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系統論

物流系統論

物流系統論是關於物流系統的相關理論。一種看法認為,在整個物流過程中,以流體,載體,流程,流向,流速,流量等物流六要素相互制約,構成整個物流系統。但也有認為只有五個要素的說法。在物流的專業領域中,單是硬體設施是不足夠的,最重要的是海、陸、空、火車,即所有運輸線的聯繫(Connectivity),同時也不可忽略貨倉的重要性。

系統簡介

如今,物流管理的專業知識被運用在貿易上,連繫了整個世界。良好的物流系統也可讓一件物品輕易環遊世界,促進貿易全球化物流系統也可像網際網路般,促進全球化 (Globalization)。在貿易上,若要更進一步與世界連繫,就得靠良好的物流管理系統。我們手上的商品很多是『遊歷』各國後才來到的。原料可能來自泰國,加工可能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生產卻在台灣,最後才入口到美國。產品的「遊歷」路線就是由物流師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目標就是要快且低開銷。如今,各國企業都擁有自身專用的物流系統。

北京工商大學物流系統論

教材

《物流系統論》課程和教材建設歷史1978年中國的一些流通專家從日本引進了“物流”這一名詞,20世紀80年代後與物流相關的新名詞不斷增加,比如QR、ECR、ABC、DPP、CROSS DOCKING、CFRP等,企業和政府重視物流的程度越來越高,因而產業界急需得到關於物流的新知識,不斷呼籲要培養更多物流人才,大學立即行動起來。

課程

為了在大學生中傳播物流概念,1988年北京工商大學(原北京商學院)決定在倉儲運輸管理專業開設相應課程,剛剛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物流管理方向碩士畢業、師從我國著名物流專家吳潤濤教授的韓西林先生承擔了這個任務,由於吳潤濤教授、王之泰教授、靳偉先生等剛剛翻譯出版了《物流手冊》(吳潤濤等譯,中國物資出版社,1986年),韓西林先生參考《物流手冊》等資料編寫了《物流系統論》油印教材,為北京商學院倉儲運輸管理專業本科生首次開出了《物流系統論》,36課時。當時的教材只有5章,主要是介紹物流概念在日本的來龍去脈、物流一體化、物流成本分析方法等,內容不成系統,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也主要局限於此。1989年韓西林出國攻讀博士學位,主講教師何明珂接手該課程,從此,主講教師就踏上了16年的創立中國物流理論體系、重新構造《物流系統論》的征程,今天的《物流系統論》教材已經是一門基礎紮實、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充滿創新、科學嚴謹的國家教育部確定的國家級重點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

講座

《物流系統論》教材出版後,作者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位博士們舉辦過《物流系統論》專題講座,並長期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總裁培訓班開設《物流系統論》課程,連續四年作者為教育部主辦的全國高校物流師資培訓班講授《物流系統論》課程,從2002年起,作者每年在瑞典哥德堡大學商學院作訪問教授時都要講授《物流系統論》,《物流系統論》課程已經在國內成為一個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品牌課程。《物流系統論》專著2003年獲得了中國商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獲得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還受到了許多學者的一致好評。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俊發教授認為《物流系統論》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有影響的物流著作之一;2003年5月21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朱高峰院士在一家書店購買了一本《物流系統論》,讀後就想找作者見面交流,見面時,作者向朱院士匯報了北京工商大學進行物流學科建設的情況,朱院士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勉勵作者要把研究進一步深入下去,堅持數年一定會有成績。有這樣的鼓勵和關懷,《物流系統論》教材和課程一定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2004年11月,作為北京市精品教材重點項目的《物流系統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這一次,它除了是專著外,更像教材,《物流系統論》課程組的同事們為教材準備了很多資源,16年積累的大量有用資料!這些資源應該與同行分享,當然這應該也是本課程競爭成為北京市精品課程的優勢之一。

