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蟲

熊蟲

水熊也稱水熊蟲(Water Bear),是對緩步動物門(Joggings animal door)生物的俗稱,有記錄的約有900餘種,其中許多種是世界性分布的。水熊體型極小,最小只有50微米,而最大的則有1.4毫米,必須用顯微鏡才能看清,身體表層覆蓋著一層水膜,用於避免身體乾燥,同時可呼吸水膜中的氧氣。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濕土壤以及苔蘚植物的水膜中,少數種類生活在海水的潮間帶。大部分靠尖銳的吸針吸食動植物細胞里的汁液為生,一小部分為食肉動物(Carnivore)。最大的特點是它從卵里生出來就已成年,無童年時期,身體裡細胞的數量終生都不再改變。 水熊是地球上已知生命力最強的生物,可以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條件下在外太空生存,在喜馬拉雅山脈(Himalaya mountains)(6000m 以上,曾在5546米處發現過)、溫泉、南極和深海(4000m 以下)都能生存。生存特點:幾乎不會被殺死。

基本信息

熊蟲

熊蟲熊蟲
科學家們已經取得共識,一致認為動物中生命力最強的當數熊蟲。
義大利動物學家拉扎羅·斯帕爾蘭查尼還在18世紀70年代就首先開始對這種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的無脊椎動物(0.1~1.2毫米長)進行研究,正是他給這種動物取名為“熊蟲”,義大利文為il tardigrado,後來拉丁文為Tardigrada。熊蟲只能在潮濕的環境下生活,淡水、濕土、樹幹、岩山以及水分充足的青苔和地衣,都是它們棲身的所在。一旦水分不夠,熊蟲則進入假死狀態。很難想像,就是100年之後,烤得乾乾的熊蟲只要有一滴水滋潤就能復活。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可以說唯有熊蟲的生命力最強。經研究表明,進入假死狀態的熊蟲可以經受幾小時零下271℃的冰凍,也能耐短期零上150℃的高溫,還能經受大量的輻射和高壓。
日本科學家曾做過試驗,他們將進入假死狀態的蟲放進密封的容器里,再將該容器放入盛滿水的高壓水箱中,逐漸地將壓力提到600兆帕,相當於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的水壓的6倍。就這樣,那些參加試驗的熊蟲絕大部分都經受了這種對許多動物來說簡直不可想像的考驗。
迄今前人已發表我國緩步動物門Tardigrada 2綱、3目、4科、13屬、38種,其中真緩步綱Eutardigrada2目、3科、9屬、26種,但尚未見有中國人發表此類動物的分類區系論文。1993~1994年在進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中國典型地帶土壤動物的研究”中,分別從吉林長白山、北京小龍門和海南島尖峰嶺等地土壤中採得數十號緩步動物標本。筆者又於1995年分從湖北省神農架土壤中和山東省濟南市泉水邊的青苔中採得數號標本。參考前人發表的我國緩步動物論文、“緩步動物門”專著(Ramazzotti G. and W. Maucci, 1983)以及有關日本、朝鮮、韓國、越南、蒙古、印度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緩步動物門論文,筆者研究了以上這些標本,發現大生熊蟲科Macrobiotidae大生熊蟲屬Macrobiotus一新種和三新紀錄種以及趾生熊蟲屬Dactylobiotus一新種,高生熊蟲科Hypsibiidae等高熊蟲屬Isohypsibius一新種和二新紀錄種以及雙相熊蟲屬Diphascon一新紀錄種,其形態特徵分別記述如下。
真緩步綱Eutardigrada Marcus, 1927
近爪目Parachela Schuster, 1980
大生熊蟲科Macrobiotidae Thulin, 1928
大生熊蟲屬Macrobiotus Schultze, 1834
熊蟲熊蟲

物種分類

1.神農大生熊蟲
新種, Macrobiotus shennongensis sp. nov.
a.腹面觀(ventral view) b.口器(buccal apparatus) c.爪(claws)
正模及副模一個,1995年采自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土壤中。
就吸咽與大、小板的形態來看,該種與采自波蘭的Macrobiotus adelges Dastych, 1977有些相似,均勻卵圓形並有大、小三對板,但後者的輻射肌纖維不明顯;爪明顯不同,後者分枝靠下,主枝上沒有梭形小皮條(cuticular bar),基部小月面(lunulae)封口且甚大。故擬訂為新種。
長度300~320 μm,身體卵圓形,無色,角皮光滑且有規則的折皺,眼大而明顯。口器發達,口管短、堅硬、沒有螺鏇增厚。吸咽是卵圓形的,輻射肌纖維明顯,中央有一縱隔。有兩對大板和一對小板,第2對為首對的3/4大小,末對為第2對的1/2大小,前後板間有斜行的肌纖維穿過。每腿末端有兩對在中部雙分叉的爪,其大小和形狀相同,通過每對爪間的中線它們是對稱的,爪序為2,1,1,2(即分枝為次級、初級、初級、次級)。爪的主枝上各有一明顯的梭形小皮條,基部不相連並各有一小月面。未能找到該種的卵做觀察。
2.桃形大生熊蟲

