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韻

熊文韻

熊文韻,1955.5生,女,四川鄰水人。擅長中國畫, 現居北京。早年下鄉插隊,1979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1983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專業。1987年,熊文韻去日本留學。1993年,她在筑波大學日本畫專業取得碩士學位。熊文韻輾轉的留學經歷造成了她藝術風格上不斷求新求變的特點,從中國畫到日本畫,從架上到攝影,熊文韻是一個勇於挑戰自我的女藝術家。

基本信息

介紹

熊文韻 熊文韻

熊文韻 (1955.5—) 女,四川鄰水人。 擅長中國畫。1983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專業。 任教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 作品有《草地入目》、 《春聯》、《午睡》等。 ?

教育和發展

1971年熊文韻十六歲,到四川汶川漩口公社當知青。

1979年,考如四川美術學院學習中國畫。

1979年—1983年,在本科在讀的四年內,她獲得了四川省美展、全國青年美展到全國美展不同展覽的獎項

1983年川美畢業,她的作品已經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5年左右,她又去中央美院國畫系進修,學習磨人的工筆人物畫,悉心研究黃賓虹的積墨技法。

1987年,留學日本。

1993年,她在筑波大學日本畫專業取得碩士學位。

熊文韻 熊文韻

1995年回國後,熊文韻開始籌辦自己在國內的個人畫展。

展覽於1996年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全部是幾年來運用日本岩彩繪製的新作。

1999年4月開始嘗試“流動彩虹”活動的實驗。

她以後開始了兒童的藝術教育。她在吸收韓國、日本、台灣以及歐美兒童美術教材的特點的基礎上,制定了一套學齡前幼兒美術教學計畫,並付諸實施。

藝術

中國畫

1979年,她進入四川美術學院學習中國畫。畢業時,她的作品已經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畢業沒兩年,她又去中央美院國畫系進修,學習磨人的工筆人物畫。那些年,她一直在研究黃賓虹的積墨,墨色一層一層疊加上去,再一層一層滲入紙底,紙面乾淨,層次感卻一點點豐富起來。“她當時的作品以透明色渲染見長的,我曾驚訝她能在絹上大面積平塗多遍透明色不但色彩十分勻淨而且還保持既透明又深厚的感覺。

她那時是班上十分用功的學生之一,我當時作為教學要求,其方法是全用短而細的線條組成,畫面既具象又抽象,其意境很有北宋山水畫的韻味。我也去過西藏故對她所畫的西藏的草原很能共鳴,其技法的新鮮也使人嘆為觀止。她這六幅畫在展出時也受到美院山水畫老師的稱讚。”這是她在央美的老師蔣采頻對學生時期的熊文韻的評價。但熊文韻自己覺得,在央美學習期間,她的創作情緒已經開始走向抽象,感覺開始游離。與參加全國美展時期的“老實”有很大的不同。無論如何,她在阿壩藏族自治州的多年經歷在她的內心留下了對藏族以及特殊自然環境的眷念,並且構成了她的繪畫的擺脫不掉的語境。在她80年代中期的工筆作品裡,無垠的荒漠就是記憶最早的繪畫表現。雖然她在86、87年左右的時間嘗試過黃賓虹的趣味,但是,看上去還是受早年大山沉重感的影響,黑壓壓地占據了整個構圖,熊文韻一開始就不太理解和接受文人畫的傳統。

日本岩彩畫

1987年,熊文韻自費去日本留學,在日本,她學習和工作了九年。後來熊文韻承認:剛到日本學習日本畫,從使用國畫顏料轉變為利用普通顏料的訓練,是一個艱難適應的過程:

