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漢語詞語]

焚香[漢語詞語]
焚香[漢語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燒香的書面語。古人《香譜》記載斯時焚香用的香為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線香。其原料為蜜、棗膏、白芨水、蠟(軟香)等等。焚香需要藉助炭火之力,並非直接燃燒。焚香時須不斷往香爐內添加各種配料,以保證香氣的質量。香爐中的炭火燃得很慢,火勢低微,久久不滅。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會儘量減少煙氣,使香味低回悠長。對於焚香之趣,古書上多有論述。無論琴茶,焚香都是收斂心情的必備程式。焚者灼燒也,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來祭拜和靜心。古時也有“焚香計時”之法。

基本信息

詞目

焚香

拼音

fén xiāng

詞語出處與詳解

1、點燃檀香等香料。 ①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屬車釃酒,復道焚香。” ②宋 王讜 《唐語林·政事上》:“﹝ 狄惟謙 ﹞遂令設席焚香,端笏立於其上。”如:焚香靜坐;焚香操琴。
2、.燒香。 ①唐 杜甫 《冬到金華山觀》詩:“焚香玉女跪,霧裡仙人來。”

②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孔明 緩步登壇,觀瞻方位已定,焚香於爐,注水於盂,仰天暗祝。”

③《說岳全傳》第二二回:“安人即便帶了媳婦一同出來,在神聖家廟之前,焚香點燭。”如:焚香拜佛。

簡介

焚香圖(鄭重) 焚香圖(鄭重)

中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淨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健身的習俗。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隻香幾,上置三足香爐,皇帝升殿時,爐內焚起檀香,致金鑾殿內香菸繚繞,香氣四溢,使人精神振奮。古時的諸葛孔明,彈琴時不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焚香助興。古代文士淑女操琴時焚香,也是為了創造一種幽靜風雅的氛圍。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觀書時,齋中常要焚香。他在詩中寫道:“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溪詩”。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更十分青睞焚香靜坐和修身養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購買十多斤檀香,並建一“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他題詩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可見焚香靜坐的養生健體之功。 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畫的神奇作用。他說:“觀畫,在香霧飄動中可以達到入神境界;作畫,我也於香霧中做到似與不似之間,寫意而能傳神。” 在家中經常焚香,可以醒腦清神,去濁存清,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且有延年益壽之功。

現代科學研究指出,燒香有害人體,甚可致癌。傳統線香主要成分為福馬林(formaldehyde),因而在燃燒後留下煙霧,這成份是據 1994 年的一篇研究報告 指出。香以木材為主,檀香則具有不完全燃燒的木材、碳粒和懸浮物質等等。焚香、燒紙錢會產生的苯、甲醛、多環芳香烴等化學致癌物對身體有下列層次的毒害: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可引起細胞發炎性反應;甲醛、甲苯則是中樞神經刺激物,可致神經系統受損,步態不穩,甚至昏迷。雖有部分環保香去除了焦油,但取自柏樹或其他木材的香,其本質燃燒後會放出大量甲醛和異味。“香”在焚燒期間所釋出的致癌物,會容易令患者及體弱者造成敏感,哮喘病發,因此小孩和孕婦的地方不宜“點香”(燒香)。

另外煙霧中含有的氣態污染物,例如:一氧化碳( CO),氮氧化物(NO) ,硫氧化物(SO)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 ),並吸收有毒污染物(多環芳烴和有毒金屬) 。燃燒產生固體顆粒範圍約為 10和500納米之間即細顆粒物又稱PM2.5。

歷史

我國焚香習俗起源是很早的,古人為了驅逐蚊蟲,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便將一些帶有特殊氣味和芳香氣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煙燻火燎,這就是最初的焚香。古人在焚香中不僅減少蚊蟲叮咬,給自己的生活環境帶來舒適怡人的芳香,還去除了疾病的傳播和困擾。從中得到很大益處。在古代有原始崇拜與巫術等崇神信奉,認為一切都是神的恩賜,對神極度敬仰和崇拜。久而久之焚香就被神化了,隨後焚香變得既莊嚴又神聖。

