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端稜鏡

物端稜鏡:是附在天體照相儀物鏡前的稜鏡。一般是小頂角的三稜鏡,與望遠鏡共同組成一種常用的天文攝譜儀器。

物端稜鏡

星光先由稜鏡色散,再由望遠鏡聚焦成光譜。其優點是光量損失少,能同時將視場中出現的亮星光譜都拍攝下來,適於研究大量恆星的低色散光譜;缺點是不能拍攝比較光譜。圖2是北京天文台拍攝的物端稜鏡光譜照片。物端稜鏡廣泛用於恆星光譜分類,也用於對特定類型天體(如Hα發射線星行星狀星雲類星體、高光度星等)的普查。物端稜鏡最初是夫琅和費設計的。法國天文學家費倫巴赫為測量恆星視向速度設計了一種直視物端稜鏡,它由兩塊冕玻璃稜鏡和一塊火石玻璃稜鏡組成。這種物端稜鏡對特定波長不產生偏折,但有足夠的剩餘色散,能克服一般稜鏡的畸變,用它測量恆星的視向速度,精度達 3公里/秒。物端稜鏡光譜色散度通常在 100~1000埃/毫米之間;有時為了觀測暗星可達10000埃/毫米。多數物端稜鏡與施密特望遠鏡組合,可獲得大視場的高質量光譜。(見彩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