這種艱難乍看體現在材料技法的複雜性上,後來熊文韻慢慢明白,中國畫同日本畫這兩個本來同緣的藝術,從近代以來開始分道揚鑣,走向不同選擇學習日本畫猶如皈依佛門選修“律宗”,其過程是艱苦、甚至是痛苦的,因為日本畫十分講究製作技藝,使用礦物質顏料所需要的繪畫程式和激發對畫家的藝術感覺和從藝耐心與能力都是一道道嚴格的考驗。日本畫並無一種絕對的標準,但有一整套技藝上的規則,它總在提供多種可能性中隱含著嚴格的制約。比如:它要求完成的作品保持礦物質顏料色澤的新鮮感和亮麗度,達到最佳的“發色”,又不能讓本來純度很高的礦物質顏料顯得簡單;它要求畫面閃爍出礦質晶體和金銀的光彩還光斑,但又要使那些眩目的亮點不是浮泛在畫層表面而是隱含在色域深處;它要求畫面層次分明、有裝飾性的整潔和清晰,又要有厚實、飽和、班駁的意蘊……總而言之,它要求再簡單、單純中傳達出複雜、濃郁和豐富。

1987年到1995年,熊文韻更多地創作了藏族題材的多摩畫、舞動的藏族姑娘、白牆金瓦的寺廟、白色的圖騰和紅色的喇嘛。她將過去的記憶與她所理解的繪畫的自由通過一種接近裝飾的方式結合起來。之後,她決心完全放棄渲染而從頭學起日本岩彩,前前後後耗去了兩年時間。從1993年開始,熊文韻完解決題材與方法之間結合的困難,將藏族形象清晰地表現於畫布上。

抽象畫

熊文韻從具像岩彩走向抽象的另一個契機是對“手藝”的疑惑,1996年展覽後,熊文韻發現,那些“技藝”似乎仍然不能延續自己的感受,她又開始迷茫,找不到走下去的路。這段時間,她在日本寄宿主人馬伯伯——一位長者——的逝世給予她精神上的打擊,這位老人在熊文韻看來“像父母一樣,有點討嫌,但又有濃濃的親情”。

一位至親離開,這讓壓抑中的熊文韻情緒愈加灰暗,她不自覺地放棄了色彩本身,筆下的世界只有黑白。之後,在黑白世界被抽象的色塊所替代,精神世界的抽象性被一種形式體現出來,不過,這些形式仍然來自畫家早年的記憶,色彩的豐富使得抽象的安靜中有點不耐煩的悸動:

舉辦個展

1998年,熊文韻在日本東京和中國美術館先後舉辦個展,展出了她的彩虹般的抽象繪畫,日本評論家清水敏男為她撰寫了《讀熊文韻新作》:

熊文韻孜孜追求的不就是要表現人的存在嗎?對於她來說,探索人存在的本質,而不是解說別人強加的觀念或零碎的具體的社會現象,至為重要。這可能與她十幾歲就下放,畫畫是自己存在的唯一證明,關係甚深。熊文韻是在把人的存在置換為繪畫,新作顯示這一作業已正式開始。

超越架上的彩虹

1999年4月作為“流動彩虹”活動的實驗,熊文韻做了7個色彩車蓬布,趕到海拔4200米的雀兒山三道班,求這裡的道班工人幫忙,找上山的卡車張掛,拍照,記錄。由於感冒加上高山反應,在三道班熊文韻熬過了在生死線掙扎的一夜。第二天終於得到幾輛上山的同意,

熊文韻作品 熊文韻作品

掛上彩色車蓬拍照之後,駕駛員們又答應開幾百米讓我們攝像。

從此,熊文韻開始將自己的藝術從繪畫或者平面藝術中解放出來,她決定用一種流動的形象與色彩來展示她的想法。

西藏是許多人的力量之源,熊文韻的精神一次次得到淨化,從尋找創作源頭到帶有環保意味的“流動彩虹”,她一步一步接受著自然的召喚。直到用自己的全部積蓄製作1000個彩色篷布送上高原,熊文韻的最終目的已經不在作品本身,而是喚起人們對高原的關注。有趣的是,這件非功利性的作品也讓作者得到了最廣泛的關注,的確,陸陸續續開始有人參與進來,有畫家、商人以及從未謀面的觀眾,他們自願分擔了篷布的財務問題,捐助了一百多隻篷布。而熊文韻這件作品也勾起了一個“公益”和“互動”的藝術話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