古代各朝對焚香有著不同程度的重視,焚香被不斷神化,從一般生活需要發展到宮廷、貴族、民間需要;從實用發展到華貴神聖。由於焚香質的變化從而推動和促使焚香器具的迅猛發展,故製造出各階層需要、花式繁多的焚香器具來,滿足焚香者信奉、理念、心愿和願望的需求。根據考古發掘的熏爐數量和年代分析,古時候用熏爐焚香最盛行的當算漢代,大量的漢代熏爐出土證明了當朝對焚香比較重視,十分盛行;當時社會已相當發達,物質已得到滿足,人們朝向古代精神文明方面追求。

漢代熏爐不僅品種多,數量也多,有金屬和陶瓷兩大類;博山爐最精美絕倫。唐代使用貴金屬製造熏爐,有二層及三層之分,最著名的要算“球型萬向形熏爐”,小小熏爐包含著的高科技讓現代人驚訝。宋代以動物造型製造熏爐形成一種風格。明代宣德爐最為名貴。清代絢麗多姿、富麗堂皇的景泰藍香爐在發展中得到創新。焚香習俗在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經久不衰,給無數的焚香者帶來幸福與追求。

焚香 焚香

中國人焚香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周人升煙以祭天,稱作“煙”或“煙祀”,這種祭制始於周文王。“煙祀”一是點火升煙,二是煙氣為香氣。以香菸祭神,就是後世所謂的“燒香”。漢武帝對中國香事的發展有重要貢獻。武帝為求長生,是神就敬,打破以往“香祭祭天”的壟斷,使香進入生活日用。就在這一時期,產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於是,香具也應運而生,中國第一個香爐也發明出來了,稱為“博山爐”。從此,香品與香爐相配,使中國的香事進入一個新階段。

隋唐以後,“西(域)香”由“南(兩廣、海南)香”所取代。南香的大量湧入使香的價格降低,為普及提供了物質準備。另外,佛道二教從六朝以來大發展,兩教尚香,信徒眾多,令焚香走向普及。

分類

綜述

根據外形特徵可分為原態香材、 線香、盤香、 塔香、香丸、香粉、 香篆、 香膏、 塗香、 香湯、 香囊、 香枕等。

原態香材

香料經過清洗、乾燥、分割等簡單的加工製作而成。原態香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觀特徵,如檀香木片、沉香木塊等。

線香

常見的直線形的薰香,還可細分為豎直燃燒的“立香”,橫倒燃燒的“臥香”,帶竹木芯的“竹籤香”等等。

盤香 又稱“環香”,螺鏇形盤繞的薰香,可掛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燒,有些小型的盤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爐里使用。

塔香

又稱“香塔”,圓錐形的香,可放在香爐中直接熏燒。

香丸

豆粒大小的丸狀的香。

香粉

又稱“末香”,為粉末狀的香。

香篆

又稱“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將香粉壓製成特定的(“連筆”的)圖案或文字,點燃之後可順序燃盡。

膏香

又稱“香膏”,研磨成膏狀的香。

塗香

又稱“塗敷香”,塗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

香湯

又稱“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

香囊

又稱“香包”,裝填香料的絲袋,有絲線可掛於頸下的稱為“佩香”。

香枕

裝填香料的枕頭,可安神養生。

常用香料

綜述

杜衡,月麟香,甘松、蘇合、安息、鬱金、捺多、和羅、丁香、沉香、檀香、麝香、烏沉香、白腦香、白芷、獨活、甘松、三柰、藿香、藁本、高良姜、茴香、木香、母丁香、細辛、大黃、乳香、伽南香、水安息、玫瑰瓣、冰片、龍涎。

人類最早使用杜衡可以追溯的屈原《九歌·山鬼》中的記載: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香乘》載有九種方子:丁香煎圓,木香餅子,豆蔻香身丸,透體麝臍帶,獨醒香、經御龍麝香茶,孩兒香茶。

宋代宮中到民間還盛行一種蘇合香酒,每一斗酒以蘇和香丸一兩同煮,極能調五臟,卻腹中諸疾,每冒寒夙,則飲一杯。

甘松香

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條交結、分枝或並列,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根及鬚根。質鬆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

