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鯢

爪鯢

爪鯢成鯢體形細長,雄性全長154毫米-181毫米,雌鯢164毫米-178毫米。頭部扁平,無唇褶,犁骨齒列較長程^^形,每側有齒13-19枚;前頜骨和鼻骨間鹵門大而圓。軀幹圓柱狀,皮膚光滑,肋溝14-15條。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末端相遇,指4,趾5,內側指、趾較短,末端均具有黑爪;雄性在繁殖期間後肢甚寬大。尾長大於頭體長而側扁。無肺。體背面棕褐色或淡橄欖褐色,散有均勻褐色斑,腹面污白色,棲息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林郁密、雜草叢生、水流湍急的小溪中或其附近。

基本信息

物種特徵

爪鯢(學名:Onychodactylus fischeri)為小鯢科爪鯢屬的兩棲動物,俗名水蛇子。是我國罕見的有尾兩棲類動物,雄性全長154毫米-181毫米,雌鯢164毫米-178毫米。頭部扁平,無唇褶,每側有齒13-19枚;前頜骨和鼻骨間鹵門大而圓。軀幹圓柱狀,皮膚光滑,肋溝14-15條。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末端相遇,指4,趾5,內側指、趾較短,末端均具有黑爪;可在急流中用以緊握岩石或其它固著物。體側腋胯間有肋溝14~15條。生活時,頭背茶褐色,散有不規則小黑斑,眼前緣具一長形黑斑,沿上頜前緣成帶狀暗褐斑,沿下頜緣綴有少量深色點斑。軀尾及四肢背面赭褐,散有黑色點斑,綴成網狀,尾背黑斑較濃密;體側淡褐。腹面污灰色。雄性在繁殖期間後肢甚寬大。尾長大於頭體長而側扁。無肺。體背面棕褐色或淡橄欖褐色,散有均勻褐色斑,腹面污白色,棲息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林郁密、雜草叢生、水流湍急的小溪中或其附近。

生活習性

成鯢以陸棲為主,多晝伏夜出,黃昏雨後活動頻繁,常以爪攀登岩壁。5-6月繁殖,卵鞘袋紡錘形,成對固著在溪內岩石、石塊或枯樹枝上,每條鞘袋內有卵16-20粒,幼體需3-4年完成變態。吞食蛞蝓蝸牛鞘翅目、直翅目等有害昆蟲。

生活于山區鬱閉度較好、雜草叢生的溪流中,晝伏夜出,白天多潛伏於水邊洞穴、岩縫、泥土或落葉堆下,晚上外出覓食。

繁殖方式

卵生。5月初到6月初為繁殖季節,水溫7度時開始抱對,10度時開始產卵。產卵於陰濕岩壁附近的流溪中,卵膠囊紡錘形,以柄固著於水草、枯枝上或懸於為水淹沒的岩石上。水深40~50cm,水底礫石較多,水質清澈,PH:5.7~5.8。雌雄有相互摩擦求偶行為,產卵多在夜間。卵膠囊長18~40 mm,徑粗 6~10 mm,每一卵膠囊內有卵6~12粒。卵略呈橢圓形,淡黃色,卵徑約為3.5 mm×5 mm。幼體於第三年完成變態。

分布狀況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通化白河渾江延吉)、遼寧(岫巖)。國外見於朝鮮與俄羅斯遠東地區,模式標本產於俄羅斯烏蘇里邊區哈巴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