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源洞

無源洞

無源洞現今位於巴山森林公園境內。相傳曾有人執燭探洞,燃完7支半蠟燭仍無盡頭,故以“深遠莫能窮其源”(《巴東縣誌》)而得名。此洞洞口高16米,寬10米,洞內空曠,可容萬人,居民每避兵於此。間歇泉水從洞內流出,響聲如雷,水珠濺玉,水氣茫茫,注入長江,陣陣涼風送爽。洞內有峽,峽中有隧,隧中又有洞。進洞途中有供遊人小憩的石椅、石凳,實為避暑佳境。

基本信息

無源洞歷史傳說

無源洞無源洞
無源洞成為湖北巴東乃至三峽的一方名勝,由來已久。
無源洞峽谷臨江已淹沒的魯班橋和觀音閣一帶,曾是三峽南岸古驛道,它南馳施南,東接夷陵(宜昌),西通川渝。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之有,巴東已納入秦地,雖處蠻荒,卻屬用兵要地,驛道必修,那么無源洞臨江之古驛道迄今至少二千二百餘年了。北朝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所著的《水經注、三峽》中有一段優美的文字:“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岩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趣味……”,我以為這是巴東無源洞風光的守美寫照。因為,觀止東無源洞一帶至今仍是近四百里長江三峽兩岸間柏樹最茂密的地方,且泉瀑風光與此描述相同。唐詩三百首,寫長江的有五十四首,三峽詩十五首,尤以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為最著名,也有無源洞風光的影子。北宋寇準知任巴東,留存一百二十五首巴東詩,其林泉風光大多取景於無源洞至巴東老城一帶,以其《巴東書事》為例:“鄉思終日有,孤淡厭琴樽。眾木侵山徑,寒江逼縣門,浪沉難見脊,雨過壁生痕。憔悴悲半惠,因思楚屈原”。此詩前後四句敘鄉愁、飲酒、彈琴,讀《離騷》、《楚辭》(悲蘭蕙思屈原之意),完全一種詩人情懷;中間四句全部寫景:縣衙臨江,衙後森林茂密,漲潮落後(浪沉)秤桿子石也露出來了(灘見脊),下雨要濕透牆壁,這完全是巴東老城情景。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北宋時期,巴東縣雖在江北,但江南金字山下也有縣衙機構,也處於“移民遷建”時期。時光轉到南宋曠代愛國詩人陸游,自浙江紹興逆江入蜀赴任夔州(今奉節)途中,即公元一一七0年農曆十月二十一日,巫峽口外,重陰微雪。是日舟停太磯頭,詩人登白去亭訪雙柏堂拜寇公祠,他有感並盛讚巴東江南風景:“南山重複,秀麗可愛,層出間見,古木森然……”(拜見陸游之《入蜀記》)。那么江南風光絕景無源洞溶洞最初見於文字則是在明朝孝宗弘治年(公元1488年)巴東教渝惠榮的七絕《無源洞》:“洞號無源卻有源,一溪流出自雲根。個別有居民在,猶勝出寵公隱鹿門”;離今已五百年。清朝巴東詩人薛德玉又以一首七律《兀洞仙泉》組合“巴東八景”。敘景就更詳細了。到了當代即上一世紀五十年代未,主持開鑿無源洞水渠的郝振元縣長,他是河南林縣人。據郝縣長之子郝建輝先生告訴我,其父一九五七年回老家,林縣、正大興紅旗渠,開鑿太行山,深受啟發,次年(一九五八年),郝縣長即下決心開渠巴東無源洞,引水進城,從而結束了巴東歷代下長江挑水背水吃的苦難歷史。今天,我們再步無源洞,開鑿水渠的號子,音猶在耳;而對自然人文風景,很自然地會想到老舍先生(風景談)中的一句名言:“自然是偉大的,但充滿了人的精神的自然,乃是偉大之中之最偉大者”。
正說歷史,求教方家。我再敘一下“無源洞”名字的來歷(即傳說)。
無源洞,古謂兀淵洞,又名屋岩洞,實寒山野水,乃萬古滄茫。據《巴東縣誌》載:“無源洞,古謂兀淵。洞中有峽,峽中有隧,隧中又有洞,宛如迷宮,洞深難窮其源……”,考\試大\“兀”指山峰突兀嶙峋,“淵”曰深水深潭,蓋奇山異水之意,古人用字極為準確。據傳說有人點七隻半蠟燭進洞,未探得源頭,名號無源洞(沒有源頭的洞),七隻半蠟燭算什麼呢?古人太膽小了!
關於“屋岩洞”之說,知者不多。據此帶老人講,很久以前,無源洞內並無陰河,洞口有一戶人家,依洞口搭了一間偏岩屋,因而就叫屋岩洞,有一天早晨,這家老人召集全家說:“我昨天夢見一白鬍子老頭和一位娘娘叫我們趕急走,說洞內將發大水,洪水滔天……”兒子媳婦都說做了相同的夢,於是全家收拾鍋盆碗盞,剛離洞口,白霧彌滿,轟隆作響,一道陰河翻卷而來,歲月彌久,峽谷內形成一個連一個綠幽深潭……據老百姓講,白鬍子老人是土地公公,顯影於溶洞內的一處鐘乳石壁上,後來,巴東人在金字山下修有土地廟,那一位娘娘就是觀世音菩薩,顯形於溶洞內高高的鐘乳峰上。後來,巴東人在無源洞峽岩江邊建起了觀音閣。
關於無源洞、兀源洞、屋岩洞三個名字同一個洞。還有一個諧音的“無緣洞”,其實非也。試想,有多少代有情人,在無源洞留下青春的記憶,白髮相守;有多少漫遊商旅在此沐浴巴東夜雨,遙寄鄉愁!想那峽谷萬仞之上的金童玉女峰,凝固萬年時空,相擁天長地久!凡緣,有善緣,萬善同緣;有惡緣,同流合污。無源洞風光大端,異水奇山,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亭閣點睛,風和景明,自古儒釋道三教合一,人文薈萃,天地鍾靈。現旅遊方興,萬人來朝,當然是萬善同緣

