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山鎮

無量鄉有“歌舞之鄉”的美譽,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中部,位於縣城東南部,東經100°28′至100°41′,北緯24°42′至24°56′之間。東接彌渡縣和楚雄州南華縣,南連普洱市景東縣,西界公郎鎮,北臨寶華鎮。總面積251.95平方公里, 214國道和小普線呈“丫”字型橫穿境內,交通極為便利。全鄉轄13個村民委員會,222個自然村,290個村民小組,2005年末全鄉居民9913戶,36640人,其中農業人口34860人,現有耕地面積26482.74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0.76畝。

地理位置

雲南省>> 大理>> 南澗彝族自治縣>> 無量山鎮

鄉鎮概況

境內居住著漢、彝、白、哈尼、傣、苗、傈僳、佤、納西、布郎等11個民族。2006年地方財政收入327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9774萬元,糧食總收入1188.39萬公斤,農民人均占有糧340.9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536元,是雲南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 無量鄉海拔1446—2790米,境內山巒起伏,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冬暖夏涼,盛產茶葉,素有“茶鄉”之稱。茶樹栽培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有“擺衣茶”、“古德茶”等茶史記載。古德茶場旁有一棵栽培大茶樹,樹高11.8米,基圍1.71米,樹幅65平方米,主幹直徑52厘米,樹枝茂盛,年產量達40—50千克,號稱“無量鄉茶王”。古德茶場出產的“無量山茶王”,華山茶場出產的“華山雲霧”,顯秀挺毫,條索緊結,湯色俱佳,回味無窮,久遠盛名,產品遠銷省內外,倍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全鄉現有茶場18個,面積1699.95畝,年產50多萬千克,面積、產量位居全縣第一,是無量鄉的一大支柱產業。
隨著“南澗跳菜”這顆璀璨奪目的民間藝術之星閃耀在祖國大江南北之時,“無量”這個過去名不經傳的名字,也因頻頻出現在國內鏡頭裡而獲得“歌舞之鄉”的美譽。位於無量鄉西部的靈寶山,海拔2400米,高陡險峻,雄奇壯觀,山巒起伏,雲海萬傾,山中奇石嶙峋,造型精巧,典雅古樸。7萬多畝的原始森林逶迤茫茫,古木參天,林中有修建於宋代的靈寶山石建築群,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也多處有敘說。這裡現已建成的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集自然景觀與人為景觀為一體,園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熊、猴、麂子、龍棕、無量含笑、桫欏樹等多種珍稀動植物。舉目遠眺,白雪皚皚的蒼山和漫灣電站“高峽出平湖”的秀麗景色盡收眼底。
無量人民受到無量山和哀牢山的浸潤,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創造了燦爛的民族優秀文化。此地彝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崇虎、敬虎,自詡是虎的民族。在無量豐富的民族文化百花園中,虎圖騰歷史文化可稱得上是彝鄉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從境內的祭虎、畫虎、跳虎和製作虎頭小帽等系列崇虎活動中即表現出了彝族生龍活虎的特性。民間流傳的舞蹈有圖騰崇拜的跳虎,有從原始部落狩獵和戰慶活動的敬奉行為開始的“南澗跳菜”和彝族打歌舞;有流傳廣且影響深的熱烈奔放的山歌對唱,古樸渾厚的彝腔小調,優美動聽的吆牛歌,和風細雨般的催眠曲等。彝族“火把節”、“朝立夏”等10多個傳統節日裡通宵達旦的“篝火打歌”中,“阿哥跳穿千層底,阿妹跳爛繡花鞋”也絕不遜色。尤其是參加全國服飾展演的紅星彝族服飾色彩斑斕,“小白衣裳青領褂,玉綠褲子逗人愛”,深受國內外專家和來賓的讚賞。抗清英雄李文學故居遺址和烏龜山李文學殉難地,距今約3000多年前的青銅短劍等文物的出土遺址,令人目不暇接、留戀往返。南詔國鼎盛時期,第二代彝王邏晟炎作為“奉聖樂舞”中一支重要的“奉珍耍雜”隊晉京,並以其奇特的“光頭、羊披、托盤、大耳環”四大特色和幾人重疊的雜技表演亮點而博得大唐皇帝的讚賞。改革開放以來,“南澗跳菜”又走出大山,走向全國,一度成為“雲南舞壇的代名詞”和西部大開發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民間藝術之星”。2001年無量鄉被南澗縣人民政府命名為“跳菜民間藝術之鄉”。
無量鄉有小河底、馬鹿田、紅星子午街三個集貿市場,上市交易的主要農副產品有糧食、蔬菜、茶葉、泡核桃、大白芸豆、冬早蠶豆、早碗豆等,是烤菸、泡核桃、茶葉等經濟作物適宜種植區。鄉內有中學1所、國小14所;有鄉村公路14條,形成了鄉村公路網路,實現了村村“三通”的目標;通信網路覆蓋全鄉大部分村民小組。
無量鄉黨委、政府在中共南澗縣委、南澗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生態立鄉、基礎穩鄉、科教興鄉、產業強鄉”的發展思路,發揚團結務實,與時俱進,真抓實幹,奮力拚搏精神,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促進了全鄉社會、經濟等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全鄉呈現出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2005年,無量鄉黨委被省委組織部命名為“‘五個好’鄉鎮黨委”。2006年初,被縣委、政府命名為“平安鄉鎮”。2006年9月被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命名為州級“文明單位”。

