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景區

牯牛降景區

牯牛降風景區位於祁門與石台縣交界處,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黃山、清涼峰、牯牛降)之一,距石台縣城22公里,主峰海拔1727.6米,總面積為6700公頃。牯牛降共分五大景區:主峰景區、靈山景區、雙龍谷景區、龍門景區、觀音堂景區。其中前四個皆位於石台縣境內,觀音堂景區位於祁門縣境內。牯牛降以雄、奇、險著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古稱“西黃山”,山嶽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因其山形酷似一頭牯牛從天而降,故名牯牛降。 2014年,牯牛降旅遊景點榮獲“安徽名牌”產品稱號。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牯牛降風景區牯牛降風景區
境內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江南通志》記載,黃山有三十六垣(yuan,頹垣斷壁),與歙之黃山相峙,其最高者古牛崗可望匡廬。可見,牯牛降在古代就與黃山齊名,最高峰“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頂天而立。與著名的黃山(1873)、清涼峰(1787)同為皖南三座高峰,自西向東,猶如三尊巨人,並肩屹立在安徽南部。
牯牛降歷經滄海桑田的變化,約在8.5億年前的雪峰造山運動中,使其主體抬起,結束海侵歷史,在距今約2億年逐步形成的中生代印支運動中,使牯牛降的北部也抬起,與其主體融為一體,並有花崗閃長岩體侵入。後又經燕山運動、喜馬拉雅山運動,大自然的偉力和奇巧,將牯牛降山體塑造得雄偉而綺麗,峰巒巍峨,峭壁深淵,成為皖南又一座壯麗的大山。由於牯牛降山區成陸歷史悠久,地形變化複雜,所以至今還能發現大量曾經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至200萬以前的第三紀和第四紀早期的古老動植物種類。如:第三紀以前的孑遺樹種杉木、紅豆杉、三尖杉等,銀杏則是著名的“活化石”。牯牛降蘊藏著大量的生物種類。據不完全統計,這裡有各類植物230科、726屬、1348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13種、動物29種,另外,這裡爬行類也很豐富,其中蛇類就有26種以上,故稱為“蛇的王國”。
正是因為這裡自然條件複雜,生物資源豐富,生態系統完好,使牯牛降成為“華東地區動植物基因庫”,被生態學者稱為“綠色自然博物館”。
牯牛降既是我國著名的綜合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山嶽型旅遊風景區。這裡青山綠水相依,煙雲變化無常,於險峻中見溫柔,秀美中見恬靜,奇幻中見優雅,生態環境極為優美,自然風光集雄、奇、幽、秀於一身。而且,這裡人傑地靈,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有明末復社領袖、文學家、愛國詩人吳應箕的遺蹟、古雪山民釣石,以及折射著中國大半個世紀歷史風雲的標語牆……牯牛降共分為五大景區:主峰景區、龍門景區、奇峰景區、雙河口景區和觀音堂景區。

概述

牯牛湖畔牯牛湖畔
牯牛降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紅茶之鄉—祁門縣境內,是目前唯一經國家林業總局批准在保護區內開展生態旅遊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景區。安徽省南部三大高山(黃山、清涼峰、牯牛降)之一,最高峰海拔1727.6米。因其峰頂有一黑色巨石,遠看似一頭大牯牛靜臥而得名。
牯牛降是黃山向西延伸的支脈,境內群山起伏,峰高澗深,森林茂密,怪石嶙峋,溪水常流,風景如畫,堪與黃山媲美。牯牛降屬中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地帶,至今保留著十分完整的天然植被,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是我國東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重要典型地區之一。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也是華東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境內地質特徵明顯,集花崗岩地貌、新構造運動遺蹟、新元古代青白口紀鄧家組鋪嶺組層型剖面等地質地貌為一體,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猶如一座天然地學博物館,2004年3月牯牛降被列入國家地質公園。 2005年被國家旅遊總局授予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並被安徽省科協、省教委列為“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自然資源

