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資的回收利用

該行業由紗頭業、廢紙業、料瓶業、舊油桶業、舊機電業、舊金屬業等自然行業組成。

簡介

該行業由紗頭業、廢紙業、料瓶業、舊油桶業、舊機電業、舊金屬業等自然行業組成。

紗頭業

19世紀末20世紀初,紡織工業發展,出現經營紗頭的商號。有舟山路通德里的鴻中泰紗頭號、鴨綠江路的蔡鈺記紗頭

紗頭紗頭

號、塘沽路余源隆紗頭號。由於紗頭求大於供,大紗頭商往寧波南京漢口等地開設分號,其中以余源隆規模最大。余源隆開設於民國13年(1924年),業主樂俊聖。民國20年,子承父業,以中國回絲公司名義,經營紗頭出口業務,與英、德、丹麥等國洋行簽訂契約,並委託英商怡和洋行打包裝船出口,最多時每月達600噸。民國34~37年,擁有職工248人,臨時工60人。1956年,余源隆紗頭號公私合營,改為回絲工場。綜合廢品中心店建立後,成為紗頭工場。工場有拉回絲車一部,拆紗頭業務下放給里弄居民。以後回絲工場改為虹口紗頭商店,1992年更名為虹口紗繩、五金供應站。

廢紙業

20世紀20年代,方柏根在外白渡橋附近開始經營廢紙。抗戰時期,廢紙店逐漸增多,福生路(今羅浮路)慎福里,幾乎每

廢紙回收廢紙回收

家都做廢紙生意;塘沽路德興里、峨嵋路壽椿里及虹鎮老街也有多人做廢紙生意。
1956年初,區境有私營廢紙店109家,從業人員215人。1956年5月,虹口區四達紙邊號、吳維記廢紙店、大華紙邊號、立鑫紙邊號第一批清產核資,組成國營廢紙工場和虹口切紙工場。期間,提籃橋區4家廢紙店組成德發廢紙商店。虹口區源豐新、方記、顧聯記、永昌、利華等廢紙店,進行第二批清產核資,1957年1月,合併成公私合營源豐新廢紙商店。1956年,51家私營小店先後組建成廢紙合作一、二、三店。1957年秋,合併成虹口區廢紙合作商店,並增設舊紙筒芯利用組。
1959年底,全區廢紙業務歸併給源豐新廢紙店經營。舊紙筒芯利用組改為區紙筒芯工場,成為商辦工企業。以後,廢紙業幾經改組,到60年代末,組成虹新利用紙張商店、勤奮造紙原料商店、前衛紙筒芯工場。1975年,以上3個單位合併,成立上海虹口區紙張原料供應站。1977年10月,黃浦區廢舊物資系統回收的各種廢紙和利用紙張,全部歸虹口區紙張原料供應站經營。1993年,該站更名為上海虹口紙張塑膠包裝公司。

料瓶業

19世紀80年代,外商來中國生產啤酒,由於產量大,啤酒瓶緊缺,開始出現回收舊瓶的料瓶業。

料瓶料瓶

20世紀30年代,提籃橋開設福余料瓶店。以後相繼開出王大興料瓶店、榮昌料瓶店等。解放初期開設的有開通、合興泰、春太祥等料瓶店。虬江路、長春路、安國路等舊貨市場亦有經營料瓶的攤販。
1956年合作化時,採取聯購聯銷形式組成初級合作社,以後經過整頓,改造成8家合作商店。1957年,春太祥料瓶店轉為公私合營,其餘合作商店合併為虹口料瓶碎玻璃合作商店。
1971年11月,料瓶行業經過裁併,成立虹口料瓶商店。商店利用舊汽水瓶蓋複製,每年可節約馬口鐵皮40餘噸。1966年,從銀光碎玻璃中提煉白銀150公斤左右,1984年5月,此項業務劃給南市料瓶商店。1992年4月,料瓶業務萎縮,商店更名為和平物資利用商店,兼營其他物資利用業務。

