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醉如泥

爛醉如泥

爛醉如泥是一個成語,形容大醉的樣子。

基本信息

成語

爛醉如泥
爛醉如泥爛醉如泥

發音

làn zuì rú ní

解釋

醉得癱成一團,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樣子。

出處

後漢書·儒林傳下·周澤》“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唐·李賢註:“《漢官儀》此下云:‘一日不齋醉如泥。’”

示例

二人縱飲甚歡,相得恨晚,自辰以迄四漏,計各盡百壺。曾~,沉睡座間。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英

解釋

“爛醉如泥”中的“泥”為何物
在漢語中,人們經常用成語“爛醉如泥”來形容一個人由於飲酒過量而醉得癱成一團的樣子。許多人在讀到、聽到或用到這一成語時也往往會望文生義,以為該成語中所說的“泥”即是指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那種由水和土混合而成的泥,甚至許多詞典中也都將其直接解釋成“爛泥、稀泥”。這種解釋看似通順合理,其實是不確切的。

尋根溯源,成語“爛醉如泥”來源於我國古代詩文中的“醉如泥”一詞,而“醉如泥”一詞最早見於東漢時期。南朝宋人范曄所撰的《後漢書》卷七十九(下)《儒林傳·周澤傳》中載:“十二年,以澤行司徒事,如真。澤性簡,忽威儀,頗失宰相之望。數月,復為太常。清潔循行,盡敬宗廟。常臥疾齋宮,其妻哀澤老病,窺問所苦。澤大怒,以妻乾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當世疑其詭激。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唐朝李賢注曰:“《漢官儀》(按:該書為東漢人應劭所撰)此下云:一日不齋醉如泥。”

在我國古代的詩文中,“醉如泥”一詞十分常見,甚至可以說俯拾即是。如“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元稹·《酬樂天喜鄰郡》)、“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唐·李白《贈內》)、“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李白《雜歌謠辭·襄陽歌》)、“豈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飲醉如泥”(唐·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之三》)、“不獨別君須強飲,窮愁自要醉如泥”(白居易《北樓送客歸上都》)、“待得郎來月已低,寒暄不道醉如泥”(唐·李商隱《留贈畏之》)、“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宋·蘇轍《逍遙堂會宿二首〈並引〉》之二)、“浮世歌歡真易失,宦途離合信難期。尊前莫惜醉如泥”(宋·歐陽修《浣溪沙》)等等。

那么,“醉如泥”一詞中的“泥”究竟是指什麼東西呢?對此,南宋人吳曾在其筆記《能改齋漫錄·事實》“醉如泥”條下曾作過如下考辨:“按,稗官小說:‘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而明人張岱在其《夜航船》卷十七《四靈部·蟲豸》“泥”條下亦曰:“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如一堆泥。故詩人譏周澤曰‘一日不齋醉如泥’。”除此之外,南宋張邦基的《墨莊漫綠》和洪邁的《對雨編》、宋代佚名的《五色線》、明代陳繼儒的《群碎錄》、清代的《康熙字典》和吳景旭的《歷代詩話》等書中都有類似記載。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醉如泥”一語中所說的“泥”是一種生長在南海中的蟲類,它身上無骨,在海中能自在悠遊,一旦到了陸地上就“失水而醉”。由於人喝醉後的樣子跟泥“失水而醉”後的樣子很像,所以人們就用“醉如泥”一詞來形容一個人喝醉後的樣子。後來,人們為了形容一個人醉的程度極深,又在“醉如泥”一詞前添加一“爛”字,遂使其演變為成語“爛醉如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