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lei

Rollei

F型35mm單眼相機,1984年又推出Rolleiflex AE單眼相機,以及Rollei 近幾年來,祿來推出的35mm相機還有Rollei

簡介

進入70年代,由於受日本照相機的強大衝擊,儘管祿來照相機質量可靠,但因價格昂貴,加之幾十年產品結構不變且經營管理不善,公司陷入全面危機。 雖然公司在1979年推出Rolleiflex SLX自動曝光單眼相機,後又開發了Rollei35鏡頭快門相機,力圖挽救公司,但終無回天之力,於1981年6月宣布破產。同年11月,被一家英資公司(vsh)兼併,成為“祿來攝影技術公司”。祿來公司改組後,於1982年推出Rolleiflex SL 2000 F型35mm單眼相機,1984年又推出Rolleiflex 6006型6×6cm AE單眼相機,以及Rollei 66E型6×6cm電測光手動曝光單眼相機。1988年,公司再度易主,被德國斯奈德光學鏡頭廠收買,公司名稱不變,羅萊又回到德國人手中,當年便推出Rolleiflex 6008型中幅單眼相機,同時繼續生產Rollei SL66E型和Rollei 35相機。近幾年來,祿來推出的35mm相機還有Rollei 35LED、Rollei 35TE,目前,祿來的中幅高檔單眼相機的單眼相機仍在世界上占著重要的地位。

詳細介紹

創造者

1920年,德國工匠雷哈夫•海德克(Reinholf Heidecke)和商人保羅•福蘭

克(Paul Franke)在德國小鎮布魯斯威克(Brunswick)建立了一個小工廠。當時他們做夢也沒有想過這裡日後會誕生著名的,以德國精密工業代表著稱的祿萊。雷哈夫所想的僅僅是做一種比當時笨重的箱式相機操作簡便的照相機。基於這種考慮,祿萊粉墨登場了。這開創了祿萊的歷史,而且在80多年中幾經沉浮,一直延續到今天。攝影技術之都

O/S T Y R9Q:Y終極攝影俱樂部雷哈夫做的第三個原形照相機祿萊福萊(Rolleiflex)就使自己聞名世界,同時她的家鄉布魯斯威克也獲得了“攝影技術之都”的美譽。該型相機的發明不僅給當時的相機製造業有重大的影響,也對20世紀的照相發展起到了眾大的穩定推動作用。雷哈夫此時已經認識到對焦屏在手動對焦中的作用。

系統學習

雷哈夫從師於布魯斯威克的著名製造商沃特蘭德(Voigtlander)。系統的學習使得雷哈夫具備了作為工匠,相機製造家甚至管理者的基礎條件。1920年,在他40歲的時候,他和保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Franke & Heidecke - Fabrik Photographischer Prazisionsapparate".

創造力

起初,雷哈夫全身心投入到三維攝影(立體攝影)中去,並在這一全新的領域中研究和製造出三鏡頭的立體相機:"Heidoskop"。相機中的第三個鏡頭是作為反射取景用的。2年後,第二種相機"Rolleidoskop"推向市場。此時,底片開始出現重大改進。成卷的底片開始迅速占領市場,採用單張底片的相機面臨淘汰。相機製造商都面臨重大的挑戰。1928年,作為對市場變革的回應,雷哈夫賭對了。他將三鏡頭立體相機進行改進,成功得研製出使用6*6膠捲的雙鏡頭反射取景相機:“Rolleiflex”。該機成為人類攝影史上經典中得經典。雷哈夫的合伙人保羅將祿萊福萊推向市場後,第一批相機很快售罄。國外的反應也是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極大得推動了公司的發展。到1930年,短短的2年時間內,公司已經發展到800個雇員。

