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漂二代

燕漂二代

燕漂二代是指那些跟隨父輩由農村來到北京和燕郊之間打工、創業或生活,卻依舊脫不掉農民身份的青少年男女們——他們是名副其實的“燕漂二代”。這個都市中漂泊的群體,是城市快速發展、現代化進程中形成的特殊群體。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得不高度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概述

位於河北省三河市105平方公里的燕郊鎮,由於距離北京市天安門僅35公里,最近10年來,搭上北京城市急劇膨脹、房價高企的順風車,成為越來越多入京工作的外省中底收入年輕人的置業之地。據不完全統計,到2014年,小小的燕郊鎮人口已達65萬,人口密度是北京城的2倍。其中,近40萬人每天往返於北京和燕郊之間跨省上班,成為“燕漂” 。而他們的後代,被戲稱為燕漂二代

由於燕漂二代與城市中同齡人的出生環境、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社會背景,思想認同、文化認同有較大差異,因而精神上、心理上也存在較大差異。

生存境遇

燕漂二代燕漂二代
“燕漂二代”目前的生存境遇還是比較複雜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身份尷尬

城市需要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與消費人口。但是當外來人口要求享有同城待遇時,卻時常遭遇到城市的拒絕。這一現象的存在已經很長時間了,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出生前已經來到北京務工,所以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北京出生,也有一部分是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母來到北京。但是由於戶口不能落在城市,他們在城市的身份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和父輩一樣,是農村戶籍,但人不在農村,離土不離戶;人在城市,卻不是城市人,在城不屬城,是一群“漂著的人”。

文化程度相對較低

首先,從受教育程度來談,近年來,國家就“漂二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問題做了很多工作,義務教育問題基本得以解決,但由於戶籍不在屬地城市,“燕漂二代”們必須回原籍參加中、聯考。屬地城市與原籍教材內容、教育質量往往存在差異,很多孩子以落榜收尾。不願回原籍參加聯考的,要么就此斷了學業,要么在城市找個專科學校再讀幾年。有的孩子回老家勉強讀完高中,又回城市來找父母,就業解決不了就當起了“啃老族”。其次,他們的文化生活貧困。受戶籍、政府管理成本、社區資源等條件限制,加上他們自身缺少認同感,很難融入到社區各種文化生活中去。據有關部門統計,“燕漂二代”在社區各種活動中參與率遠遠低於城市同齡人。有的對社區一無所知。

繼續教育機會較少,就業相對困難

屬地社區在就業培訓、技術培訓、崗位培訓方面不太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使他們的文化素質難以提升,這也導致“燕漂二代”們往往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低、工資少的工作。一些城市在招工招聘中不公平,明確要求本市戶籍,尤其是那些工作相對穩定、收入高的行業如銀行、國有大中型企業,戶籍更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兒。

社會保障缺失

目前,大多數城市的一代農民工尚未進入城市社會保障序列,“燕漂二代”更是望洋興嘆。在社區無業低保人員的登記要求中,明確規定戶籍必須在本轄區。醫療衛生保障也是“漂二代”的痛,大多數從事自由職業或沒有職業的“漂二代”沒有醫療衛生保障。其他的各種傷害保障,比如工傷、交通事故等也都沒有著落。如果碰到意外傷害後的賠償無法落實,家中又無力承擔,“漂二代”們就會背上沉重的債務。

不穩定的婚姻狀況

“漂二代”的群體中不僅有農民工,還有年輕外地大學生的後代。他們並不是農民工,不存在社會歧視問題。但是,他們跟父輩一樣處於夾心階層,租得起房卻買不起房,除此之外,這一群體還將面臨一個新問題,即不穩定的婚姻狀況。現實的壓力會使他們的婚姻變得更加艱難,還出現了大量的大齡單身男女。

人生訴求不同於父輩

燕漂二代燕漂二代
對於漂泊在城市中占大多數的農民工群體來說,“燕漂二代”與其“漂一代”的父輩是兩個迥異的群體。他們中大多數人從未在真實的農村生活過,農村對於他們是抽象的,但城市對於他們這些行走在外圍和邊緣的人來說也是模糊不清的。他們對城市的感情、欲望與行動呈現出一些與“漂一代”截然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對歸宿點的認同與父輩不同

“漂二代”在城市生活多年,基本適應了城市的生活節奏、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與父輩掙了錢回家、將原籍農村作為自己的歸宿相比,他們普遍懷有徹底融入城市的願望,很多人堅持“打死也不回農村”。

受教育程度與父輩不同

一項調查顯示,在16歲到25歲的“漂二代”中,國中及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了85%以上,相當多是在城市屬地學校讀完的,而且不少人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存條件和命運,具有強烈的學習意識。