1、牯牛降的松
牯牛降的松牯牛降的松
牯牛降峰峰有青松,無松不奇異,牯牛松漫山遍野,鬱鬱蔥蔥,樹冠如華蓋,乾枝似虬龍,或怪獸張牙舞爪,或仙女廣袖輕舒,有的游龍走蛇,有的鳳凰展翅,千姿百態,各顯神奇。雖沒有黃山上的松樹名氣大,卻比其更多一份天然情趣。那“連理松”本是兩株,日久天長長成一體,“在地願為連理枝”,美好的願望在這裡得到印證;“探海松”長在危崖之上,主桿挺直,枝椏都曲曲折折探出崖外老遠;在一塊突出的岩石上,一松兀立如同雄鷹,那神情恰似一幅國畫鷹石圖;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一株長在大石墩上的千年古松,高不到1米,卻有九枝十八丫,枝丫都長達數米,伸出老遠,枝幹長滿著金黃色的蒼苔,遠遠望去,活象一條金甲巨龍盤於石上,有人名其為“蟠龍松”,甚至認為此為天下第一奇松。嘆曰:牯牛降的黃山松姿態奇特,單株絲毫不遜色於黃山上的名松,而浩瀚的牯牛松林海,卻是黃山所沒有的。2、牯牛降的峰
牯牛降的峰牯牛降的峰
牯牛降以峰為體,花崗岩奇峰林立,絕壁千仞,怪石嶙峋。牯牛石結構奇特,造型美觀,鬼斧神工,實在是大自然的傑作。或獨立成景,或與青松相伴,均如詩如畫,讓人百看不厭。有的呈石林聳峙,石筍羅列;有的纖巧秀麗,如雕如刻。有的重疊如羅漢,有的中空如天橋。飛來石、天狗望月、烏龜拜壽、石蛙跳天門、二仙弈棋、王母梳妝、中華石、渡仙船等等,無不因勢象形,惟妙惟肖。3、牯牛降的霧
牯牛降的霧牯牛降的霧
牯牛降天氣一日數變,有“山中一日游,十里不同天”之說。晴時蒼崖吐煙,霧靄升騰,雲霧繚繞,綿延不絕,變幻萬狀,瑰麗神奇,一會兒似玉帶,纏繞於峰巒山巔;一會兒似白絮,鋪瀉在峽谷緩坡。有時雲帶萬里,蔚為壯觀。伸出霧層高高的山尖,如同蓬萊瀛島,人間仙境。若是山風激盪,則雲涌霧奔,如大海怒濤,洶湧澎湃,變化萬端;有時陽光普照,為雲層鑲上道道金邊,金壁輝煌,瓊樓玉宇,景象奇絕。4、牯牛降的水
牯牛降的水牯牛降的水
牯牛降雨量充沛,溪流縱橫,溪水常流不斷,潺潺流水,從山頂淙淙而下,遇有石壁斷崖,飛瀉直下形成一道道水瀑,大的如銀河落九天,空谷轟鳴,水汽升騰;小的似白練輕垂,涓涓細流,如泣如訴。十步一小瀑,百步一大瀑,飛瀑相連,蔚為壯觀。溪流碧綠清澈,時深時淺,時緩時急,在山間林里穿行,每遇石凼平地,則形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清潭,晶瑩剔透,異彩紛呈,如同一塊塊翡翠,每至雨季,潭瀑相應,山色朦朧,如一幅幅墨染的山水圖畫。5、牯牛降的佛光
牯牛降的佛光牯牛降的佛光
最讓人稱奇的是佛光,牯牛降獨特的地理及氣候條件,極易形成佛光,《新老殘遊記》的著者許士林曾3上牯牛降,4見佛光,驚嘆“牯牛佛光天下一,遊歷全國無此景”。牯牛佛光清晰規整,顯現次數多,時間長。每當雨過天晴,雲霧匯聚之時,陽光穿雲透霧,灑向山谷,雲海上常會懸起一輪五彩光環,光芒四射,艷如花盤,繽紛柔和,仿佛一台緩緩滾動的佛輦,若隱若現,妙趣橫生。通過陽光的作用,若遊人奔跑跳躍,光環中的佛影也隨著舉手投足,配合默契,實為奇觀。

