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1763~1820)

焦循(1763~1820)

正文

清代戲曲理論家、哲學家數學家。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蘇甘泉(今屬揚州)人。壯年時期隨阮元在山東、浙江等地作幕賓。嘉慶六年(1801)中舉後有人勸他去應禮部試,以母親年老堅辭不往。母喪後,築“雕菰樓”,閉門著書,10餘年足跡不入城市。焦循博學多才,於經、史、歷、算、聲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他的著作有《雕菰樓易學》、《孟子正義》、《里堂學算記》、《足征錄》、《里堂道聽錄》及《雕菰集》。他反對俗見,矚目地方戲曲(時稱“花部”)並留意戲曲史料,著有《劇說》《花部農譚》
《劇說》 6卷,完成於嘉慶十年(1805),是一部纂輯漢、唐以來近 200部書籍(卷前開列引用書目 166部,實不止此數)中關於論曲、論劇的雜錄。徵引浩博,其中多罕見珍本,匯集了豐富的史料。書中多記流傳於樂府、梨園、教坊、青樓、樂戶中的一些遺聞軼事,並增益了他個人的見聞,對戲曲的流變,劇目題材的來源,角色的命名及表演藝術等問題都有所探討。《花部農譚》1 卷,完成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是焦循在柳蔭豆棚之下和鄉鄰談論“花部”劇目的札記,是中國戲曲理論批評史上研究地方戲曲的第一部專門論著。清代乾隆年間,地方戲曲已在全國範圍蓬勃發展起來。對這些新興的地方戲曲,封建統治者認為有礙風化,嚴加禁止;文人學士以為村野俚俗,予以鄙薄。焦循卻獨持己見,不同流俗,與當時的“雅人”們的審美趣味相左,旗幟鮮明地提出“梨園共尚吳音”,而“余獨好”花部。在序文中,焦循根據戲劇藝術的特點,首先從聲腔上作了比較,認為“吳音繁縟”,而“花部”音調更富有慷慨動人的特色。他進而指出崑山腔雖諧於音律,但曲文艱深,“聽者茫然不知所謂”,而“花部”語言質樸通俗,婦孺能解,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另外,他認為崑山腔劇目內容狹窄“多男女猥褻”之作,而“花部”劇目“其事多忠、孝、節、義,足以動人”。在焦循的論述中雖雜有封建意識和迂腐偏頗的見解,但從總體講,他的戲劇藝術觀是與封建統治階級的傳統美學標準相對立的。《花部農譚》還就“花部”所演的10部著名劇目敘述了故事梗概,並加以考證和評論。其中最為焦循讚賞的是《清風亭》和《賽琵琶》。他在對比崑腔班《雙珠記》和亂彈班《清風亭》的演出效果後,明確指出:“彼謂花部不及崑腔者,鄙夫之見也。”他還竭力稱讚《賽琵琶》,認為“高氏《琵琶》,未能及也”。在士大夫還十分推崇崑曲時,這樣的評論是需要膽識和勇氣的。在談到《兩狼山》一類歷史題材的花部劇目時,他不贊成照搬史書,認為只要結構合理,同樣可“與史筆相表里”。

焦循(1763~1820)焦循(1763~1820)

配圖

焦循(1763~1820)焦循(1763~1820)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