價值觀念和取向與父輩不同

父輩們常常以貧困的家鄉各種資源條件與屬地城市比較,“燕漂二代”則以城市同齡人享有的各種優越資源條件進行比較,因此,其主流價值觀念和取向與父輩截然不同。父輩們有了些現金收入,能改變一下農村老家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就容易“滿足”,而他們卻會因收入低而在城市買不起車、買不起房(有的收入高也因沒有城市戶口買不了)而產生“不滿”。

對職業的期望與父輩不同

父輩們通常只關注找工作或者收入情況,“燕漂二代”在擇業時則既重視職業特點,又關心工作收入和工作環境,大多數不願做超負荷和環境差的體力勞動。“漂二代”在就業時表現得“比較挑剔”,跳槽現象比較突出。有的一年換幾個單位。同時,他們的市場意識較強,相當多的人已經成為“自由職業者”。

對生活的追求與父輩不同

“漂二代”習慣於城市的繁華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追求較高的生活質量。調查顯示,“80後”是一代消費較高的群體,“燕漂二代”也在其中。他們的婚育觀與父輩完全不同。父輩身上一些讓城裡人討厭的不良行為,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在他們這裡也逐漸消失。

專家建議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被稱之為“漂二代”的農民工二代外,還有從農村或外地其他城市考入北京各類院校、畢業後留在北京等大都市就業,但戶口沒有解決,被社會上稱為“北漂”、“南漂”的群體,這個群體也在逐漸龐大。他們與那些農民工二代相比,學歷較高,對職業、收入、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的要求更高,政治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維權意識也更強烈。這個群體中有一部分已經事業有成,在城市有企業、有房、有車,但戶籍仍然影響著他們的城市身份,讓他們仍然為“漂”的生活狀態而焦慮、困惑、不安、不滿。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年都有一批或者說一大批人加入這個群體。因此,解決他們在城市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刻不容緩。讓他們與城市同齡人一樣公平就業、自主擇業,將有利於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和諧。以下幾點建議也許值得參考:

建立相關管理機構,統籌解決“南漂”、“北漂”長期穩定問題

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在我國流動人口日益頻繁的情況下,各地區各大城市儘管探索出了不同的流動人口管理辦法,但大多帶有明顯的地域性,或者說帶有短期性,有很多問題不是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制度、財力能夠解決的。“漂”可以理解為漂移,幾億人在漂移,國家有必要建立一個相關機構,統一制定發展規劃,統籌解決問題。

營造良好環境,增加他們的文化認同感

我們常把文化比作為“根”,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文化認同的重要性。“漂二代”作為一個群體,同時連線著鄉村與都市兩種生活,農業與工業兩種文明。社區、企業應該把加強文化認同作為一項重要職責,千方百計引導他們加快從以自然經濟為基礎、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農業文化認同,向以新型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新型交往方式為紐帶的現代文化認同轉變,鼓勵和促進他們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努力融入城市的文化氛圍中去。

採取切實可行措施,解決“漂二代”面臨的主要困難

“漂二代”目前面臨的主要困難體現在教育、就業、社保和居住條件四個方面。教育方面,在教材沒實現全國統一的情況下,應推動實行在屬地學校參加中、聯考。就業方面,首先要把他們納入就業登記、培訓行列,在招工、招聘等問題上統一政策,做到公平就業。社會保障方面,首先把他們中無職業人員納入城市低保;其次是對他們中的大病、傷害等在認證的基礎上,妥善解決。居住方面,在目前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給予他們可以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廉租房的待遇,同時,各地應加快研究建設新市民社區的政策。

摒棄沉重的現實枷鎖,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隨著時間推移,“漂二代”中相當一部分人已經進入談婚論嫁的年齡。父母在城市打工多年,有的患上了嚴重的疾病,治病和養老的沉重負擔也將落在他們肩頭。每一個“漂二代”都是不認命的,他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奮鬥著、抗爭著、掙扎著,他們不屈不撓的抗爭所改變的,將不只是個人的命運,也是社會的不公平之處。

反思城市情結

面對一代代人形形色色的城市情結,“漂二代”也應當適當地做出反思,許多人是不是正在進行著一種盲目而迫切的追逐?大多數“漂二代”的基本生活狀況只在自我勵志中略有改善,而加諸在他們身上的現實窘迫依然得不到很好地解決,這會使他們失去本不該喪失的簡單的快樂和健康的人生。年輕人的未來,應該是一種多樣化的價值選擇,應該追求多元化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切莫被一時的壓力給壓趴下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