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宣病

牙宣病是齒齦腫痛,齦肉日漸萎縮,終至牙根宣露,齒縫出血或流膿的病證,可用六味地黃湯治療。

病證名。系指齒齦腫痛,齦肉日漸萎縮,終至牙根宣露,齒縫出血或流膿的病證。又名齦宣、牙斷宣露。本病的病因,《瘡瘍經驗全書》卷一認為:“脾胃中熱涌而宣露也。”而《醫宗金鑒》卷六十五則認為是胃經客熱風害侵襲。

臨床症狀

牙宣病gingivalatrophy以齦肉萎縮、齒根宣露牙齒鬆動、經常滲出血液或膿液為特徵的牙科病證。若不及時治療,日久則牙齒失去氣血濡養而脫落。與西醫的萎縮性牙周病類似。多見於中年和老年人,亦有20歲左右發病的。牙宣由胃火上蒸,精氣虧虛,氣血不足等原因引起。臨床常見證型有:胃火上蒸。證見牙齦紅腫作痛,牙縫滲血、溢膿,口有臭穢之味,日漸齒齦萎縮、齒根鬆動為主,伴有胃火上蒸,口乾喜飲,胃中嘈雜易飢,大便乾燥,舌紅苔黃。

總之,本病相當於今之慢性牙周炎。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脾胃積熱又感寒邪。治宜發散寒邪,清瀉胃熱。方用清胃散加減;
②腎氣虛衰所致。治宜培補腎元。用腎氣丸加減。除以上兩種情況外,《證治準繩·雜病》又認為:“血從齒縫中或齒齦中出謂之齒衄,亦曰牙宣。”按這種解釋,牙宣與齒衄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說法。因此,其證治可互相參考。

診斷要點

1.症狀牙宣早期有牙齒浮起感,咀嚼無力,遇冷水時牙齒髮酸,經常有口臭、口粘,進食或刷牙時牙齦流血。

2.檢查牙齦紅腫、出血,齦下有堅硬的牙結石;牙齦邊緣與牙齒分離,形成牙周袋,擠壓袋壁時常有膿液溢出;齒槽骨萎縮,牙根暴露,牙齒鬆動。常見於一組牙齒,嚴重時可波及全口牙齒。

3.結合X線檢查,了解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和吸收的方式,以幫助判斷本病的預後。

辨證分析

齒為所主,而上下牙床屬陽明大腸和胃經所屬,齒及齒齦均需氣血的濡養,故本病可由胃火上蒸,腎陰虛損,氣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由於患者嗜食膏粱厚味或辛辣、酗酒,辛熱傷胃,脾胃積熱,火熱循經熏蒸牙齦,傷及齦肉脈絡,齦肉腐化溢膿滲血,久則肉痿根露,牙齒鬆動;或腎陰虛損,腎虛精虧血少,腎精不能上達於齒,齒失濡養,引起骨質的痿軟,兼以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於齦肉,久則牙齒疏豁、動搖、根露;或由於素體虛弱,或久病耗傷正氣,氣血不足,牙齦失於滋養而病邪乘虛而入,以致齦肉萎縮,氣虛不能攝血,血不循經,由齒齦間流滲而出,而成此病。

本病與胃、大腸等臟腑有關,辨證首先辨牙宣的虛實,屬何臟腑。虛證多表現為腎陰、氣血的虧虛,實證多由於胃火上炎所致,並可出現虛實挾雜的情況。大多數患者,辨證其本在腎,為虛,而其標在胃,為實。所以,在治療上以滋陰補腎,益精固齒,健脾益氣,清胃瀉火為治則,並應注意病情的緩急。如果炎症突出,則先治標,先以清熱解毒排膿為治則,待炎症控制,再以培腎固齒為治則。

辨證論治

胃火上蒸【證見】牙齦紅腫疼痛,出血溢膿。煩渴喜冷飲,多食易飢,胃脘嘈雜,口乾,口臭,大便秘結,尿黃。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

治法:清胃瀉火,消腫止痛。

處方藥

1.主方六味地黃湯(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處方:熟地黃18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2克,澤瀉12克。水煎服。
牙齒動搖,牙根宣露明顯者,加枸杞子、龜板、菟絲子,以助益腎精固齒。耳鳴、手足心熱者,加知母、黃柏,以滋陰降火。
若腎陰虛而兼有胃熱者,可用玉女煎(《景岳全書》)加女貞子,以滋腎陰、清胃熱。若見腎陽不足之象,如腰寒肢冷,小便清長等,可選用附桂八味丸(《金匱要略》)以溫補腎陽。

2.中成藥
(1)六味地黃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劑每次5片,每日3—4次。
(2)知柏地黃丸(片),服法與六味地黃丸同。
(3)滋陰補腎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鹽水送服。

3.單方驗方固齒健周湯(李寶順等《名醫名方錄》)
處方:骨碎補12克,補骨脂12克,續斷15克,雞血藤15克,旱蓮草15克,知母10克,黃柏9克,白朮12克,生地黃15克,熟地黃15克,生龍骨30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黃芪15克,茯苓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氣血不足【證見】牙齦萎縮,顏色淡白,牙齦滲血,刷牙及吮吸時易出血,牙根宣露,牙齒鬆動,咀嚼無力。面色發白,畏寒倦怠,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胃呆納少,心悸怔忡,氣短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