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洲鎮

煙洲鎮

煙洲鎮位於常寧市東北邊陲,距市城28公里,東隔舂陵河與耒陽市相望,西與逢塘鄉毗連,南與蔭田鎮交界,北與松柏鎮接壤。1995年5月撤區並鄉,原水口山區的煙洲鎮全部和親仁鄉9個村、新力鄉11個村合併建成新煙洲鎮。全鎮總面積7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105畝、其中水田28774畝、旱土2331畝,轄35個村、1個居委會、396個村民小組、7735戶,總人口35515人。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煙洲鎮煙洲鎮概況
煙洲鎮位於常寧市東北部,東鄰舂陵水,與耒陽市隔河相望,西與蓬塘鄉毗鄰,南接蔭田鎮,北與松柏鎮接壤,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全鎮總面積72.9平方公里,轄35個村,1個居委會,396個組,9075戶,總人口31828人。
煙洲鎮境內丘陵起伏,盛產油茶,是全市重點油茶基地之一。舂陵河沿岸地勢平坦、田土肥沃,農副產品主要有稻穀、紅棗、柑桔、小麥、西瓜花生、油菜、湘蓮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錳、、鋅、、銀、錫、礦矽等。1995年至1998年,全鎮堅持農業穩鎮、工業富鎮、科教興鎮、商貿活鎮的發展思路,經濟建設不斷邁上新台階,先後崛起一批煤礦、錳礦、石場、林場、家俱店、皮革加工廠等企業。社會工益事業也有長足進程,先後興建煙洲集貿市場、電視差轉台、中學教學樓、醫院綜合樓、郵電大樓等工益設施,架通500門程控電話,實現村村通電話。

基礎設施

煙洲鎮煙洲鎮基礎設施建設
煙洲鎮領導認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也是農民朋友最關心的實際問題。煙洲鎮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當作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一件大事來抓。共新修公路120公里,硬化公路680公里;村農電網改造213個村,架線3120公里;完成水利設施建設12000處,硬化渠道15公里,維修水庫、池塘、堰壩130座。堅持以村集體和農民投入為主體,籌集資金267.8萬元,完成了通組通戶20公里水泥路面硬化,率先在縣實現了家家戶戶通水泥路。煙洲鎮積極回響,迅速推進。一是示範點建設卓有成效。煙洲鎮是衡陽市確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百村示範”之一,由市委書記親自聯繫和直接指導
經過努力建設,煙洲鎮生產發展:繼續做好優質稻和蛋品加工兩篇文章,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並積累了一些經驗;生活充裕:2006年人均純收入增加1006元;鄉風文明:評選出“五新”女性共115名,成立了李花村巾幗腰鼓隊,建立了全省第一家“農家書屋”;村容整潔:家家戶戶水泥路相通,總長6公里,實施“清潔工程”,進行“三清”(清淤泥、清路障、清垃圾)和“五改”(改廚、改水、改廁、改浴、改欄),興建富潔廣場陽家灣示範區和會仙塘公園;管理民主:加強村班子和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和村民代表制度。二是以點帶面,煙洲鎮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新引進工業項目“大地礦產公司”和農業產業化項目“三湘油脂公司”,為煙洲鎮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發展情況

