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星織女星

光度: 星座: 亮星編號:

牛郎星織女星

簡介

中:牛郎星/(牽牛星) 2、牽牛星 3、第一台微型電腦---牛郎星
英:Altair
日:アルタイル
牛郎星 就是alpha 天鷹座(Aquilae) 的信息
概要
目視星等: 0.76
光譜類型: A7IV-V
距離: 16.8 +/- 0.1 光年
光度: 10.6 +/- 0.1 x 太陽光度
位置信息 -- 10 十二月 2005 18:23:28
JD: 2453714.93296
視赤經: 19h 51m 03.03s
視赤緯: +8°52' 59.0"
星座: 天鷹座
高度: +36°44' 56"
方位角: 250°26' 1"
時角: 3h 19m 25s
升: 8h 34m 53s
中天: 15h 4m 36s
落: 21h 34m 19s
名稱和星表編號
學名: Altair
拜爾字母: a 天鷹座(Aquilae)
Flamsteed 編號: 53 天鷹座(Aquilae)
Tycho 星表編號: TYC 1058-3399-1
Hipparcos 編號: HIP 97649
Henry Draper 編號: HD 187642
DM 編號: BD +8 4236
PPM 編號: PPM 168779
SAO 編號: SAO 125122
亮星編號: HR 7557
WDS 名稱: STF 10
河鼓二天鷹座α星,俗稱“牛郎星”。在夏秋的夜晚它是天空中非常著名的亮星,呈銀白色。距地球16.7光年,它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1.6倍,表面溫度在7000℃左右,呈銀白色,自轉一周為7小時。它呈扁圓形,其赤道半徑為極半徑的1。5倍,發光本領比太陽大8倍,目視星等為0.77等。它與“織女星”隔銀河相對。古代傳說牛郎織女七月七日鵲橋相會。實際上牛郎織女相距16光年。即使乘現代最強大的火箭,幾百年後也不曾相會。牛郎星兩側的兩顆較暗的星為牛郎的一兒一女——河鼓一、河鼓三。傳說牛郎用扁擔挑著一兒一女在追趕織女呢。夏天,它和織女星、天津四星構成了“夏季大三角”。牛郎星位於大三角南端。
排成一條直線的三顆星中最大最高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牽牛星。阿拉伯人把這三顆星叫做天平星,我們也把它們叫做挑擔星。牽牛星是恆星,它的光輝是太陽的9倍有餘,距離地球16光年。它每秒鐘接近太陽33公里。
織女星是一個橢球形的恆星,北極部分呈淡粉紅色,赤道部分偏藍。因其自轉速度較快(經測定,織女星每12.5小時自轉一周),所以整顆恆星呈扁平狀,赤道直徑比兩極大了23%。
織女星的直徑是太陽直徑的3.2倍,體積為太陽的33倍,質量為太陽2.6倍,表面溫度為8900℃,呈青白色。它是北半球天空中三顆最亮的恆星之一,距離地球大約26.5光年。
織女星的光譜分類為A0V,其溫度比天狼星的A1V高一點。它仍于于主序星階段,並通過把核心內的氫,聚變成氦來發光發熱。此外,織女星的質量為太陽的2.6倍,由於質量越高的恆星,其消耗燃料的速度也較快,每秒放出相等於太陽50倍的能量,因此織女星的壽命僅為10億年,即太陽壽命的十分之一。
它是天琴座最亮的星,織女星和附近的幾顆星連在一起,形成一架七弦琴的樣子,西洋人把它叫做天琴座。它目前以每秒14公里的速度移近太陽。
1.3萬多年以前,織女星曾經是北極星,由於地軸的進動,現在的北極星是小熊座α星。然而,再過1.2萬年以後,織女星又將回到北極星的顯赫位置上。經科學家推算,在大約公元14000年前後,北天極將指向織女星,屆時織女星將取代少衛增八(仙王座γ星)成為北極星。(在公元4000年左右,少衛增八將取代現在的小熊座α星成為北極星)
在織女星的旁邊,有四顆星星構成一個小菱形。傳說這個小菱形是織女織布用的梭子,織女一邊織布,一邊抬頭深情地望著銀河東岸的牛郎(河鼓二)和她的兩個兒子(河鼓一和河鼓三)。
現代天文觀測表明,整個太陽系正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向著織女星附近的方向奔去。
有新聞報導,織女星以每秒19千米速度向一個黑洞繞行。
織女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在大角星之後。在北半球的夏天,織女星多可在天頂附近的位置見到,距地球26.5光年。由於織女星的視星等接近零,因此不少專業天文學家會以織女星來作光度測定的標準。
織女星與位於天鷹座的河鼓二(牛郎星),及天鵝座的天津四,組成著名的“夏季大三角”。如果把它看作是一個直角三角形,那織女星便是構成直角的星星。
織女星在古埃及被稱作“禿鷲星”。在1801年約翰.波德(Johann Bode)設計的這張星圖上,我們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這隻禿鷲。