獲獎

1937年,雙鏡頭的祿萊福萊獲得了1937年在德國科窿舉辦的世界展覽大獎。這款職業和業餘攝影師都非常滿意的祿萊福萊相機的旺盛生產和銷售局面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被迫中斷。
雷哈夫的性格是非常迷人的。他有著比常人更敏銳的觀察能力同時又非常具有想像力。由於基本功的紮實,他的主意可以非常精確的再現在他造出的相機中。同時,作為一個攝影師,他也非常了解攝影師對相機的要求。不僅是自己對相機進行大量的高強度和惡劣環境測試,他也非常注意其他攝影師對設備的意見和反饋。這就使得祿萊福萊相機在不斷改進和強化。1952年,他被布魯斯威克技術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和布魯斯威克的名譽參議員。他的合伙人保羅對公司的發展功不可沒。保羅不喜歡待在辦公室中。作為一名資深的旅遊家,他帶著新生產的祿萊福萊S和Rolleicord(簡化版)週遊德國和世界,向世人展示其精密製造產品的高質量。祿萊福萊雙反相機也堪稱常青樹。從1928年的原形機,到1991年最新的改進型2.8GXH Newton,期間經歷了63年歷史,共有13種機型,成為龐大的6×6家族,各種機型也成為相機收藏家追逐的目標。
U雷哈夫1960年以79歲高齡離開人世,保羅則62歲就與1950年謝世。二人都親歷了公司的第一次大衰退。這次衰退是因為二戰期間工廠轉向生產軍用裝備。不過戰爭初期,公司還能繼續向中立國提供祿萊相機。戰爭中,40%的廠房,一半以上的設備被毀,象其他德國工廠一樣,專利被剝奪。值得慶幸的是,占領布魯斯威克的盟軍,在幾天之內就決定重建工廠。公司的恢復非常快,到1950年,“福蘭克和海德克”公司的雇員已達1000人以上。保羅去世後,他的兒子豪斯特(Horst)繼承父業。公司經營規模繼續擴大。繁榮的景象一直持續到60年代初。隨後,公司的發展進入困難時期。最大的障礙是來自日本的廉價相機的衝擊。
1962年,公司改名祿萊威克(Rollei-Werke)。1964年,海爾里希博士接手公司的管理權。海爾里希採取的挽救策略是大膽的價格戰,並在隨後的幾年中祿萊快速地向市場投放新產品。公司經營情況有所改善。
1966年祿萊推出了2台重要的新產品:可更換鏡頭單鏡頭反光相機(內置中篇幅轉換裝置)SL66,以及當時世界上最小的35毫米相機祿萊35(Rollei 35)。祿萊35小巧玲瓏,做工精美。直到目前,依然在生成,不過買這款機器的多數是以收藏為目的。SL66則是當代600×系列相機的鼻祖。SL66演化出SLX,這是真正的祿萊中畫幅單眼相機,隨後誕生了第一代入門機6002,專業機6006(I和II)。發展到今天就是當代入門機6003和專業機6008。
海爾里希對祿萊的前景非常樂觀,他在德國烏爾森(Uelzen)建立了祿萊的分廠,隨後,在新加坡又建成了大型的生產線。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祿萊陷入的沉重的財務負擔,業務的過渡膨脹使得公司舉步唯堅,公司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
這次事件對祿萊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布魯斯威克的居民還認為祿萊已經成為歷史了。祿萊時代似乎走到了盡頭。情況又有了轉機。1年以後,一家英國公司:聯合科學控股(United Scientific Holding)從銀行接手了祿萊及其專利,重組了新公司Rollei Fototechnic。公司放棄了廉價相機市場,重新轉向高精密製造的專業相機市場。此時市場上專業中幅相機的對手是哈蘇
2年後,祿萊又回到了德國人手中,Jos. Schneider Optische Werke Kreuznach公司從英國人手裡買回了祿萊。隨後,公司恢復了1981年停產的祿萊福萊2.8GX的生產。這款經典雙鏡頭相機再生產時已經全面更新了測光和閃光原件。隨後,新的祿萊旗艦6008當年就面市了。祿萊與此同時拓寬了市場,不僅生產祿萊相機,幻燈機,而且生產全系列專業的光學電子設備。比較著名的有RolleiMetric測量設備,廣泛套用於工業測量,城市規劃,建築以及警用。上述幾種場合套用RolleiMetric可以直接輸出成照片或通過多圖象分析直接轉換成圖紙,而無需再使用傳統的經緯儀、皮尺等工具。
1992年,祿萊從其控股公司Jos. Schneider Optische Werke Kreuznach中分裂出來,再度為獨立公司,公司總裁是在祿萊德國和祿萊新加坡工作了26年的沃爾夫岡•薩斯(Wolfgang Sass)。祿萊又找回了往日成功的感覺!

產品種類

祿萊現役的產品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Prego系列 Prego Zoom 35-70mm6v Prego 90 28-90mm Prego 145 38-145mm R9P5u y Q/P Prego Micon 30mm 24mm. X 系列 X70 35-70mm 3.祿萊福萊2.8GX; 75周年紀念版,GX Royal版 祿萊35;75周年紀念版,Royal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