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山太蓬山自然旅遊區

太蓬山石窟分布太蓬山石窟主要分布在太蓬山的透明崖以及東門、南門附近。 從透明崖下至東門沿線現存6龕,編號為東KI-K6,現存造像約20身。 南門附近造像3龕,編號為南K1-K3,現存造像6身。


太蓬山存有從唐至民國7個朝代的石刻題記60幅,石刻面積200餘平方米。內容有佛教經典,造像碑刻,遊客題記,史記辯誤碑類等,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唐代的《安祿山石刻》,早在宋代就引起人們關注,此石刻成為目前我國乃至世界研究楊貴妃終老之地的重要史證。歷史上又稱大蓬山,開鑿於此的大量石窟對研究唐宋以來南方地區佛教造像有重要價值。

太蓬山石窟分布

太蓬山石窟主要分布在太蓬山的透明崖以及東門、南門附近。透明崖一帶有95龕,編號為透K1-K95,其中西壁34龕,東壁41龕,穿洞北壁11龕,南壁9龕。分布總長度近400米,現存造像1450身左右(含透K17佛像1046身)。從透明崖下至東門沿線現存6龕,編號為東KI-K6,現存造像約20身。南門附近造像3龕,編號為南K1-K3,現存造像6身。以上三處總計104龕,1476身造像。

太蓬山石窟分類

太蓬山石窟按形制可分為窟、龕、剔地浮雕三大類,其中窟4座、剔地浮雕3處、余皆為龕。根據龕的層數可分單層龕、雙層龕和三層龕三種,以單層和雙層龕為主。內容組合較豐富,有一佛、一佛二弟子、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三佛、觀音地藏、三聖等基本組合,此外還有人形化天龍八部、飛天、供養人、乞討者、菩提樹、蓮花、樓閣等形象。從龕窟形制、造像風格以及題記來看,太蓬山石窟造像以盛唐和中晚唐為主,宋代次之,清代也有零星開鑿,同時還進行了大規模維修、裝彩活動。“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上世紀80年代後對部分毀壞塑像進行了重塑和裝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