無源洞景區景點

無源洞風景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北巴東縣城東部3公里的金字山下。是峽江中唯一集山、水、林、泉、洞於一體的自然風光。由將軍門、玉麟台、悟源門、萊公門、紅葉亭、白鹿洞、金童玉女峰、無源洞溶洞等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將軍門】將軍門是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元老鄧玉麟將軍的。鄧將軍是巴東縣野三關鎮石橋坪村人,他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組織骨幹之一,炮轟武昌總督府第一炮由他打響,被授予中將軍銜。對聯:“巴山數峰橫夕照,楚峽一笛起江船”,歌頌了巴楚風流人物鄧玉麟將軍的英雄業績。
【玉麟台】又稱望江台,在這裡可以飽覽三峽平湖風光。我們腳下的這一塊湖面,西接巫峽口,東到秭歸牛口,長約30華里,面積約30平方公里,是三峽間的一段寬谷。鄧玉麟將軍青年時期,經常帶民工腳夫沿三峽兩岸從巴東到碚石背鹽轉運野三關,從軍後,又經常從武漢上四川聯繫哥老會,秘密組織推翻腐朽清王朝的革命活動……
【悟源門】根據無源洞峽谷內已淹沒石刻:“川流悟道”、“兀洞仙泉”、“靈山聖境”等含義取名而來。對聯:“風平三峽浪,雨落萬山煙”,一是讚頌三峽工程,二是表達庫區老百姓對改善生態環境的一種良好期盼,三是點綴新三峽的壯美風光。
【萊公門】是以此來紀念北宋宰相寇準的。寇準是陝西人,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秋天,進士及第,為探花郎(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同年秋天赴任巴東知縣,他在巴東三年,政績不凡。後升至參知政事(33歲時)。封萊國公時,他已是太子仁宗皇帝的老師(太傅)。
【寇準碑林】寇準在巴東任知縣時,寫了不少詩詞,總計有125首,親編為《巴東集》,珍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他一生共寫了293首詩詞,在巴東三年寫的近占一半。三峽的奇山異水,特別是無源洞風光孕育了他不少的創作靈感,壯麗而秀美的三峽風光激勵了他,有志報國的人生目標。在中國歷史上他以政治家兼詩人著稱;在北宋王朝內部集權外部軟弱的狀態下,他以剛直的性格主張抗戰收復在五代時期流失的燕雲三十六州國土;在宋遼澶淵之戰中,他以宰相身份主真宗皇帝御駕親征並取得首戰勝利,奠定了澶淵之盟後北宋王朝百餘年和平的基礎。寇準在巴東的三年主要是到野三關勸農,引導土家人放棄打獵從而發展農耕文明,減輕官稅,明白斷案,興修白雲秋風雙亭,閒暇寄情山水吟詩作賦。他一生宦海沉浮,三起三落,63歲貶往廣東雷州任司戶參軍閒職,死後昭雪,歸葬西京洛陽,途徑湖北公安縣,老百姓插竹掛紙錢,祭哭於路,一個月後掛紙錢的枯竹長出了筍子,可謂感動天地……公安、巴東一帶至今留傳枯竹生筍這一傳說。
這一新碑林共37塊,分4個部分:《寇準碑林志》、《巴東行吟》《家國遠懷》、《千古仰頌》。《寇準碑林志》主要概述了寇公生平業績;—《巴東行吟》精選寇準巴東詩46首;《家國遠懷》精選了寇準巴東以外的詩詞部分,計37首,其中《詠華山》是他的7歲詩,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氣概;《千古仰頌》是兩宋名家;李綱、蘇東坡、蘇轍、王十朋、陸游等途徑巴東時憑弔寇公的詩作,以後部分取自巴東歷任知縣及歸州知州等吟頌寇公之作品。