Macrobiotus persimilis Binda & Pilato, 1972
a.側面觀(lateral view) b.爪(claws) c.卵(egg)
個體較大,身體稍長,長度400~500 μm,有一對不太大的眼。口管粗短。吸咽呈卵圓形,未見有輻射肌纖維,中央有一縱隔,有6行3排共18塊條形大板和4塊圓形小板。第1排大板長度為第2排的1/2,第2排大板長度為第3排的2/3。在腿末端有兩對在上部分叉的爪,其大小和形狀相同,爪序為2,1,1,2。爪的主枝上沒有小皮條,基部有大的橢圓形封口小月面。卵的表面有杯形花紋。以上幾點與1972年Binda和Pilato對從義大利西西里島(Sicilia)採得的標本所作的描繪完全一樣,它們應為同一種。其後該種在西班牙安達陸西亞(Andalusia)和土耳其採到,1976年Pilato和D′Urso又在澳大利亞採得。從北京小龍門的土壤中採到4個標本。
3.卷形大生熊蟲
Macrobiotus Rollei Heinis, 1921
a.側面觀(lateral view) b.口器(buccal apparatus) c.爪(claws)
個體甚小,但肥胖,長度160~200 μm,體表有數列卷形隆起,頗為特殊。頭部大而圓,口在其腹面,有一對不太大的眼。口管短,吸咽呈卵圓形,輻射肌纖維明顯,中央有一縱隔。僅有3對條形大板,無小板,第1對大板為第2對的2/3,第2對大板為第3對的2/3,前後大板分離開。在腿末端有兩對在下部分叉的爪,大小和形狀相同,基部不相連,爪序為2,1,1,2。爪的主枝和副枝朝向同一方向,夾角大於90°,枝頂類細,爪基的小月面是開口的。爪的主枝頗長,靠近分叉的地方有一梭形的小皮條。本種個體大小、體表卷形隆起、眼和吸咽3對大板均與1921年Heinis所作描繪相同,是我國新紀錄種。該種先在瑞士海拔3 136 m的Gornengrad發現,後又在匈牙利的Kszeg**發現。於1993年4月從北京小龍門土壤中獲得10個標本。
4.陸棲大生熊蟲