思想

《物流系統論》課程的指導思想基於上述分析,本課程組認為:物流將會在21世紀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新型、交叉型學科,物流學科發展將會遵循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將會經歷“以個別概念為基礎形成概念體系,以概念體系為基礎形成理論體系,以理論體系為基礎形成學科”的過程,物流不是一個小的專業和學科,是一個包含多個專業和國小科的大專業或大學科,物流學科的形成過程就是與物流相關學科互相整合的過程,物流學科整合不會導致相關學科的消失,只會明確和強化相關學科和專業的分工,加強相關學科和專業之間的聯繫,物流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係確定之日就是物流學科走向成熟之時。

問題

因此,本課程組把物流學科理論體系研究作為本世紀的重大研究機遇,借鑑成熟學科(如哲學、數學等)的發展經驗,首先進行物流學科體系研究,然後進行物流學科與相關學科關係研究。在物流學科體系研究中,研究三個方面的問題:
①通過抽象研究,構造物流學科的概念基礎和物流系統的科學研究方法,建立一個能夠包容物流概念體系的物流學科體系框架;
②從系統的角度研究物流系統的組成要素、結構和功能,再通過歸納和實證研究,總結物流系統運行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
③通過套用研究,提出套用上述物流理論的物流策略、對策、技術與方法,以指導國內外物流產業的發展。

改革

1992年北京工商大學(原北京商學院)向教育部提議將“倉儲運輸管理”專業改為“物流管理”專業,教育部責成我校召開設立“物流管理”專業的專家論證會,在會上專家們同意了這項提議,教育部批覆同意,這樣在1993年教育部修訂專業目錄時,“物流管理”專業就取代了“倉儲運輸管理”專業第一次在我國高校的專業目錄中出現了,1993年北京工商大學成為全國第一家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大學,《物流系統論》一直在物流管理專業最核心的專業課,何明珂一直是本課程的主講教師之一。
1993年到1997年,是《物流系統論》教材和課程得到實質性發展的階段。這一期間,中國的連鎖商業得到迅猛發展,連鎖離不開配送,各地連鎖企業大量建設配送中心,何明珂教授作為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特邀的少數幾個專家會員,參與了當時的國內貿易部和國家經貿委的許多連鎖經營項目評審工作、走訪了許多連鎖企業、參加了許多研討會,為全國各地的連鎖企業解答了大量關於配送中心建設的問題。1996年,何明珂教授將這些問題及答案整理為《連鎖企業配送中心建設的40個為什麼》,應邀在數以百計的研討會上加以講解。1997年1月15日,何明珂教授被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請進中南海,為國務院領導和有關部委領導們講授連鎖和配送,講課受到了李嵐清副總理的高度好評。何明珂教授在此期間直接參與的一些連鎖企業配送中心建設項目論證會大大地豐富了《物流系統論》教材和課程的內容,主講教師積累了大量第一手的物流系統分析和設計的中國案例,並將其套用於教學中,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
1998年,何明珂教授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師從我國著名流通專家黃國雄教授,2001年,何明珂教授以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物流系統論》博士論文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當年,《物流系統論》專著以“‘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的名義出版,將專著作為教材出版可能在國內並不多見,但是,《物流系統論》是作者對國內外物流理論的一種歸納和創新,它是專著,但為創立物流學科理論體系和傳播物流理論而作,因此作為教材也是恰當的。至此,北京工商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才第一次真正有了正式出版的《物流系統論》教材。

發展

2005年,國內物流高等教育已呈如火如荼之勢,140多所大學在2005年招收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專業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和專科生,同那些已有數百年到數千年歷史的成熟學科比如數學、物流、化學相比,20多年的發展歷程還太短暫,學者們還沒有來得及把物流總結和提升為一門學問,但教育卻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北京工商大學《物流系統論》課程組的同事們認為,從國內外物流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歷程來看,物流肯定可以作為一個交叉、新興學科來發展,而目前該學科還很少有人進行系統和深入研究,通過查閱國外文獻,也沒有找到十分成熟的物流理論,比如,美國很有影響的物流專家James Stock也沒有寫過具有完整體系的物流著作,很多作者都在搞知識“拼盤”,即把工業工程領域、運輸管理領域、運籌學領域與物流和物流活動相關的一些概念、技術、設備、方法組合起來(Stock, 2001),就形成了物流管理知識。本課程組對此不敢苟同,並且由此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機遇,即研究物流學科理論體系,何明珂教授從一開始就潛心研究物流理論體系,這就造就了今天的《物流系統論》教材和《物流系統論》課程!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物流系統論》教材與課程已經密不可分,它已經成為一本好的教材和一門好的課程。

