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歷溪

牯牛降歷溪

安徽省祁門縣歷口鎮,有個如詩如畫的牯牛降歷溪。它位於牯牛降山腳下,群山環抱。村中王姓人家,於宋朝從祁西山口遷此定基,世代聚族而居,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生活。

牯牛降九龍傳說

相傳,牯牛降九龍山上有座寺廟,僧侶眾多,香客不絕。有一年大旱,無數災民成群結隊來到九龍池山寺廟,祈求大佛降甘霖以救民苦。有一小僧乃真龍化身,有呼風喚雨的本事,生了悲憫之心。他騰身一躍,倒翻九個筋斗,著地處即成了九個洞池,到了廟前,又隨手一划,一股清泉順流而下,如一條白練,連線著九個洞池,即形成了如今的九個龍池。村人說九龍池的水龍王很靈,以前山腳有座祈雨台,石台、東至、青陽和祁門4縣遇有大旱,便有人來此祈雨。祈雨須由青壯男子焚香沐浴後,身帶竹筒,來到祈雨台,虔誠禱告,然後取第五龍池的神水晝夜不停趕回家鄉,即會一路烏雲,電閃雷鳴,雨隨人至。傳說令人神往,其實九龍池就是山頂一股清泉,順勢流下時在山澗里形成的一個個小水潭。然而,由於水至清、石至奇,水因石而增色,石得水而鮮活,水石相映,變幻莫測,形成一個奇景,曾有人盛譽為“黃山第一景”,足見其景色之美。

從山腳順溪而上,溪中石塊如壇,圓溜規整,兩岸山花異草,引人入勝。始進山,即有一石崖,溪水溢崖而下,落地成池,為一龍池,丈余,池水淺處黃綠,深處墨綠。據說是龍王洗澡的地方,村人又叫龍王澡盆,上方陡壁上有形似太師椅的河潭,是龍王納涼的寶座,故名“龍王椅”。龍王椅左上方橫排有一學堂基,占地一畝左右,是古代村中文人讀書的地方,學堂不知毀於何時。二龍池是一不規則池潭,靠山的峭壁長出一圓柱型伸到潭底,宛如老龍汲水,惟妙惟肖。池水較深,黑不見底。往前數十步,左側有一石拱背屈腿,活像一個蛤蟆,這就是蛤蟆石。二龍池附近還有一處有趣的奇景,一突兀的崖石聳立,正面看上去酷似中國的版圖,得名“中華石”。

牯牛降九龍三龍池和四龍池

三龍池和四龍池分別是群龍戲水和休息的地方。四龍池到九龍池相距不遠,為一高崖上連續跌宕的幾個深潭,上下均有瀑布,高度約為數十米,層層疊疊,遇到雨季,玉珠飛濺,水聲淙淙,景色甚為壯觀。五龍池相傳是最具有靈氣的,能讓祈雨者滿意而歸,因傳有老龍常臥其中,故稱“臥龍池”。六龍池背後有一凹進去的陰影,遠遠看去像一幅觀音像,面目慈祥,形狀象一個寶葫蘆,咕嘟咕嘟往下倒水,村人說那是濟公和尚醉後的酒葫蘆,這酒一泄下,造就了山里人好酒豪爽的性格。八龍池又叫龍門關

,兩石相對而立,挾八龍池而為龍門,據說有人曾用8兩麻搓線捆上石頭投下去還沒有到底。九龍池離八龍池40餘米,一石崖伸到中央,水下有孔相通,像牛鼻子可以穿繩,又叫牛鼻串。由於植被茂密,這九個龍池始終滿貯清泉,不涸不竭,潭水飛瀑如串珠般相連,有分有合,千姿百態,有時迅猛奔騰,勢如驚雷;有時蜿蜒曲折,舒緩纏綿。

再往上行至山頂,豁然開朗,兩山之間砌著一道長石壩,攔住清泉,形成一灣水庫,高山出平湖,湖水清澈碧綠,似一塊巨大的翡翠,山風陣陣,波光粼粼,疑為瑤琳仙境。四面群山如聚,樹木蔥蘢,青松古柏,生意盎然,無論從那個方向看過去,均如巨幅山水畫卷,景色秀美絕倫。九龍池所處的峽谷,怪石崢嶸,峭壁看似驚險,卻有路可攀,密林中蘭草叢生,苔蘚鋪地,瓊花玉葉隨處可見,實為一個觀景探險、健身休閒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