Macrobiotus terricola Miheli,1949
a.側面觀(lateral view) b.爪(claws) c.卵(egg)
個體較大,長度300~600 μm,頭部有一對眼。口管短,吸咽呈卵圓形,輻射肌纖維明顯,中央有一縱隔。有3對卵圓形的大板和一對三角形的小板,第1對大板為第2對的1/2大小,第2對大板為第3對的2/3大小。在腿末端有兩對在中部分叉的爪,大小和形狀相同,爪序為2,1,1,2。爪的主枝和副枝朝向同一方向,夾角小於90°,在主枝分叉處的下方有一梭形小皮條,爪基有大的開口小月面。卵巢中通常有4個具核的卵聚成一團或排成一排,卵殼上密布黃金色條形體。本種個體大小、吸咽三對大板以及爪的形態與1949年Miheli所作描繪相同,是我國新紀錄種。該種先在奧地利土壤中發現,後在法國Autore*森林土壤中發現。我國標本分布頗廣,從吉林長白山、北京小龍門和海南島尖峰嶺的土壤中共採集到5個標本。
趾生熊蟲屬Dactylobiotus Schuster, Nelson, Grigarick & Christenberry, 1980
5.水生趾生熊蟲
新種Dactylobiotus aquatilis sp. nov.
a.側面觀(lateral view) b.爪(claws)
正模和副模3個,1995年5月從山東省濟南市豹突泉一小泉眼石壁上的青苔里得到。
由於濟南標本每對爪的基部相連,為趾生屬的種類確信無疑,全世界已發現此屬有7種,在我國華北地區曾發現Da. macronyx(Dujardin, 1851)一種趾生熊蟲,但該種僅有2對4塊條形大板,已知的其它6個種中也沒有如濟南標本一樣有多達9塊大板的,故訂為新種。
長度500~800 μm,身體肥大,黃色,頭部大而圓,有一對不太大的眼,角皮被分割成許多具圓圈的鱗片狀部分。口器發達,口管短,吸咽大而呈卵圓形,輻射肌纖維明顯。吸咽有3行3排共9塊卵圓形大板以及2塊在前面的圓形表皮突,第1排大板為第2排的1/2大小,第2排大板為第3排的2/3大小。在腿末端有兩對在下部分叉的爪,其大小和形狀相同,基部相連,沒有小月面,爪序為2,1,1,2。爪的主枝頗長並與副枝朝向同一方向,夾角約為90°,靠近分叉的部位各有一梭形小皮條,在主枝近基部又有圓形小皮條一個。
6.高生熊蟲科
Hypsibiidae Pilato, 1969
7.等高熊蟲屬
Isohypsibius Thulin,1928
8.長白等高熊蟲
新種Isohypsibius changbaiensis sp. nov.
a.全身側面觀(lateral view) b.爪(claws)
正模和副模四個,1993年10月從吉林省長白山土壤中獲得,後又從1993年4月採得的北京小龍門土壤中獲得數個標本。
由於吉林長白山和北京小龍門標本每對非對稱爪的大小和形狀類似,爪序為2,1,2,1,基部不相連線,沒有小月面,可以確信是高生熊蟲科等高熊蟲屬的種類。全世界已發現此屬有84種,我國已發現Is. tetradactyloides和Is. tubercoloides兩種,它們分別有3對和2對大板,肯定不是這兩個種。就吸咽中大板的數目和排列來看,本種與采自義大利西西里島的Is.marcellinoi有些相似,均為3行2排共6塊大板,但後者爪的主枝和副枝夾角大於90°,所以在已知的種類中沒有一種與本種相同,故訂為新種。
長度350~450 μm,個體中等大小,頭部沒有眼,體表布滿球狀紋。口器發達,口管短,吸咽的輻射肌纖維明顯,有3行2排共6塊長方形的大板以及前面的2塊三角表皮突。在腿的末端有兩對在下部分叉的非對稱爪,兩爪的大小和形狀不同,但相類似,其部不相連,沒有小月面。爪序為2,1,2,1。爪的主枝與副枝朝向同一方面,其夾角小於90°,主枝靠近分叉的下方有一梭形小皮條。
9.狹窄等高熊蟲
Isohypsibius stenostomus(Richters, 1908)
a.側面觀(lateral view) b.爪(claws)
長度400~500 μm,個體中等大小,標本呈卵圓黽形隆起,角皮上布滿球狀級且裂紋明顯,頭部偏後有一對眼。口器發達,口管粗短,吸咽的輻射肌纖維明顯,中央有一縱隔,有3對6塊長條形的大板。腿的末端有兩對在基部分叉的非對稱爪,兩爪的大小和形狀不同,但相類似,基部不相連,沒有小月面。爪序為2,1,2,1。爪的主枝與副枝夾角,一爪小於90°,另一爪大於90°,主枝和副枝基部各有一圓形小皮條。1993年4月和6月從北京小龍門的土壤中獲得6個標本,與1908年Richters所作角皮裂紋、眼、吸咽大板和爪的描繪相同,故認為狹窄等高熊蟲Isohypsibius stenostomus(Richters, 1908)是我國新紀錄種,該種先後在歐洲和大洋洲採到。
10.隆腫等高熊蟲
Isohypsibius tuberculatus(Plate, 1888)
a.側面觀(lateral view of full body) b.爪(claws)
長度200~300 μm,個體較小,身體細長,呈黃色,頭部稍小並有一對眼。口器不發達,口管短而小,圓球形的吸咽也甚小,輻射肌纖維明顯,中央有一縱隔,僅有2列4塊卵圓形板。腿的末端有兩對在基部分叉的非對稱小爪,兩爪的大小和形狀不同,但相類似,其基部不相連,沒有小月面,爪序為2,1,2,1。爪的主枝和副枝連線處易彎曲,其夾角一爪小於90°,另一爪大於90°,連線處的上方各有一橢圓形的小皮條。該種模式標本在德國,歐、亞、非、美各洲均採到過,我國分布廣泛,海南島尖峰嶺的土壤里以及山東省濟南市豹突泉一小泉眼石壁上的青苔里均有發現,數量頗多。
11.雙相熊蟲屬
Diphascon Plate, 1889
12.雙泡雙相熊蟲
Diphascon bisbullatum(Iharos, 1964)
a.側面觀(lateral view) b.(claws)
長度240~300 μm,個體較小,身體細長,頭部大而明顯並有一對眼。背中及背側可看到5縱列大小相間排列並向後傾斜的尖角形突起,頗為特殊。此點與1964年Iharos根據采自匈牙利的標本繪的圖略有不同,後者僅繪出背中一列大小相間排列的圓形突起,也不向後傾斜,吸咽的輻射肌纖維也不明顯。我國標本口器發達,口管細長而彎曲,卵圓形的吸咽甚大,輻射肌纖維明顯,中央有一縱隔,前面有2塊圓形表皮突,後面有2列4塊條形大板。卵巢內常有4個圓形大卵擠成一列,卵殼表面多小圓形的花紋。腿的末端有兩對在中部分叉的非對稱爪,兩爪的大小和形狀不同,基部不相連,沒有小月面,爪序為2,1,2,1。爪的主枝和副枝連線處易彎曲,其夾角大爪小於90°,並有3塊小皮條,小爪大於90°,並有2塊小皮條。我國僅在北京小龍門的土壤中發現,數量頗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