【白鹿洞】《曲肱》取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裡提醒您曲肱而過,注意安全。《低雲》,取自寇準“回首白雲低”和“楚峽雲開”。白鹿洞流傳著“白鹿報信”的千古傳說。相傳寇準每次到江南壽寧寺找方丈下棋前夜,寺東白鹿洞內的一對白鹿必鳴告方丈,方丈即安排和尚們一起在山門恭候寇準的到來,寇準覺得蹊蹺,問及方丈為何先知,方丈說,寺旁有一對白鹿,只要嗷嗷鳴叫,必有貴客前來,寇準邀方丈去見靈異白鹿,至洞口施禮參拜,白鹿受驚,一隻跑往山下,直奔大江,留下馬鹿口地名,另一隻則跑上了後山嶺,山嶺更名為馬鹿池。
【金童玉女峰】半山腰那一塊長約10米的大白岩,象一對金童玉女。這裡流傳著一個美妙的愛情故事。古時候,三峽岸邊有一大戶人家,養了一個美貌、聰慧而靈巧的姑娘,光陰荏苒,姑娘到了二八懷春佳齡。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無源洞峽谷山花爛漫,姑娘在母親的陪伴下來這裡踏青,被石門打柴的小伙子迷住了[石門樵唱],因為打柴小伙子不僅長得健壯,而且很會唱山歌。他們暗送秋波,在這一個春天私定終身。這當然遭到了姑娘父母的強烈反對。於是,姑娘與小伙子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深夜手牽著手跑進了無源洞峽谷,姑娘的父母發覺後率領親族在後追趕,情急之下,姑娘和小伙子向下一跺腳就飛起來了,這時雞子叫了,他們只得停在半空……據傳他們是王母娘娘家中的一對金童玉女,是私自跑下人間尋找自由幸福的,也傳說他們雙雙殉情於無源洞外的大龍潭,現在看到的是他們的靈魂化身。另據考證:南北朝樂府民歌《上邪》就是唱的這一個悲涼:愛情故事——“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它唱了五種不可能發生的自然現象,來表達人間的愛情忠貞。據說年輕人在金童玉女峰下合一個影會不忘人生感情,新婚夫婦在此合一個影會白頭到老,老年夫婦在此合一個影會清晰地回憶從前恩愛的時光。
【無源洞】無源洞深不可測,現已開發1500米。洞口高不足10米,裡面最高達70米以上。溶洞面積5萬平方米左右,可以容納5萬人。
沿途水聲嘩嘩,蝙蝠成群,鍾乳遍布,棧橋巍巍。在觀看溶洞景觀時,請大家注意腳下安全和環境衛生,在洞內不吐痰,不吸菸,不大小便,不扔垃圾,謝謝合作。溶洞內曲折幽深,奇石林立,神秘莫測,各具特色的龍鳳呈祥、靈芝獻瑞、長潭漁火、地宮湧泉等景點讓您盡收眼底,感慨萬千。據地質考古,溶洞形成於300萬年前,幾乎與人類誕生史相等,每1厘米鐘乳石要100年才能聚成,1米就是1萬年,艱辛漫漫才形成世界奇偉。泉水是生命之源,湧泉溶洞是生命之宮,峽谷是自然懷抱,百靈鳥和爛漫山花是春天的歌唱和大自然的微笑,這就是我們說不清道不明,感到無源洞一游身心舒暢的真正原因。

無源洞交通

在巴東新城金堂路段乘坐專車費價5元/人,應當注意,多人合乘僅2元/人。乘坐面的車前往車費3元/人。不需特別裝備,只帶相機和礦泉水。若想進洞探幽也可帶手電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