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鯢

中國鯢

大鯢為我國特有物種,因其叫聲也似嬰兒啼哭,故俗稱“娃娃魚”。大鯢的心臟構造特殊,已經出現了一些爬行類的特徵,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由於肉味鮮美,被視為珍品,遭到捕殺,資源已受到嚴重的破壞,需加強保護。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鯢長達6英尺,是世界上個頭最大的鯢。它們能分泌有種物質使身體非常滑溜,而且危及時還能發出臭味。不過,即便如此,它們也未能逃脫被人類捕食的厄運。是我國特產的一種珍貴野生動物,因其夜間的叫聲猶如嬰兒啼哭,所以俗稱為“娃娃魚”,它實際上並不是魚,它名之曰魚而非魚,是我國體型最大的兩棲動物.

形態特徵

中國鯢中國鯢
它的外形有點象壁虎,體長一般為1米左右,最長的可達2米,體重為20—25公斤,最大的達50公斤。它的頭寬大而扁平,表面有明顯的疣狀粒。眼小,位於頭背,無眼瞼,這是長期適應水下生活而退化的結果。弧形的口裂十分寬大,上下頜具多數大小相似的細齒,有利於取食。體軀寬扁而壯實。側扁的尾部很長,為體長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尾的上下有鰭狀物。四肢肥短,很像嬰兒的手臂,據說也是把它叫做娃娃魚的又一個原因。前肢具4指,後肢具5趾,指(趾)間有微蹼,無爪。體表皮膚較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刺激時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漿狀粘液。沿體側腋胯間有縱行皮膚褶。體色隨棲居環境色彩而有差異,背面呈棕色、紅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顏色較深的不規則斑點,腹面淺褐色或灰白色。

生活習性

中國鯢中國鯢
生活環境較為獨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涼,水草茂盛,石縫和岩洞多的山間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時也在岸上樹根系間或倒伏的樹幹上活動,並選擇有回流的灘口處的洞穴內棲息,每個洞穴一般僅有一條。洞的深淺不一,洞口比其身體稍大,洞內寬敞,有容其迴旋的足夠空間,洞底較為平坦或有細沙。白天常藏匿於洞穴內,頭多向外,便於隨時行動,捕食和避敵,遇驚擾則迅速離洞向深水中游去。傍晚和夜間出來活動和捕食,游泳時四肢緊貼腹部,靠擺動尾部和軀體拍水前進。它在捕食的時候很兇猛,常守候在灘口亂石間,發現獵物經過時,突然張開大嘴囫圇吞下,再送到胃裡慢慢消化,成體的食量很大,食物包括魚、蛙、蟹、蛇、蝦、蚯蚓及水生昆蟲等,有時還吃小鳥和鼠類。有趣的是,它還善於“用計”捕捉一種隱藏在溪中石縫裡的石蟹,利用石蟹兩隻大螯鉗住東西便不輕易鬆開的特點,將自己帶有腥味分泌物的尾巴尖伸到石縫之中,誘使石蟹用螯來鉗。一旦發現石蟹“中計”,便立即將其順勢拉出。

分布

分布很廣泛,黃河、長江及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都有它的蹤跡,遍及北京懷柔、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和廣西等省、區。

在一些雲南等人口密度稀少的陰暗洞穴里也有它們的蹤跡

繁殖

中國鯢中國鯢
每年5—8月繁殖,它的雄性和雌性在外形上很難區分,只有在繁殖期通過泄殖孔的不同來辯認,雄性泄殖孔的內周有一圈突出的白色乳點,孔的周圍充血紅腫,桔瓣狀的肌肉隆起,雌性泄殖孔的肌肉則是鬆弛的。大鯢的繁殖以體內受精為主,雄性不會鳴叫,兩性也沒有“抱對”和交配行為發生,但雄性的求偶表現也很引人注目。雄性先是不斷圍繞著雌性遊動,時而前行,把尾巴向前彎曲並急速抖動;時而後游,用吻端去觸摸雌性的泄殖腔孔。雄性的這種求偶遊戲,竟長達數小時之久,雌性在雄性的刺激下,終於尾隨在雄性之後,緩緩遊動。雄性乘機排出乳白色的精包,徐徐沉落水底,雌性則以泄殖腔的邊唇扣住精包,隨之將精子吸入體內,儲於輸卵管中,等待著與卵子會合而受精,而精包的膠質包膜則被遺棄到體外。
產卵前通常首先由雄性用頭、足和尾部把洞穴做的“產房”清掃乾淨後,雌性才住進去。產卵多在夜間進行,雌性一次可產卵400—1500枚,卵為乳黃色,直徑5—8毫米,並形成長達數米至數十米不等的念珠狀卵帶,飄浮在水中,有時也成塊貼上在石壁上。雄性隨即排精,在水中完成受精過程。雌性產完卵後即離開洞穴,卵靠自然溫度孵化。雄性則留在洞穴中負責監護,在卵周圍回遊和爬動,還常把身體彎曲成半圓形,將卵圍住,或把卵帶纏繞在身上,以防被水沖走和天敵的侵襲。

面臨生存危機的淡水動物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地球上的淡水動物比陸地動物和海洋動物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危機。不過還好有圈養繁殖計畫拯救它們。
珍珠貝蚌| 黑煙馬姆| 白鱘魚| 常綠蟾蜍| 沃希托馬姆| 巨型鯰魚| 剃刀背麝香龜| 巨型淡水蝦| 淡水貽貝| 細尾骨魚| 中國鯢| 黃紅斑回頭龜| 長頸龜| 胭脂魚| 雀鱔魚| 弓鰭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