基層組織

無量鄉黨委,共有20個黨支部, 98 個黨小組,有黨員1090人,女性黨員163人,少數民族黨員630名,占57.8%。35歲以下的黨員334名,占30.6%;36—45歲的272名,占24.95%;46—54歲的169名,占15.5%;55—59歲的103名,占9.45%;60歲以上的有212名,占19.5%。近年來,無量鄉以“黨建領鄉”,開展“雲嶺先鋒”工程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使全鄉廣大黨員經受了鍛鍊,提高了素質,保持了黨員隊伍的先進性。 全鄉設團委1個,團總支15個,團支部79個,團員1389人,其中女性團員815人。共青團無量鄉第十屆委員會共設委員7名,其中書記1名,下設15個總支,79個團支部,其中農村團總支13個,35周歲以下青年18013人,14至28周歲青年12716人,共有團員1389人,其中在校學生團員107人,農村團員1226人,機關團員46人,團青比例達10.9%。2007年上半年納新51人,轉出團員237人,超齡團員退出145人,“推優”25人,經“推優”入黨11人。
全鄉少先隊設有4個大隊,13箇中隊,39個小隊,少先隊員2529人,4支儀仗隊,4個紅領巾廣播站,4塊少先隊宣傳欄,2007年發展少先隊員489人。

農村經濟

2006年,無量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9774萬元,比上年8865.58萬元增908.42萬元,增10.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327萬元,完成預算數259萬元的126.3%,比上年260萬元增67萬元,增長25.7%;農村信用合作社各項存款餘額2720萬元,同比增長30.3%,各項貸款餘額2302萬元,同比增長37.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36元,比上年的1414元增122元,增8.6%。 ——糧食生產。無量鄉立足優勢,加大投入,壯大基地,扶持產業;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狠抓各項農業科技措施,實現糧食總產量1188.39萬公斤,同比增加49.79萬公斤,增長4.3%;認真落實各項補貼政策,兌付退耕還林糧食折現資金152萬元,兌現農民種糧綜合補貼資金23.5萬元。
——烤菸產業。按照“穩基礎、建支柱、創品牌、增效益”的要求,逐步壯大“紅大”種植基地,強化各項科技,增加投入,精心培育烤菸產業,使烤菸產業真正成為富民興鄉的支柱產業,2006年,全鄉烤菸面積達6600畝,收購菸葉1.83萬擔,實現產值1003.614萬元,上繳菸葉稅200.7萬元,實現了國家、企業、菸農效益同步增長;
——肉牛產業。堅持以防疫為重點,強化服務,加大畜種改良,飼草飼料配套,狠抓產業發展,大牲畜存欄17245頭,同比增長0.8%。新建肉牛養殖示範村2個、肉牛養殖示範戶52戶,使全鄉肉牛養殖示範村達10個,肉牛養殖示範戶達200戶。完成肉牛凍精改良2661頭,種植牧草750畝,畜牧業產值達2640萬元.
——茶葉產業。根據自然資源優勢,大力倡導茶葉發展,加大現有花園低改力度,擴大優良品種的種植面積,努力提高無量茶葉產值產量。完成低產茶園改造1200畝,新發展花園1602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412畝,茶葉產量達79.86萬公斤,產值1197.9萬元,同比增加102.9萬元,增長9.4%.
——泡核泡產業。加大泡核桃的種植、管理力度,突出產業重點,年內種植泡核桃9143.6畝,使全鄉泡核桃面積達到84818.6畝,實現了人均2畝的目標,進入盛果期的面積達5700畝,產量40萬公斤,產值480萬元,農民人均泡核桃收入達136元。
——勞務輸出產業。加大宣傳力度,制定考核辦法,確定工作目標,落實工作責任,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努力把勞務輸出培植成我鄉富民興鄉的又一產業。一年來,抓住沿海用工短缺的機遇,以提高就業能力、實現轉移就業為目的,狠抓勞動力轉移培訓,共輸出剩餘勞動力3596人(其中以勞動就業局和政府牽頭輸出171人),實現年勞務收入1798萬元。

政務公開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目標管理責任制,不斷增強執政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傾聽民眾呼聲,體察民眾實情,深入基層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全鄉幹部職工公僕意識明顯增強,工作效益不斷提高,機關作風建設穩步推進。全鄉上下形成了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的良好局面。
無量鄉四班子名單公示
姓 名 職 務
劉增武 中共無量鄉委員會書記
豐崇武 中共無量鄉委員會副書記、鄉人民政府鄉長
李平山 中共無量鄉委員會委員、鄉人大主席
羅汝鈞 中共無量鄉委員會副書記
楊澤新 中共無量鄉委員會掛職副書記
劉春華 中共無量鄉委員會委員、紀委書記
常玉春 中共無量鄉委員會委員、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羅正宏 中共無量鄉委員會委員、武裝部長
李 學 中共無量鄉委員會委員、組織委員
段易君 中共無量鄉委員會委員、宣傳委員
自明成 中共無量鄉委員會委員、派出所長
李明權 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楊麗娟 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吳加周 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張紹明 鄉人民政府掛職副鄉長
羅應傑 鄉人民政府掛職副鄉長

人文地理

無量民風淳樸,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彝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是南澗打歌“跳菜”的發源地, 素有“跳菜之鄉”、“打歌之鄉”之稱,全鄉有打歌、跳菜藝術村11個,跳菜世家8戶,打歌世家5戶,音樂世家6戶。“南澗跳菜”是南澗無量山彝族民眾舉行喜慶、婚喪等活動之時必不可少的一種習俗。逢喜事,以“跳菜”助興,遇喪事,以“跳菜”化悲,“跳菜”把彝族人粗獷豪放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無量這塊古老神奇的土地、濃郁深厚的民族風情、勤勞善良的各族人民熱忱歡迎您的光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