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山旅遊區

煙臺山旅遊區

煙臺山旅遊區位於市區北端,總面積11.6公頃,其中建築面積0.9公頃,喬灌木約3萬株。

簡介

煙臺山,位於市區北端,三面環海,崗巒兀立,林木蔥蘢,清秀幽雅。最高海拔53米,總面積11.6公頃,其中建築面積0.9公頃,喬灌木約3萬株。站在煙臺山上,可盡覽煙

煙臺山煙臺山

台市全貌。

此外,煙臺山還是一個置山臨海風光旖旎的旅遊佳地,她以幽雅而著稱,山上樹木蔥籠,紅樓青舍,參差隱現,美麗如畫,早在康熙年間,煙臺山就被譽為“福山八景之首”。在山上,有以“龍王廟”、“忠烈祠”、“狼煙臺”為代表的民俗建築群,又有“燕台石”、“造化奇觀”、“盟情崖”、“太白石”、“母子龜”等神奇景點;有高人、墨客的題詩,刻石勒碑,還有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讓人思緒萬千,回味無窮。

煙臺山是明代狼煙墩台的所在地。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在此山修建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晝則升煙,夜則舉火,以為警報,簡稱煙臺。“煙臺”一詞即源於此。1862年煙臺開埠後,英、美、法、日等16個國家相繼在煙臺山上和山麓建造領事館、教堂和郵局,1948年至1978年由人民解放軍駐防,1979年經山東省委及濟南軍區指示,把煙臺山交由當地園林部門管理,市政府投資對山上的建築及設施多次進行了維修和建設,1988年正式成立了煙臺山公園

煙臺山坐落於芝罘區北端,因三面環海,亦名“海洋島”,是煙臺市區的主要風景遊覽區之一。

煙臺古稱芝罘。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山巔設狼煙墩台(又名烽火台)以防倭寇入侵,故名煙臺山,煙臺市亦由此得名。1861年煙臺開埠後,英、美、日、法等十幾個國家先後在煙臺山及其以東海濱建領事館、教堂、醫院、郵局、學校、洋行等,逐漸形成一個外國人“居留區”。1979年闢為公園,對外開放。同年,煙臺市人民政府將煙臺山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煙臺山綠樹翠蓋,風光秀麗,景觀頗多。山陰半腰陡崖峭壁間,有一塊巨石凌空橫臥,下有石墊,其形如船,俗稱“石船”。上有清康熙年間貢士劉九標七言律詩題刻。石船背面鐫“造化奇觀”楷書大字。山頂的烽火台已被拆毀,現僅存一段南北長15米、東西寬13米、高6.5米的台基。1905年7月,英國人在烽火台原址建起一座燈塔,一直使用了80餘年。1986年,煙臺海上安全監督局在原燈塔西側,新建起了一座古堡式燈塔,塔高49.25米,通體乳白。新建的煙臺山燈塔,已被定為煙臺市市標。山上現已傾圮的明末所建龍王廟院中,立有一塊巨石,高2米,長3米,寬2米。相傳煙臺山建烽火台前,每年春季必有群燕匯集於石上,當地漁民稱此石為“燕台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浙江人林炳修於石上刻題四言詩十句:“崆峒距左,芝罘橫前,俯臨渤海,鎮海齊燕。吁嗟群夷,蠶而食之,唯台山山,一石巋然。誰守此者,保有萬年?”燕台石西北數十米處矗立著解放後修建的抗日烈士紀念碑,上鐫1945年8月解放煙臺戰役中為國捐軀的89名革命烈士的英名。1982年6月,煙臺山東北角礁石盤上新建惹浪亭。該亭臨海而立,漸次躍于海面,於遠處觀看,恰似飛峙於萬頃波濤之上,立身於千層浪涌之中,大有招波惹浪之態。在此觀海聽濤,別具情趣。

自1989年,煙臺山風景區被列入煙臺市政府重點開發建設項目後,公園在綠化美化、景點建設等方面不斷改進完善,並建有環海棧橋、空中索道、水上酒樓、烽火台等一批新的景點。夜登煙臺山,西望煙臺港碼頭,燈火闌珊,一個現代化的港城展現在人們眼前。

收費標準:

門票:30元,有遊客服務中心,可提供導遊服務。導遊:5人以下30元/次,5人以上-10人40元/次,10人以上3元/人,20人以上2元/人。

開放時間:

夏季:7:30-18:30;冬季:8:00-17:3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