圖書《物流系統論》

作者:何明珂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7040156377
出版日期:2006 年1月

內容介紹

《物流系統論》
《物流系統論》是北京市精品教材重點建設項目。理論創新、體系完整、嚴謹務實,方便於教學是本書的主要特點。
《物流系統論》從直觀的物流、學術的物流、實用的物流三個角度對物流及物流系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物流學科理論體系框架方案;論述了物流七要素;詳細歸納了物流系統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物流系統要素、結構及功能及其相互關係,重點分析了物流的增值服務功能;詳細分析了物流目標系統化、物流要素集成化等物流系統的九個基本原理,其中對供應鏈物流集成商的責任、途途物流網路模型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

章節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系統科學的原理與方法
1.1 系統思想的發展
1.1.1 中國古代文化的系統思想
1.1.2 古希臘哲學中的系統思想
1.1.3 近現代西方自然科學的系統思想
1.1.4 經濟學的系統思想
1.1.5 管理學理論中的系統思想
1.1.6 管理工程實踐中的系統思想
1.1.7 系統論是人類共同智慧的結晶
1.2 系統論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
1.2.1 系統的概念
1.2.2 系統的分類
1.2.3 系統論的基本規律
1.2.4 系統論的基本原理
1.2.5 系統科學的核心內容、研究方法與模型
第二章 途途物流與物流系統
2.亞物流概念表
2.2 直觀的物流
2.2.1 物流是一個系統
2.2.2 物流是一個過程
2.2.3 物流是一種職業
2.2.4 物流是一門學科
2.3 學術的物流
2.3.1 物流概念的發展
2.3.2 物流定義
2.3.3 物流與幾個相關概念
2.4 實用的物流
2.4.1 一個不得不堅持的錯誤
2.4.2 “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
2.4.3 物流公司與儲運公司
2.4.4 物流園區、物流基地及其他
第三章 物流學科
3.1 為什麼要建立物流學科
3.1.1 物流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3.1.2 物流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
3.1.3 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
3.2 物流能否成為一個學科
3.2.1 物流學科理論體系已見雛形
3.2.2 物流專家隊伍迅速壯大
3.2.3 物流學術機構學術活動活躍
3.2.4 物流理論研究成果逐漸豐富
3.3 物流學科體系框架設計
3.3.1 基本框架
3.3.2 研究對象
3.3.3 研究內容
3.3.4 學科性質
3.3.5 研究目的
3.3.6 研究方法
3.3.7 基本假設
5.3.8 基本概念
3.9.9 基本原理
5.3.10 基本技術
3.4 物流學科建設的思路
第四章 途途物流系統分析
4.1 物流系統分析的目的與內容
4.1.1 系統分析與綜合方法
4.1.2 物流系統分析的目的
4.1.3 物流系統分析的內容
4.4.4 物流系統分析師
4.2 物流系統分析方法
4.2.1 調查類分析方法
4.2.2 假設類分析方法
4.2.3 實驗類分析方法
4.3 物流系統分析工具
4.3.1 分析工具類型
4.3.2 統計分析工具
4.3.3 運籌學分析工具
4.3.4 excel分析工具
4.4 物流系統分析過程
第五章 物流系統的要素
5.1 物流系統
5.1.1 物流系統的特徵
5.1.2 物流系統的框架
5.2 物流系統要素
5.2.1 系統與系統要素的辨識
5.2.2 物流系統的要素
5.3 物流系統要素衝突
5.3.1 要素目標衝突
5.5.2 要素產權衝突
5.3.3 要素運作衝突
