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慈悲

無慈悲一詞出自佛家,謂欠缺慈悲心之意,指佛、菩薩以外之一切有情。

佛學名詞

無慈悲,謂欠缺慈悲心之意。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無慈悲指佛、菩薩以外之一切有情。蓋慈悲乃伴隨著智慧的最高德性,且佛心亦可以用‘大慈悲’之語表示。

詳細解釋

主張慈、悲的本性是無嗔善根的說一切有部,將慈、悲分為心、心所,認為佛的大悲(慧)與慈悲(無嗔)的法體不同,此乃有部特殊教學的法分別。大乘佛教則主張心所無別體、本質無別。又,就‘慈悲’一語而言,與眾生樂謂慈(maitri^),拔眾生苦是悲(karun!a^)。慈、悲與喜、舍合稱四無量(又稱四梵住),也就是根本靜慮中的勝功德。如無量之語所顯示,慈悲是以無量眾生為對象,愛念、憐愍無量眾生,進而加以根本救濟。克實而言,只有佛、菩薩具有此德,二乘有學聖者因為專念自行,所以無慈悲。依《大毗婆沙論》卷一四0所述,有學聖者無論是現在修或未來修,皆不成就無量慈悲。但是,同是二乘的阿羅漢,在其位中修四無量心,以四無礙智得利他口業力,修願智而知眾生一切念願希望,修無諍智止息一切眾生心中之諍及眾生間的鬥爭,所以阿羅漢具有慈悲。

凡夫是被慈悲的對象,此等人即使行慈悲亦不完全,所以畢竟而言是‘無慈悲’的。天趣生類是有漏善的異熟果,僅享受一向果的樂淨之境,並不重視以其他眾生為所緣的利他行,因此,此類眾生同為無慈悲者。地獄、鬼、傍生等三趣有情,皆受自身苦所逼迫,無有餘裕兼顧其他,因此同是無慈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