舊油桶業

民國7年前,外商輸入車油牛油洋酒的盛器都是木桶。光緒27年(1901年),上海出現圓作店,將舊木桶加工整修,

舊油桶回收舊油桶回收

再賣給外商作裝載用。民國12年,鐵油桶出現於市場,舊油桶業得到發展,經營者漸增。民國26年,有舊油桶行60餘家,從業人員約200人。八一三事變後,座商減少10餘家。抗戰勝利後,美、英等國商人,將汽油、柴油、化工原料連桶輸入中國,舊油桶業又活躍起來,座商增至130餘家。解放初期,因受經濟封鎖,進口桶銳減,行業萎縮。1953年,上海開始生產新油桶,舊油桶逐漸恢復供應。
1956年,組建五昌舊油桶商店(後改名延昌舊油桶商店)。1957年,虬江路商販組成虬支油桶合作商店(1959年轉業)。同年,遼寧路市場由18家商販組建成海倫油桶合作商店,專營舊油桶加工整新銷售業務。1962年,延昌舊油桶商店劃歸區廢品公司管理,改名國營上海油桶利用商店。1963年,該商店接受市廢品公司委託,生產200公升新油桶。1972年,調入機械設備和增加廣中路549號3300平方米左右的場地和廠房,企業得到發展。1974年改名為上海油桶利用廠,成為商辦工企業。1978年,新桶產值77.81萬元,創利54.6萬元。1979年5月,因舊油桶在加工過程中污染環境,停止舊油桶業務,保留新油桶生產任務。以後,加工任務逐漸減少,1987年上海油桶利用廠改為滬江舊機電市場。

舊機電業

虬江路是舊貨攤店集中地,1951年逐步形成以經營舊機器設備、舊五金工具和舊機電為主的舊貨市場。

回收舊機電業回收舊機電

1956年對私改造,虬江路、虬江支路、新廣路、公平路、長治路的店、攤合併成立舊五金機械中心店,分設舊五金機械商店、紅旗五金工具商店、虬支合作電料商店、公平五金商店。1967年,四川北路1445號國營虹口五金機械商店改名為虹口區舊機電商店。1992年,又改名為虹口區金屬機電總店。

舊金屬業

20世紀初,出現經營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專業座商,收集工廠邊角料、下腳料及居民出售的廢舊金屬器皿,銷售給煉

回收舊金屬回收舊金屬

鋼廠、機器廠。1956年,區成立資源回收筒,回收廢鋼鐵、廢舊金屬。1958年,提籃橋區回收廢鋼鐵堆放在大連路天寶路一帶。1960年,全部納入恆業路綜合廢品中心店。
60年代,綜合廢品中心店改名為虹口區廢舊物資商店,負責全區大中型工廠廢品回收工作。1963年,區廢舊物資商店開設長治鋼材門市部。1964年4月,上鋼五廠積壓2000噸滾珠軸承鋼,交給長治門市部經營。長治門市部後改為長治鋼材商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回收單位自主經營。1982年,區廢舊物資商店兼營的金屬材料業務,連同公平門市部劃歸長治鋼材商店後,建立中心店級的長治金屬材料商店。1992年,區廢舊物資商店以廢鋼鐵為主營業務,改名上海市虹口金屬材料公司。
物資利用業。解放初,境內有舊貨攤2000多戶,舊貨店200多家。以虬江路、川公路、長春路、安國路、遼寧路一帶的舊貨市場和經營麻袋、紗頭、料瓶、廢紙等廢舊物資的店、棚、攤為主。1956年,料瓶、麻袋、廢紙行業進行改造,成立虹口廢品區店。同年建立國營廢品倉庫,1958年改為國營虹口綜合廢品中心店,負責全區工廠企業和居民的廢舊物資回收工作。1958年,銅實行統購統銷,國家規定廢品公司為廢舊有色金屬的法定經營單位。由此,行業分工作了調整。原屬貿易信託公司管理的舊貨市場以及五金公司的銅錫商店劃歸廢品公司。1959年,廢品業劃歸區五金交電器材公司管理。
1962年,廢品行業從五金交電器材公司劃出,成立區廢品公司,下設6箇中心店,有資源回收筒、攤46個,從業人員233人。1968年,區廢品公司改名廢舊物資回收利用公司。
1962~1993年,區廢舊物資利用公司共收購各類廢舊物資302萬噸,計18.31億元,其中廢鋼鐵收購110.21萬噸,廢紙48.7萬噸。1993年12月,公司改制為經營管理型機構,改名上海虹口亞東物資總公司。組建上海市虹口金屬材料、上海虹口紙塑包裝、上海虹口鋼管金屬材料、上海虹口金屬建材、上海虹口機電金屬等5個分公司;設立虬江路商場、和平物資利用商店、虹口區物資利用總店、振興五金橡塑商店等5家中心店級企業。1993年,亞東總公司有網點110家,職工1649人,年銷售額4.60億元,利潤1131.38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