蘇合香

為金縷梅科植物蘇合香樹所分泌的樹脂。蘇合香為半流動性的濃稠液體,黃白色至灰棕色,半透明,質粘稠,挑起則連綿不斷。體重,入水則沉。氣芳香,味略苦辣而香。以色棕黃或暗棕、半透明、無雜質者為佳。宜裝於鐵筒中,並灌以清水浸之,置陰涼處,以防止走失香氣。

安息香

為球形顆粒壓結成的團塊,大小不等,外面紅棕色至灰棕色,嵌有黃白色及灰白色不透明的杏仁樣顆粒,表面粗糙不平坦。常溫下質堅脆,加熱即軟化。氣芳香、味微辛。 其樹脂可代安息香樹脂使用,治中風昏厥、心腹諸痛,有開竅、行定血之效。

鬱金

《本草經讀》:"鬱金,氣味苦寒者,謂氣寒而善降,味苦而善泄也。其雲血積者,血不行則為積,積不去則為惡血,血逆於上,從口鼻而出,則為衄血吐血,血走於下,從便溺而出,有痛為血淋,無痛為尿血,即金瘡之瘀血不去,則血水不斷,不能生肌,此物所以統主之者,以其病原皆由於積血,特取其大有破惡血之功也。蓋血以氣為主,又標之曰下氣者,以苦寒大泄其氣,即所以大破其血,視他藥更進一步。若經水不調,因實而閉者,不妨以此決之,若因虛而閉者,是其寇讎。且病起於郁者,即《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大有深旨,若錯認此藥為解郁而頻用之,十不救一。至於懷孕,最忌攻破,此藥更不可以沾唇。即在產後,非熱結停瘀者,亦不可輕用。若外邪未淨者,以此擅攻其內,則邪氣乘虛而內陷。若氣血兩虛者,以此重虛其虛,則氣血無根而暴脫。此女科習用鬱金之害人也。"

丁香

似指甲狀的紅棕色花苞是精油的原料,樹平均高度為5~6公尺左右,主要產地斯里蘭卡、爪哇、馬達加斯加,以蒸餾法製得,其香味為有點鮮苔及木香的花香,是香水製造業不可缺少的香味,亦常加入酒中,精油顏色為透明無色。對心情有正面的影響,舒緩因情緒鬱結而產生的不快或胸悶感。可稀釋後用於瘡、癰、疔、癤等的皮膚創傷,有消腫抗炎的傷口上,促進癒合的作用。

沉香

國產沉香:又名海南沉、海南沉香、白木香、莞香、女兒香、土沉香。為植物白木香的含有黑色樹脂的木材。主產于海南島。

伽南香

又名奇南香、琪南、奇楠、伽南沉。為植物白木香或沉香近根部的含樹脂量較多的木材。

綠油伽南香:為外表呈綠褐色的伽南香。

紫油伽南香:為外表呈紫褐色的伽南香。

盔沉香

焚香 焚香

又名盔沉。進口沉香藥材多呈盔帽形,故名。

檀香

木質、細緻,甜而帶異國情調,余香裊繞。

這種精緻的油,來自一種常綠的寄生樹,此樹把自己的根依附在別的樹根上,檀香通常以薄片型的方式出售,並且,至少要30年以上的樹齡,才能達到採集販賣的標準。公認為最好的檀香精油,是產自印度的邁索爾(Mysore)。

檀香自古以來便深受歡迎,從印度到埃及、希臘、羅馬的貿易路線上,常見蓬車載滿著檀香。許多古代的廟宇或家具,都是由檀香木所做,可能是檀香具有防蟻的功能。

檀香的焚香需求量不少於檀香木,檀香獨特的香味,具有安輔作用,對於冥想很有幫助,因而廣泛被用在宗教儀式中,特別是印度和中國,對檀香的需求量至今絲毫不曾減少。檀香也是香水中常用的原料。

