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輪狀病毒病

牛輪狀病毒病是一種由輪狀病毒引起的多種幼齡動物和嬰幼兒的導致精神委頓、厭食、嘔吐、腹瀉、脫水的急性胃腸道傳染病。

概述

輪狀病毒病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多種幼齡動物和嬰幼兒的急性胃腸道傳染病,以精神委頓、厭食、嘔吐、腹瀉、脫水為主要特徵。

病原

本病病原為輪狀病毒,病毒粒子呈圓形,似車輪狀。病毒對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較強,在糞便和不含抗體的乳汁中,經半年仍有感染性。患者及隱性感染者的糞便內含有大量的輪狀病毒, 並可經消化道傳染給易感人畜。在人和各種動物間有一定互動感染作用,只要病毒在人或一種動物中持續存在,就有可能造成本病在自然界中長期傳播。

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發生在犢牛,發病日齡主要為15~90天。春、秋兩季發病較多。病毒存在於腸道,隨糞便排出體外,經消化道感染。輪狀病毒有互動感染的作用,可以從人或一種動物傳給另一種動物,只要病毒在人或一種動物中持續存在,就有可能造成本病在自然界中長期傳播。另外,本病有可能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

症狀

潛伏期18~96小時,多發生於15~90日齡的犢牛。病犢精神沉鬱,吃奶減少,體溫正常或略偏高。腹瀉糞便呈白色或灰白色,有的呈黃褐色,糞較黏稠或呈水樣,有時附有腸黏膜及含有未消化凝乳塊,排糞次數不一。一般情況死亡率不超過10%,但若有繼發感染,特別在惡劣氣候,病犢感染肺炎,則死亡率將會大大提高。

剖檢病變

剖檢可見病毒主要侵害小腸,特別是空腸和迴腸部,呈現腸壁變薄,內容物液狀,小腸絨毛萎縮。

診斷

本病發生於寒冷季節,多侵害動物,突然發生水樣腹瀉,發病率高而病死率一般較低,主要病變在消化道的小腸,根據這些特點,可以做出初步診斷。但應注意與犢牛大腸桿菌病流行性腹瀉等區別。確診需要藉助實驗室診斷。

預防

注意牛舍防寒保暖;目前尚處在試驗階段的牛輪狀病毒弱毒疫苗,用於免疫母牛,通過初乳抗體保護小牛,有一定效果;對犢牛腹瀉還可以套用輪狀病毒活毒疫苗口服,這種口服苗對人工感染犢牛有保護性,並可減少自然發病率。

治療

發現病牛應立即將其隔離到清潔、乾燥而溫暖的牛舍內。開始治療時,停止餵奶,也不讓吃母奶,而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葡萄糖43.2克、氯化鈉19.2克、甘氨酸6.6克、檸檬酸0.52克、檸檬酸鉀0.13克、無水磷酸鉀4.35克,溶於2升水中)或葡萄糖胺基酸溶液給病畜自由飲用,也可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和碳酸氫鈉溶液,以防止脫水、脫鹽而引起中毒及休克。有繼發細菌性感染時,應使用抗菌藥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