歷史記載

在1980年代,IRAS衛星發現織女星被一塵盤包圍著,最初認為是一原行星盤,而現時則認為是一“碎片盤”,這是因為織女星本身仍年輕,只有2億年。1998年,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聯合天文中心偵測到該塵盤一些不尋常的地方,指出織女星有可能有行星存在。2003年,一篇論文提出假設,這些不尋常的發現,可能是有一顆類似海王星的行星,在5600萬年間的軌道遷移而造成的,其軌道日距從原來的40 AU移到65 AU的遠處,為內圍類地行星的形成提供了一個環境。這些假設仍有待證實,但以織女星比太陽強大得多的熱力,科學家相信在內圍地方的行星一定不可能存在生命。
早在漢代,《大載禮記·夏小正》就說:“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也就是說,至少在漢時,人們已經注意到織女星在天空中的運行規律,以七月顯得最為突出。《史記·天官書》說織女“是天帝外孫。”,也就是天孫的由來。《星經》:則說“牽牛,名天關。”,牽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則是後來轉義。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故事的最早來歷可在西晉文學家傅玄的《擬天問》里發現,他說:“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這個傳說可能起源在更早的東漢。
清末王湘綺的詩里寫到:“廝養娶才人,天孫嫁河鼓,一配匆匆終百年,粉淚簪花總不語。”他看到的是匹不匹配的問題,而更嚮往的是:“春來江上霞如綺,錦水鴛鴦不獨飛。” 南朝時候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了那時江漢地區,七月初七日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婦女結紮彩絲線,空很細的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就認為是織女星神降臨的顯示。也就是說,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織女相會的意義,而且有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義。織女星作為民間傳說里的紡織女神,她是古代勞動婦女勤勞智慧的象徵,古代婦女在這天晚上,通過結紮彩絲線這樣的女紅活動來祭祀她,希望從她那裡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稱為“乞巧節”,這是一個有進取精神的節日。
後來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寫到北宋盛時,七夕分外熱鬧,“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節,鏇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七日晚,貴家多結彩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注)、花瓜、酒灸、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謂之‘乞巧’。”。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與周密的《武林舊事》所記載的南宋臨安七夕夜與北宋的慶祝活動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時期,乞巧節在兩宋的活動更豐富多彩了。我喜歡乞巧節,她不僅是古代中國人民多元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啟迪智慧和勾起對愛情遐想的節日。
牽牛星在我國古代的星象術數學領域是一個很重要的天象星。《說文解字》中說“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古人認為,日月起於牽牛星,從牽牛星左轉,止於北斗。日月起於此,則天地間一切術數皆起於此,因此,天地萬物之“物”的部首從牛。古代人觀天象,如果牽牛星附近出現流星,則認為天數有變,天下將失安寧,認為天地之間一切術數、劫數、運數的變化都起於牽牛星座,而且一切數的變化都能在牽牛星座間找到徵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