麝香

為鹿科動物麝的雄性香腺囊中的分泌物乾燥而成,是一種高級香料,如果在室內放一丁點,使會滿屋清香,氣味迥異。麝香不僅芳香宜人,而且香味持久。麝香在我國使用,已有悠久歷史。唐代詩人杜甫在《丁香》詩中遇:'晚墜蘭麝中'。麝香是配製高級香精的重要原料。古代文人、詩人、畫家都在上等麝料中加少許麝香,製成'麝墨'寫字、作畫,芳香清幽,若將字畫封妥,可長期保存,防腐防蛀。

龍涎香

是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的腸內分泌物的乾燥品。是重要而極為珍貴的藥材。龍涎香約含有25%的龍涎香素。龍涎香素是膽固醇衍生物,並且含有苯甲酸。《本草綱目》中記載著龍涎香可以"活血、益精髓、助陽道、通利血脈"。中醫用龍涎香作為"化痰、散結、利氣、活血"藥使用。可見,龍涎香是治病和補益強壯的名貴中藥。如果病人出現咳嗽氣逆、神錯氣悶和心腹疼痛等病症,可以用龍涎香1道3份,研末沖服。龍涎香素是龍涎香香味的主要成份。這種極為名貴的龍涎香,因為在世界上產量很小而不能人工合成,所以它的價值遠遠超過黃金的價值。龍涎香是香料中的極品,它是高級香水香精中不可缺少的"奇香"。使用其配製的香水香精,不僅香氣柔和,而且留香持久,美妙動人,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各地焚香習俗

香是人類數千年來的良伴,幾乎所有古老文明,都曾開發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根據可考的歷史記載,埃及是最早用香的民族,用香的起源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當時埃及人為了穩定香料來源,還曾興起多場征戰,這也難怪在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圖坦卡門金字塔里,會發現許多存放各式香料的容器,由此可見香對古埃及的重要性。  在上古時期,香還是尊貴地位的象徵,所以古波斯的富貴人家,多半會在自家的花園裡種植茉莉、紫羅蘭、紅玫瑰等種種珍貴香花,以襯顯其地位。在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從波斯帶回各種珍貴香料,自此,用香也逐漸演變成希臘貴族階級的身份象徵。

至於將香的使用提升至信仰層面,則是東西方民族共通的特點。古埃及人從阿拉伯和索馬里沿海地區引進芳香類樹木,就是為了在宗教儀式中使用;巴比倫人為了在祈禱或占卜中引來神明關注,而有焚香的習俗;希臘人是以燃燒木頭或樹脂的方式,來供奉神明或袪除惡魔;至於羅馬人,則會在公祭和家祭中焚香。

對延續至今的各大宗教來說,香更是一不可或缺之物,如印度教、日本神道教、猶太教等,都有焚香禮拜的習俗。至於基督教,在《聖經》里就有近三十處關於「香料」、「調香」、「香的套用」的記載;其中一則提到,在東方三賢人送給剛降生的耶穌基督的禮物中,就有兩樣是珍貴的香料;天主教的焚香儀式,則首見於四世紀的聖餐禮上。香對天主教的重要,我們可從聖誕節舉行的子夜彌撒,由教宗親自提拿香缽,於香菸裊裊上升之際,虔誠祝禱的肅穆莊嚴景象里體會得到。

宗教焚香

焚香 焚香

焚香是一種拜佛的儀式。我國焚香起源於春秋時期,最早是最為諸侯王的朝儀。傳說香能辟瘟驅邪,所以宮室、朝堂、議事廳必焚香。到漢代,宮室發展到用香熏衣、驅蟲、防腐蛀,後來士大夫家以至平民,都有焚香的習慣。民俗五月端午,要在房中燒芸香,以驅蟲,要給小孩掛香囊,以驅邪惡。自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傳入中國,香、花、燈是禮佛必不可少的“三大件”,稱為“花香供奉”、“香火因緣”。而在東漢明帝以前,祀神祭祖,只燒艾條,不焚香。所以祭祀禮器中沒有香爐。漢明帝以後為了焚香,才開始製作香爐。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焚香這種禮佛的儀式也沿襲至今。

