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紗燈

無為紗燈系傳統手工藝品,歷史悠久,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曾被作為慈禧祝壽禮品進貢。框架用高級木料製作,並雕刻各式花紋。

無為紗燈系傳統手工藝品,歷史悠久,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曾被作為慈禧祝壽禮品進貢。框架用高級木料製作,並雕刻各式花紋;紗燈蓋頭伸出6根木爪,呈龍頭形,6對龍眼,金粉描繪,栩栩如生;框架外沿以鏤空工藝刻雕各式花芽,像龍背鱗翅;燈體嵌進紗絹畫,題材有戲劇、人物、花卉、山水等,工筆重彩,色澤艷麗。今天,首都人民大會堂安徽廳內仍懸掛有無為紗燈。無為紗燈又名宮燈。有300餘年歷史,為皖地八大特產之一。無為紗燈是在借鑑吸收歷代流行的篾扎、紙糊、染色"彩燈"的基礎上。形狀一般為六角形和四方形。多選用紫檀、紅木、櫧樹、紅椿等高檔堅硬木材製成框架,框架可摺疊,燈架外緣雕立體龍頭鳳身,中配卷草圖狀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底部綴以金黃或大紅色須穗,整體造型別致,比例勻稱,雕刻精美,結構牢固,用榫槽連線,可自如拆卸,便於收藏和攜帶。無為州人放燈賞燈相傳米芾知無為軍時即留下習俗。清康熙年間,無為縣藝人蔡靜首創剔墨紗燈。清乾隆年間,郡中知名畫師蔡竹田、許石隱、卞自環等結社研習畫藝,最終摒棄了色紙和玻璃,選用在絲質絹紗上作畫,改進了“剔墨”技法,即在絹紗畫框上先以筆蘸墨勾出擬畫的輪廓,把輪廓以外部分用淡墨塗抹,而後剔除焦墨,再將預留作畫處均勻塗上透明魚膠,晾乾後再在膠面勾線、著色、暈染,以工筆繪製。內容常選取人物、花鳥、飛禽、走獸、神話傳奇或青山綠水田園風光,上乘者還繪以水滸、三國、紅樓夢、西廂記等耳熟能詳的故事。所繪層次分明、形神兼備,點明燈燭後通體透亮,禮覺效果極佳。剔墨工藝成熟於嘉慶年代,鼎盛時制燈作坊有30多家,年產萬餘對。1894年,光緒為慈禧太后操辦60壽辰,曾特派統領官來無為徵選。“萬壽慶典”的宮殿內外,處處可見紗燈高懸,又被譽為“宮燈”。1911年,無為紗燈參加南京博物院展覽,獲二等獎狀,外國駐華使節和商人爭相購買收藏。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民間工藝,尋訪到健在的民間工匠卞仲英等,旋即組織紗燈生產。自1953年始,選送的紗燈參加安徽省歷屆工農業產品展覽會,譽滿江南塞北。1956年,興辦無為紗燈社。1958年,無為工藝美術廠在原有品種的基礎上又創製10多種新產品。在國慶10周年期間,無為紗燈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工藝品展覽會,並作為名優牌特產懸掛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