文化遺存

目連戲古戲台目連戲古戲台
牯牛降歷史文化悠久,是“戲曲鼻祖”、“戲曲活化石”儺戲和目連戲的發祥地,也是徽劇、黃梅戲的盛行地之一。牯牛降的地質文化,也是其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涵,無論就科學考察、科普教育、旅遊觀光,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牯牛降同時也是新安醫學的發源地,是御醫的始發地,歷史上名醫輩出,良醫代代相承,據歷史考證,在祁門縣境內,明、清兩代,共有19位御醫,猶以新安醫學奠基人汪機為代表,因而祁門縣被譽為中國御醫第一縣。他們的行業規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所形成的御醫文化,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區域特色

1、觀音堂
絕對的生態絕對的生態
觀音堂是牯牛降保護區內的一處勝境,因這裡曾有座供奉觀音菩薩的庵堂而得名。 觀音堂廟宇始建於何時,未見記載。據說這裡香火最旺時,曾有僧人百餘眾。終日香火繚繞,晨鐘暮鼓,梵音不絕,後毀於戰火。如今遺址上荒草叢生,殘垣斷壁,依稀可見廟宇的規模。廟宇遺址四周的緩坡上鬱鬱蔥蔥,長著數千桿毛竹,形成蔚為壯觀的竹海,山風時拂,鳳尾瀟瀟,龍吟細細,置身其間,雖盛夏亦覺清涼,實在是一塊奇妙的淨土。然而更神奇的是,廟宇遺址四周簇擁的毛竹,哪怕長得再茂密擁擠,咫尺之遙的遺址空地上,卻從來沒有發出過一根竹筍;而且從高處往下看,無論長在哪方的毛竹,都朝著廟宇那裡傾斜,形成萬竹拜佛的景象。有人疑為佛法無邊,其實裡面蘊含著樸實的大自然法則。
觀音堂谷地四周群山環抱,奇峰高聳,蒼崖吐翠,絕壁千仞。尤以北面的幾座峰巒景色最佳,怪石嶙峋,姿態奇異,晴時日照生輝,秀美絕倫;雨至雲纏霧繞,恍若仙境。南面的山峰似一道巨大的綠色屏風,植被豐茂,古木參天,從山巔至山腳,依次為針葉林、混交林、闊葉林,界限分明,充分展示了牯牛降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2、牯牛湖
絕對的寧靜絕對的寧靜
一條山溪從幽深的高谷中一路奔瀉而來,到了觀音堂附近漸行漸緩。便在這裡形成了一彎小湖,人們稱之為“牯牛湖”,山光樹影,倒映其中,如世外桃源般清幽。溯此山溪而上,溝壑縱橫,山石嶙峋,千姿百態;溪瀑相連,飛珠濺玉;清潭石凼,密布其間。奇峰、怪石、清泉、飛瀑、古木、瑞草,組合成一個個奇景。諸如黃龍潭、黑龍潭、鑄錢爐、仙人聚會等等,均美妙無比,如人間仙境。黃龍潭、黑龍潭為山澗中飛瀑衝擊而成的小水潭,水清得難以想像,綠得無法形容,令人有“此景只應天上有”之嘆。鑄錢爐相傳為當年僧人們私自鑄造銅錢的地方,幽深隱蔽,據說現在仍能在此找到些銅渣。仙人聚會在溪流深處,有巨石若干,或蹲或臥,猶如神仙在此小聚。3、仙女潭
絕對的自然絕對的自然
最美妙的景致是仙女潭,人們俗名之為仙女洗澡盆,位於觀音堂不遠處的另一幽谷中,傳說天上的七仙女常在此沐浴。這裡蒼崖絕壁,水聲清揚似瓊佩相擊。溪水在谷底聚成一個的水潭,清澈見底,天光雲影,徘徊其間,青山綠樹,倒影其上。僅此便讓人陶醉,然而別有洞天,爬過丈余高的石壁,豁然可見一個呈橢圓形的大石潭,其境之美讓人詞拙。潭的上方峭壁嶙峋,崢嶸奇特的山石呈穹隆狀半罩於潭水之上,石縫間一股清泉飛瀉而下,水聲激越,迴蕩在石壁間訇訇作響。那一彎清冽的潭水,幽幽地呈墨綠色,如綠玉般的純淨,讓人心醉。水潭之上有兩塊奇石,虎踞龍盤,一如潛伏於草叢中正欲兇猛出擊的猛虎,頭已暴露在外,石上的天然裂紋恰如張著的血盆大口;另一巨石從山腰逶迤而下,上部突起在懸崖之外,宛如昂首向天的巨龍。
近年來,觀音堂景區得到妥善的開發,建起了完善的旅遊設施,尤其是那山腳、湖邊的一幢幢小木屋,古樸別致,住在其中情趣盎然。入夜,對一鉤山月,擁滿座清風,聽松濤陣陣、竹吟瀟瀟,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忘卻一切憂愁煩惱,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石台牯牛降