佛寺在信徒、香客心中是頂禮膜拜的神聖場所,步入這個精神家園,怎樣才能表達自己的真誠呢?無疑,禮佛上香是最直接的方法。通過燒香、許願、叩頭、合十、問訊等動態行為,與佛、菩薩溝通,完成內心的希求祈願。

香、燒香,古今有多少善男信女向諸佛菩薩、神祇地靈、歷代祖先,表達心聲。求家庭平安,求事業有成,求消災免難……,縷縷清煙,承載了多少人的希望。

然而,希求祈願的執著有求,能否達到你的要求呢?經常在寺院中目睹的場面:一根根的香棒,一把把的香,點燃後如同火炬。燒香的人是三教九流,燒香的姿態是五花八門,無數人在重複,人們稱曰:“香火旺盛”。燒香叩頭是對佛禮敬的表現形式,通過它的外在形式,攝受其內在層面是它的真諦。不能通達內在的真質,“封建”、“迷信”這頂帽子,永遠不能抹去。“萬人皆為福,似此求神正多,都須照顧頗不易;佛心本是慈悲,倘若作惡太多,也要保護實在難為。”佛教是旨在心源,淨化人心的宗教,用佛陀的教導,修正自己,改變習氣,完善人格。聖開法師曾說:“香是表道德馨香。道德者,乃利己謂之道,利人謂之德,利己利人謂道德。”

因此,對香、燒香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還原其真質,此為學佛的人所共參的。

從芳香植物或動物分泌物提取的天然香料,用於驅蟲、熏燒、敬神等諸般現象,是遠古先人在掌握火的使用後,燃燒柴木時,發現了香木、香脂有散香清神作用。從此人們有意識地將香木、香脂直接焚燒,升煙祭天。具體的祭法為:將犧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煙,表示告天。《周禮》:“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註:“禋之言煙,三祀皆積柴……燔燎升煙,所以報陽也”。疏:“禋芬芳之祭”。(引《十三經註疏》)

據《禮記.郊特牲》:“周人尚嗅,灌用鬯嗅,郁合鬯嗅,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既灌,然後迎牲,致陰氣也”。註:“祭必先求諸陰,故牲之未殺,先酌鬯酒灌地以求神,以鬯之有芳氣也。又,搗鬱金香草之汁,和合鬯酒,使香氣滋甚”。“灌地之後,蕭合黍稷,嗅陽達於牆屋。”註:“蕭,香蒿也”。

祖先對燒香有很明確的目的,有專門掌握燒香的人,這種現象在世界範圍內也十分廣泛,歷史悠久。

古埃及人從阿拉伯和索馬里沿海地區引進芳香類的樹木,把香當作宗教儀式中使用的重要用品;巴比倫人在祈禱和占卜時往往也焚香,預告“神明”,關注祈祀之事。

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也有燒木頭或樹脂的習俗,以供奉神明或祛除惡魔;羅馬人先是焚香木,後來引進了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使用;基督教會於公元4世紀開始在聖餐禮上焚香,希望教徒的信願上達於天,又表示聖徒的功業。(1)印度教、日本神道教、猶太古教也都有焚香致禮的習俗。

由此可知,燒香是古代一種十分普遍、廣泛的現象。

在中國所確定的五大宗教中,唯佛教與道教與香最為因緣深厚。

道教是中國土生的宗教。在宗教軌儀中,供奉神靈時,要求有香、花、燈、火、果五種供奉。五種供物,以表示天地造化,萬物相生相剋之理,以合神明之道。

五行:金:用銅鐵成錠,貼金箔代替。

木:即香,用香刻成假山。

水:即淨水,用淨盂盛之。

火:即燈。

土:黃土取方一塊。

道教稱香有太真天香八種: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淨香、妙洞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

寧全真在《上清靈寶**》卷五十四曰:

“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無為者,意也。清淨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達上清也。洗身無塵,他慮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亂,以意役神。心專精事,穹蒼如近君,凡身不犯諱。四香和合,以歸圓象,何慮祈福不應。妙洞者,運神朝奏三天金闕也。靈寶慧者,心定神全,存念感格三界,萬靈臨軒,即是超三界外,存神玉京,運神會道,不可闕一,即招八方正真生氣,靈寶慧光,即此道也。以應前四福應於一身,以香焚火者,道德無為之純誠也。以火焚香者,誠發於心也。”道教在齋醮儀式中,將燒香行為都規定了名相,其意義是十分深刻的。

