育過程中不恰當年齡段(如少年期)的離別焦慮不應在此編碼,除非它是恰當年齡段的離別障礙的異常延續。
2 特定性恐懼障礙
兒童對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觀事物或處境產生過分的恐懼情緒。多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表現為患者過分害怕某些事物和情境,但實際上這些事物和情境並不具有危險性,或者雖有一定危險性但患者所表現的恐懼大大超過了客觀存在的危險程度。恐懼內容有:恐懼死亡、恐懼出血等身體損傷;恐懼自然環境中的動物(如蜘蛛、狗)、某種特殊事件或場景(如黑暗、雷電、風暴、高處、隧道、電梯、飛行等)。當患者面對恐懼對象時,表現極度恐懼的情緒,或哭鬧,發脾氣,可能伴有心跳加速、面色煞白、出汗、小便不能自主控制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並竭力迅速遠離恐懼對象。患者對特定事物的恐懼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和社交活動。
3.兒童社交焦慮障礙
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產生焦慮、恐懼情緒和迴避行為。在新環境中,或與陌生人,包括同齡人交往時,持續性緊張不安,過分害羞、尷尬,過分關注自己的行為。在進入新環境時過分糾纏父母、尾隨父母、與父母寸步不離,或哭喊、發脾氣、不語、退縮、冷漠。可伴有出汗、面紅、心慌、震顫、腹瀉、尿頻等軀體焦慮,或頭痛、身體不適等軀體症狀。因此,患者極力迴避所害怕的社交場景,拒絕面對陌生人,如上台發言、表演、上體育課、去人多的地方等。但是,患者與家人或熟悉者在一起時社交關係良好。

診斷

患者有上述臨床表現之一,病程持續1個月以上,達到嚴重干擾患者的正常生活、學習和社交活動的程度,在排除了廣泛性發育障礙、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焦慮和恐懼情緒以後可做出情緒障礙的診斷。

治療

治療原則是心理治療為主,配合使用小劑量抗焦慮藥或抗抑鬱劑。
主要心理治療方法有支持性心理治療、家庭治療和行為治療。在支持性心理治療中,應當耐心傾聽患者訴說自己的內心體驗,對患者的痛苦適當地表示同情,指導患者去適應環境,增強克服情緒障礙的信心。其次,儘量消除環境中的不利因素,防止太多的環境變遷。家庭治療目的是改變家庭成員的不良教養方式,讓患者的父母儘量給予患者更多感情上的交流和支持。對於特定性恐懼障礙和社交焦慮障礙可選用暴露治療、系統脫敏治療等行為治療方法。遊戲治療適用於年幼患者。
藥物治療常選用抗焦慮藥,如地西泮、艾司唑侖等,也可選用三環類抗抑鬱劑如多塞平、氯米帕明或丙咪嗪等。三環類抗抑鬱劑的副作用有鎮靜、口乾、多汗、視力模糊、震顫等,使用時應小劑量開始,緩慢增加劑量。當病情緩解後逐漸減少藥物劑量,酌情停藥,一般不需要長期用藥。

預防

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無論成人或兒童不可能總是快樂無憂,但孩子在嬰兒期的情緒反應則表現突然而不穩定。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們要幫助孩子學會糾正自己的不良情緒,使之向健康方向轉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