石台牯牛降目前已開發的是龍門景區,主要景點有:嚴家古村、龍門潭、四疊飛瀑、鴛鴦潭和情人谷等。

“嚴家龍門潭村”居住著東漢著名隱士嚴子陵的後裔,典型的徽州民居古建築保存完好。村中有老磨房、古祠堂和

龍門潭龍門潭
四疊飛瀑四疊飛瀑
寫著紅軍北上抗日直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各個時期標語的“標語牆”,自然人文景觀俱佳;“情人谷”三面環山,岩壁陡峭,茂林修竹、泉水淙淙,是情侶眷屬的好去處;“四疊飛瀑”象一匹碩大的四疊白練直掛崖壁,如雪似玉,曲折迴環,似從天來;“龍門潭”潭水青碧,峽谷幽深,怪石遍布,古木如蓋,有百丈岩、滾石灘、棲賢洞、隱月池、南國小長城等景點,實為大自然創造的“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牯牛降正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八方的遊客的到來!相信朋友們來此以後,看著這美妙的自然景觀,感覺著這深厚的文化氣息,聽著這古老而又動人的傳說,一定會不虛此行的!石台牯牛降風景區嚴氏宗祠:

嚴氏宗祠位於嚴家村,建於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祠堂里有塊匾,叫“富春堂”。嚴家村人是東漢時著名隱士嚴光的後裔。嚴光,字子陵,年少時聰穎。享有盛名,曾與光武帝劉秀一同遊學。劉秀即位後,嚴子陵為避嫌,隱居在浙江餘姚的富春山,垂釣於富春江(後來成為中國四大釣台之一的“嚴子陵釣台”)。光武帝得悉後,多次派人尋訪,請他入朝為官,都被他拒絕了。最後光武帝親自登門拜訪,並帶回皇宮同眠一榻。但嚴子陵始終拒不做官。所以嚴氏後裔把嚴氏宗祠稱作“富春堂”,以示對先祖的懷念。現在祠堂里還掛著許多嚴氏家族歷代名人畫像及其生平簡介。

石台牯牛降風景區紅軍標語牆:

牯牛降風景區內嚴家村多數姓嚴,早在明末清初,村里人就追隨同鄉、民族英雄吳次尾進行抗清活動,順治二年村里壯丁五十餘人集體參加義軍,阻擊渡江南下的清軍,終因寡不敵眾,敗退回到村里一處名為烏鴉培的山上,最終五十壯丁與吳次尾一起壯烈捐軀。其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軍在這裡設過兵工廠,如今離村口不遠的金竹洞內還能找到鍛打兵器的鐵渣、鐵片。抗日戰爭爆發後,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此駐紮過,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先後有數十人參加了各種抗日組織,掩護、幫助抗日部隊。共十來戶人家、人口不足百人的小村,竟有7人解放後被國家民政部追認為烈士。現在村民陳滿平家的老屋牆上留有紅軍時期的標語牆,上面寫著“打倒國民匪黨消滅保甲制度”,落款是“紅軍政宣”;“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是你們度過年關困難的救星”,落款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宣”。尚健在的曾是當地農民團團長嚴金生烈士的兒子嚴守仲當時親眼目睹標語的製作過程,原來這兩條標語不是用墨汁寫的,而是用從河裡撿來的黑色石頭放在地上錘碎、搗細,然後 木桶中攪和,再用箬殼葉紮成的簡易毛筆寫成的。
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我黨早期傑出的領導人方誌敏領導的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曾進入皖南各縣,展開皖南各個地區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1951年9月編《閩浙贛分團工作報告彙編》)。在石台,方誌敏所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西起牯牛降主峰余脈仙寓山以東,北界貢溪鄉高寶山以南,東、北至太平、青陽縣的部分地區,都有其開展革命活動或戰鬥的遺蹟。在1936年(中華民國廿五年)當時本縣人倪文碩、蘇緯之編訂的《安徽省石台縣誌稿大事表》的書中記載有:中華民國廿三年(1934年):……六月,赤匪方誌敏股,由贛竄入祁門,陷本縣之雷湖、城安、佘溪、七都等處。九月,縣城危,省特務營來剿,匪他竄、得免陷落。十二月,行政專員駐縣督剿,修繕城垣,四鄉築碉寨。匪陷六都及青陽之陵陽鎮;十七日,縣城四面被圍;十九日,阮、王兩旅兜剿,匪退七都境外。四區區長孫文炳被害於雷湖……”
這段引文中所指的“匪”,亦即方誌敏及所率領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所提到的“雷湖”、“城安”當時均屬石台縣的管轄區域之內,位居牯牛降主峰偏東北側山腳下,亦即秋浦河上游支流——鴻陵河的源頭。通過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方誌敏所領導的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牯牛降主峰以東至石台老縣城廣陽鎮的廣大地區內,所進行的革命活動和武裝鬥爭,曾數度陷國民黨反動派在石台的基層政權於岌岌可危的狀態,迫使國民黨反動派當局為之組織的“剿匪”活動不斷升級、加碼,從而達到了牽制敵人,掩護主力紅軍北上抗日的目的。
“中華民國廿四年(1935年):……八十八師駐縣剿匪。生擒匪首方誌敏於懷玉山中。本縣匪勢稍剎。……”儘管方誌敏最後於江西德興縣懷玉山地區的隴首村中,被國民黨八十八師的絕對優勢兵力所困、直至因叛徒出賣被俘、被害,但是,他所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在牯牛降山區所播下的革命火種,卻未能如敵人所預想的那樣,同時被撲滅。對此,曾任“新棚紅軍總醫院”副院長的張履中同志,在其回憶錄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紅軍失利(指譚家橋之戰)後,方誌敏率部進入石台柯村(位居牯牛降主峰東側山脈)蘇區,受到蘇區人民的熱烈歡迎。在柯村蘇維埃政府舉行的歡迎大會及皖南特委擴大會議上,方誌敏作了重要講話,對此後的政治鬥爭和武裝鬥爭作了重要指示。北上抗日先遣隊離開前留下了偵察營與皖南紅軍游擊隊合編為皖南紅軍獨立團,繼續發動民眾開展武裝鬥爭還有與之相對應的具體記載:“……1934年冬,方誌敏同志率北上抗日先遣隊進入皖南,吳介唐奉命組成一支七、八十人的游擊隊,牽制敵人,掩護主力紅軍北上。……”閱讀著這些當事人撰寫的親身經歷的史實,不但能夠使今人如臨其境地感受硝煙瀰漫的歷史風雲,更能使我們真切地感覺到牯牛降不僅是一座自然界的高山,同時,也是中國近代革命鬥爭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紅軍標語牆所昭示的內容,應該視為她永不磨滅的“碑文”!
此外這裡人家的春聯書寫的多是緬懷先烈等內容,如“英雄門第三春景、軍屬人家一品紅”、“農民會址現完好、紅軍足跡遍山區”、“世界和平人人喜、全家和睦萬事興”,這些春聯從解放後到現在一直是一代一代往下留傳。嚴家古村屬於牯牛降旅遊景點一組成部分,“英雄村”的發現為其秀麗古樸的自然風光又增添了一份紅色遺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