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和門

熙和門

熙和門始建於1420年,初名右順門。1557年4月因三大殿火災被焚毀,次年重建。1562年9月改名歸極門。1597年6月再度燒毀,天啟年間重建。1645年5月改名為雍和門,1736年為避雍正皇帝諱而改為熙和門1758年第三次毀於火災,同年12月重建。

基本信息

簡介

熙和門熙和門
熙和門是西六宮之一,位於養心殿後面。在明代曾先後名為長樂宮、毓德宮,明清兩代都是妃嬪的住所。因其地近乾清宮與養心殿,也有皇帝曾暫居於此。晚清時則已被當作了收藏御用器物的庫房。

歷程

熙和門熙和門
熙和門位於外朝中路、太和門外西側廡房正中。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右順門。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因三大殿火災被焚毀,次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名歸極門。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再度燒毀,天啟年間重建。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改名為雍和門,乾隆元年(1736年)為避雍正皇帝諱而改為熙和門。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第三次毀於火災,同年十二月重建。

特點

熙和門為屋宇式大門,西向,面闊5間,進深2間,黃琉璃單檐歇山頂。七檁中柱式大木結構,徹上明造,檐下單昂三踩斗栱,龍錦枋心金線大點金鏇子彩畫。明次間脊步大門三槽,各安朱紅宮門2扇,嵌鎏金銅釘。梢間前後檐為坎牆槅扇窗,側面開門。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故與協和門形制相仿而略有差異,體現了清代中期官式建築的特點。

特徵

熙和門坐落在高2.62m的基座上,前後各出長17.75m的礓磋慢道。門東側的慢道邊緣向外傾斜,和內金水河走勢取得一致。熙和門是由西華門進入前朝的必經之路,是外朝中路與西路武英殿、內閣等區域聯繫的樞紐。

用途

明代熙和門梢間曾為百官奏事之所。熙和門南北兩側各有11間廡房,黃琉璃瓦頂,連檐通脊,前出廊,後為風火檐。清代北側廡房為翻書房,南側為起居注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