5.4 物流系統要素協同
5.4.1 調整要素之間的目標
5.4.2 統一要素之間的產權
5.4.3 構建無縫的要素接口
第六章 物流系統的結構
6.1 物流系統的流動結構
6.2 物流系統的功能結構
6.3 供應鏈的物流結構
6.4 物流系統的治理結構
6.4.1 多邊治理
6.4.2 三邊治理
6.4.3 雙邊治理
6.4.4 單邊治理
6.5 物流系統的網路結構
6.6 物流系統的產業結構
6.6.1 物流是一個產業
6.6.2 物流包括多個行業
6.6.3 物流的產業結構複雜
第七章 物流系統的作用
7.1 物流參與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形成
7.1.1 參與價值形成
7.1.2 參與使用價值形成
7.2 物流參與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實現
7.2.1 參與價值實現
7.2.2 參與使用價值實現
7.3 物流是第三利潤源泉
7.3.1 兩種不同的認識
7.3.2 第三利潤的來源
7.3.3 海爾獲取第三利潤
7.3.4 第三方物流創造利潤
7.3.5 降低交易成本換來利潤
7.4 物流可促進戰略性基礎設施的完善
7.5 物流為企業行銷提供後勤保障
7.6 物流是新型流通形式發展的引擎
7.7 物流保障國家安全
7.7.1 保障經濟安全
7.7.2 保障國防安全
第八章 途途物流系統功能
8.1 物流服務需求方需要的物流功能
8.1.1 跨國製造商需要的物流功能
8.1.2 跨國分銷商需要的物流功能
8.2 物流服務提供方提供的物流功能
8.2.1 庫勒·納戈爾公司的物流供給
8.2.2 exel公司的物流供給
8.2.3 中郵物流的物流供給
8.2.4 深圳市中海物流公司的物流供給
8.3 物流服務供需雙方的物流功能
8.4 物流系統的基本功能
8.4.1 運輸
8.4.2 儲存
8.4.3 包裝
8.4.4 裝卸
8.4.5 流通加工
8.4.6 物流信息處理
8.4.7 物流系統基本功能總結
8.5 物流系統的增值服務功能
8.5.1 物流增值服務的研究目的
8.5.2 物流增值服務調查
8.5.3 物流增值服務定義
8.5.4 物流增值服務特徵
8.5.5 物流增值服務內容
8.5.6 物流增值服務實例
第九章 物淀系統的基本原理(上)
9.1 物流目標系統化原理
9.1.1 原理描述與理解
9.1.2 物流系統的目標
9.1.3 物流系統目標衝突
9.1.4 物流目標系統化方法
9.1.5 物流系統目標最佳化模型
9.2 物流要素集成化原理
9.2.1 原理描述與理解
9.2.2 物流集成與物流專業化
9.2.3 物流系統要素集成模型
9.2.4 物流系統要素集成的動機
9.2.5 物流系統集成的角色
9.2.6 物流系統集成的過程
第十章 物流系統的基本原理(下)
10.1 物流系統網路化原理
10.1.1 原理描述及理解
10.1.2 物流系統網路化的好處
10.1.3 物流網路的組織者
10.1.4 物流網路採用配送中心的理由
10.1.5 ld-ced模式
10.1.6 物流系統網路化方法
10.1.7 ld-ced物流網路模式研究與套用
10.2 物流接口無縫化原理
10.2.1 原理描述及理解
10.2.2 為什麼要無縫連線
10.2.3 物流接口無縫化方法
10.3 物流反應快速化原理
10.3.1 原理描述和理解
10.3.2 物流反應快速化的原因
10.3.3 物流反應快速化的方法
10.4 物流信息電子化原理
10.4.1 原理描述和理解
10.4.2 物流信息電子化的主要手段
10.4.3 物流信息電子化的主要方法
10.5 物流運作規範化原理
10.5.1 原理描述和理解
10.5.2 物流規範的主要形式
10.5.3 物流運作規範化的主要內容
10.6 物流經營市場化原理
10.6.1 原理描述與理解
10.6.2 企業利用物流市場的條件
10.6.3 物流市場的完善需要政府作出努力
10.7 物流服務系列化原理
10.7.1 原理描述與理解
10.7.2 物流服務的類型
附錄:《關於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
參考書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