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鰓鯢亞目

隱鰓鯢亞目

隱鰓鯢亞目,主要分布於東亞的原始的有尾兩棲動物。隱鰓鯢科和小鯢科在外表上和習性上相差很大,但共同擁有一些原始的性狀,如體外受精並有不少幼態性狀,因此被同歸入隱鰓鯢亞目,作為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

基本信息

分布區域

隱鰓鯢亞目的成員分布基本限於亞洲特別是東亞,但是隱鰓鯢科的隱鰓鯢分布於北美而極北鯢除了分布於亞洲北部外,也分布於歐洲北部。

該目分類

隱鰓鯢科

體型較大。成體保持有鰓裂,體側有皮膚褶皺以增加皮膚面積用於在水中呼吸,前肢4趾後肢5趾。終生水棲,多見於山間溪流中。僅2屬3種。

隱鰓鯢屬Cryptobranchus僅1種,即隱鰓鯢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分布於美國東部,成體有1鰓孔。大鯢屬Andrias無鰓孔,有2種:日本大鯢Andrias japonicus分布於日本本州南部及四國、九州;大鯢(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及黃河、珠江中下游支流中。

大鯢體為棕褐色並具黑斑,全長1米左右,大者可達2以上,重達25千克,為最大的兩棲動物;棲息於流水種,張口待魚、蟹、蛙、蛇等水生動物進入;6~8月為繁殖期,常鳴叫,似嬰孩啼哭,故俗稱“娃娃魚”;體外受精,幼體生長緩慢,3年性成熟;由於肉嫩鮮美,遭到大連捕殺,數量較少,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已開展人工繁殖。

小鯢科

有8屬30餘種。分布於亞洲東部和中部。體較小,全長不超過30厘米。犁骨齒兩長列,呈“U”或排列成左右兩短行。四肢較發達,指4,趾5或4;皮膚光滑無疣粒,有或無唇褶,有眼瞼和頸褶;體側有明顯的肋溝。大多全變態;多數有肺,僅爪鯢屬缺如。睪丸不分葉,肛腺一對。陸棲或水棲。

體外受精,卵產於水中,有1對或長或短的弧形圓筒狀卵鞘袋包被,一端游離,一端附著於物體上。

除副趾鯢屬Paradactylodon僅見於伊朗外,我國其它7屬均有,共18種,多為特有種,包括小鯢屬Hynobius、擬小鯢屬Pseudohynobius、極北鯢屬Salamandrella、爪鯢屬Onychodactylus、肥鯢屬Pachyhynobius、北鯢屬Ranodon、山溪鯢屬Batrachuperus等。

有尾目

有尾目(Caudata), 有尾目是兩棲動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終生有尾,多數有四肢,幼體與成體比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陸生和樹棲的,有些水生成員還終生保持有體形態。
隱鰓鯢亞目(Cryptobranchoidea) 隱鰓鯢科(Cryptobrachidae)| 小鯢科(Hynobiidae)
蠑螈亞目(Salamandroidea) 鰻螈科(Sirenidae)| 兩棲鯢科(Amphiumidae) | 洞螈科(Proteidae) | 鈍口螈科(Ambystomatidae) | 陸巨螈科(Dicamptonidae) | 無肺螈科(Plethodontidae) | 蠑螈科(Salamandridae)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