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

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

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 Oxford)是牛津大學最著名、最古老的學院之一,以活躍的政治氛圍著稱,曾經培養出了多位英國首相和其他英國政界的重要人物。

簡介

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
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
貝利奧爾學院是招收最多外國學生的牛津學院。貝利奧爾學院早期一直是比較不引人注目的學院,直到19世紀中期班傑明·喬維特(Benjamin Jowett)出任院長後才逐漸將學院發展成為牛津最重要的學院之一。英國前首相阿斯奎斯曾形容貝利奧爾的學生“平靜地流露出一種自然的優越感”。

歷史

貝利奧爾學院貝利奧爾學院
貝利奧爾學院的創辦人約翰·貝利奧爾是亨利三世 (英格蘭)時期的貴族,後娶了一位蘇格蘭公主為妻,而他的兒子也曾是蘇格蘭國王。他在杜倫主教(Bishop of Durham)的協助下,於大約1263年決定捐款創建一所高等學府,它是牛津最早創立的幾所學院之一。1269年貝利奧爾去世,他的遺孀決定繼續資助學院,使得貝利奧爾學院能夠生存下來,並在1282年起草了學院的院規,直到今天依然通用。

學院最早只有16名學生,除了免費上課外,還能獲得每周8便士的資助費。雖然在創建的前250多年中學院的規模一直都很小,卻也培養了不少優秀的學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聖經》英文版的翻譯者約翰·威克理夫(John Wyclif)。到了16世紀亨利八世在位期間,貝利奧爾學院一直有著很強大的天主教勢力,曾經試圖抵制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天主教的影響力直到伊莉莎白一世時期依然存在。

在度過了伊莉莎白時期短暫的繁榮之後,英國內戰的爆發使得學生數目和學校收入的減少;1642年學院又被迫借給國王所有的現金(220英鎊)和所有的白銀(約合334英鎊),但國王從未向學院歸還過這筆款項(學院至今還保留著國王的借據)。1666年的倫敦大火又燒毀了學校在倫敦的地產,使學校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財政的窘境直到18世紀初才有所好轉。

1870年喬維特出任院長後,將貝利奧爾學院帶上了發展的顛峰,學院一改以往嚴厲的教學風格,鼓勵學生與教師間發展更緊密友好的關係,教授們也被鼓勵參與討論如何進行學院改革。這時期的貝利奧爾學院也開始在牛津以濃厚的政治氛圍著稱,大英帝國的多位領導人都來自於貝利奧爾學院(例如曾有連續三任印度總督都是貝利奧爾學院的畢業生)。

著名校友

諾貝爾獎得主

欣謝爾伍德爵士(化學,1956)
約翰·希克斯爵士(經濟學,1972)
布隆伯格(生理學/醫學1976)
安東尼·萊格特(物理學,2003)
奧利弗·史密斯(生理學/醫學,2007)

政界

挪威國王奧拉夫五世、哈拉德五世父子
德國聯邦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
巴哈伊信仰的聖護守基·阿芬第
英國首相H·H·阿斯奎斯、哈羅德·麥克米倫、愛德華·希思
英國財政大臣丹尼士·希利
澳大利亞副總理、反對黨領袖金·比茲利
歐盟委員會主席羅伊.簡金斯
香港總督麥理浩、彭定康
現任台中市長胡志強
現任倫敦市長鮑里斯·詹森

文學/藝術

奧爾德斯·赫胥黎
羅伯特·騷塞
克里斯多福·希欽斯
馬太.阿諾德
傑拉爾德·曼利·霍普金斯
格雷厄姆·格林
希拉爾.貝洛克
羅納德‧諾克斯
亞當.德南
安東尼.鮑威爾
克里斯多福.霍禮思
羅伯遜.戴維斯
奈爾·舒特
克里斯.克里夫
斯威本
亨利·華生·福勒(英語詞典編纂者)

經濟學

威廉‧卑弗列治(福利國家的理論建構者之一)
亞當·斯密(現代經濟學之父)

歷史學

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和他的叔父、經濟學家阿諾爾德·湯因比
詹姆斯·H·貝靈頓(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
丹尼爾·布爾斯廷(前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
唐納德·克萊頓(加拿大歷史學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