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毒壅盛證

熱毒壅盛證

熱毒壅盛證又稱痄腮,痄腮是因感受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脈引起的時行疾病。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臨床主要特徵。中醫稱為痄腮,民間亦有稱為“鸕鶿瘟”、“蛤蟆瘟”。西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

熱毒壅盛證熱毒壅盛證

熱毒壅盛證又稱痄腮,痄腮是因感受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脈引起的時行疾病。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臨床主要特徵。中醫稱為痄腮,民間亦有稱為“鸕鶿瘟”、“蛤蟆瘟”。西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

病體來源

痄腮的病名首見於金代, 《瘡瘍經驗全書·痄腮》 記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聹”,通過肝腎氣血不流,壅滯頰腮,此是風毒腫。”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機特點。明代 《外科正宗·痄腮》 進一步闡明:“痄腮乃風熱濕痰所生,有冬溫後天時不正,感發傳染者,多兩腮腫痛,初發寒熱。”並提出內服柴胡葛根湯,外敷如意金黃散的治療方法。

病因病機

痄腮病因為感受風溫邪毒,主要病機為邪毒壅阻少陽經脈,與氣血相搏,凝滯耳下腮部。風溫邪毒從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陽膽經。膽經起於眼外眥,經耳前耳後下行於身之兩側,終止於兩足第四趾端。少陽受邪,毒熱循經上攻腮頰,與氣血相搏,氣滯血郁,運行不暢,凝滯腮頰,故局部漫腫、疼痛。熱甚化火,出現高熱不退,煩躁頭痛,經脈失和,機關不利,故張口咀嚼困難。

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互為表里,熱毒熾盛,正氣不支,邪陷厥陰,擾動肝風,蒙蔽心包,可出現高熱不退、抽風、昏迷等症。

足厥陰肝經循少腹絡陰器,邪毒內傳,引睪竄腹,則可伴有睪丸腫脹、疼痛或少腹疼痛。肝氣乘脾,還可出現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等症。

臨床診斷

熱毒壅盛證熱毒壅盛證
一、診斷要點

1.當地有腮腺炎流行,發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觸史。

2.臨床表現初病時可有發熱,1—2天后,以耳垂為中心腮部漫腫,邊緣不清,皮色不紅,壓之疼痛或有彈性,通常先發於一側,繼發於另一側。口腔內頰黏膜腮腺管口可見紅腫。

3.腮腺腫脹約經4-5天開始消退,整個病程約1-2周。

4.常見併發症有睪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並發腦膜炎者。

5.實驗室檢查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尿、血澱粉酶增多。

二、鑑別診斷

發頤兩頰腫脹疼痛,表皮泛紅,腮腺化膿,按摩腮部可見口腔內腮腺管口有膿液溢出。多為一側腮部腫痛,無傳染性,常繼發於熱病之後,又稱化膿性腮腺

相關詞條

熱毒傳心證熱毒傳腎證熱毒傳脾證熱毒傳肝證熱毒傳肺證熱毒衝心證熱毒熾盛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