煙洲鎮煙洲鎮農業發展
煙洲鎮耕地面積16686畝,其中稻田14938畝,糧食總產量12217噸,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3.5億元,農業總產值6455萬元,鄉鎮企業總值2.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841元。 地處三縣市交界之處的煙洲鎮,市場繁榮,是企業家投資興業好地方,正在修建的衡棗高速公路及常寧連線線穿越境內,給煙洲鎮的經濟發展帶來勃勃生機。煙洲鎮內的“高齡泉”礦泉水系優質天然礦泉水,所含微量元素豐富,已進人國內市場,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煙洲鎮小城建設發展迅猛,建鎮以來,城鎮規模已擴大一倍多。社會各項事業全面 協調發展,計畫生育跨入市縣先進行列,教育事業發達,有示範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3所,教學質量名列全縣前茅,社會大局穩定。煙洲鎮山青水秀,人傑地靈,市場繁榮,水陸交通方便,煙洲鎮境內庫區水域優勢,是開發特種水產養殖的黃金寶地,境內礦藏資源豐富,、黃金、鋅礦有色金屬儲存量大、含量高,具有很高的開採價值,煙洲鎮是企業投資興業的好地—方。煙洲鎮共有集市6個,每年流通成交額達1000萬元以上。2001年,準備再投資20餘萬元,高標準、高規格地興建一個中心農貿市場,以搞活流通,促進農民增收。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000萬元,糧食總產量32100噸,農業結構調整面積1780公頃,牲豬飼養量78000頭,水產品產量180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87元。鞏固並發展煙洲鎮的五大農業特色產業區域,網箱養魚區;養雞區,養豬區和特種養殖區,優質稻區,乾畝果品區。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山乎塘被覆徹底掃尾,抓好農業開發項目。進一步推廣軟碟拋秧、植保機械承包,突出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

物產資源

煙洲鎮煙洲鎮物產
煙洲鎮始建於乾隆年間,因此地盛產、酒,加之舂陵水中有一沙洲,故得名煙洲。解放前,為煙洲鄉,解放後設石嶺,水口山,煙洲三個鄉,1956年合併為煙洲鄉,1958年改名為水口山人民公社,1961年,分為蓬塘、新力、親仁、大市、煙洲五個公社,1983年改為新力鄉,1994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煙洲鄉成立煙洲鎮,1995年撤區並鄉後,原新力鄉、親仁鄉、煙洲鎮的兩鄉一鎮除劃出9個村歸松柏管轄外,其餘合併為煙洲鎮。煙洲鎮農產品豐富,以糧食為主,同時盛產茶油,柑橘,桃李,有茶油之鄉的美譽。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錳、錫等。
煙洲鎮電力資源十分豐富,親仁水電站座落鎮內,220千伏的親仁變電站也於1999年建成投入使用。煙洲鎮老集貿市場歷史悠久,目前一個功能齊全,環境整潔,規範有序的新農貿市場也基本形成。2006,全鎮實現工農業總值35618萬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工業總產值18718萬元,比上年增長17 %,規模以上企業3家,總產值1100萬元,農業總產值17800萬元,比上年增長11%。實現契約外資額2500萬元,完成年計畫的100 %,外資實際到位額 1950萬元,比上年增長9%。
2006年5 月新一屆黨委、政府成立後,決心做好三篇文章,加快煙洲發展。一是面向市場,開發興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二是圍繞項目和資源抓好招商引資,使之成為鎮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三是搶抓機遇,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我們相信,不久的煙洲將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富裕”的新城鎮。

特色產業

煙洲鎮煙洲鎮特色農業
雙孢蘑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有“人類無公害健康食品”之美譽,國際市場需求旺盛;煙洲鎮大力發展雙孢蘑菇產業,發展大田雙孢蘑菇是一項時間短、見效快、投資少、效益高的特色產業,生產時間6個月,每畝產值1.5萬元,投入與產出比為1:3;栽培主料為乾稻草,種植時間正值秋冬和早春的農閒季節,在常寧完全可以發展為冬季農業的一個亮點產業。去年,常寧市農業局從浙江引進雙孢蘑菇品種,在煙洲鎮石嶺村試種10畝。石嶺村老農何永佐說,他家去年種了0.16畝雙孢蘑菇,產鮮菇約1千斤,獲純利1500元,若不遇上年初的冰雪災害,產量和收入會還高些。
看準食用菌的發展優勢和潛力,煙洲鎮決定把發展營養型、環保型、外向型和高附加值的食用菌產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來抓,十一五期間,計畫每年按1000畝的遞增速度來發展食用菌生產基地。常寧市農業局把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煙洲鎮蔬菜工作的重點,加速引進和培育食用菌龍頭企業,始終以“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貫穿食用菌產業化生產全過程,全面推行雙孢蘑菇標準化生產,精心打造品牌,力爭2008年全市雙孢蘑菇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產值突破1600萬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