佛教是圓教,不僅解行圓滿,而且對俗諦認知也有圓滿解釋。僅此“燒香”來以論證。佛教徒在宗教儀式時,特別早晚誦經功課中,起口便唱誦“爐香贊”。其云: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在佛前大供,有唱“戒定真香贊”或唱“香才爇贊”等。焚香而作讚嘆之語,是禪誦次第之首,禪香之燃,當列第一。

燒香又稱焚香、拈香、告香、捻香、插香等。

禪宗注重拈香之稱,常於種種場合拈香。如:開堂之日,祈求聖壽萬歲之拈香,稱為──祝聖拈香。

法會之時,為出席敕使祝福之拈香,稱為──敕使拈香。

接嗣法燈所作之拈香,稱為──嗣法拈香。此種表明師承關係及感念師恩之情也。

為諸佛菩薩、檀樾(施主、信徒)等拈香,稱為──佛事拈香。

其中,嗣法拈香,住持親自插於香爐中,其餘之拈香行事,則由住持拈香付與侍者,再由侍者插於爐中。

如何拈香呢?據《禪苑清規》卷五曰:“燒香者於香台之東,向住持問訊畢,兩手捧起香盒,以右手拈盒置於左手中,繼以右手將盒蓋安放香台之上,右手上香,向敬獻之對象焚之。其後,右手將盒蓋覆於盒上,雙手捧香盒安放於香台,並低訴祝願。”

通常燒香點燃後,用手輕輕煽去火苗,雙手持香舉到額頭,香頭對準所禮之對象,片刻,漸次插入香爐。一般三炷香即可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敬禮。

佛在世時,外護者供養佛陀及諸弟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日常必需之物,稱為“四事供養”。若供以花、香、幢幡、衣服、瓔珞、末香、塗香、燒香、傘蓋、伎樂等稱為“十種供養”。

佛滅度後,佛、法、僧三寶同受尊重。佛教徒造佛像,供養飲食、香花、伎樂及諸種莊嚴飾物,猶如佛陀在世。其後漸形成供養儀軌。自古至今,花、香、燈等是最通常的供物。《十地經論》卷三有:

“(1)利養供養,指衣服等。(2)恭敬供養,指香、花等。(3)行供養,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供養。”

為什麼把燒香作為佛事中首列的項目呢?如果引錄佛論寶典,對其了解會有認識的。

一、《阿毗達摩品類足》論曰:“香云何?謂諸所有香,若好香,若惡香,若平等香,鼻所嗅。如是諸香二識所識,謂鼻識及意識,此中一類識先識,鼻識受已,意識隨識”。

二、《入阿毗達摩論》云:“香有三種,一好香,二惡香,三平等香。謂能長養諸根大種名好香;若能損害諸根大種名惡香;若俱相違名平等香。如是三種皆是鼻識,及所引意識所了別境”。

三、《五事毗婆沙論》云:“諸悅意者說名好香;不悅意者說名惡香;順舍受處名平等者,鼻所嗅者,謂鼻根境”。

四、《雜阿毗曇心論》云:“香入者三種,謂好香、惡香、非好惡香”。

《大毗婆沙論》卷十三、《俱舍論》卷一:“則有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之論。”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曰:“香處有四種,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向為緣一香生於鼻識,為緣多香生鼻識耶”。

焚香 焚香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云:“香謂所嗅,此有四種,好香、惡香、等不等香,有差別故。等不等香,增益損減,依身別故”。

香,梵語音譯為乾陀。乃鼻根所嗅之物,鼻識的分別對象。

六根之一的鼻根,完成對香的判斷:

能令心生歡喜,心曠神怡;能培養諸根大種的,是謂好香。

能使人心生不悅、厭惡,能壞諸根大種的,是謂惡香。

沒有增益損減之分,非好非惡,是謂平等香,反之為不平等香。

香給予心所的快、不快、非快非不快,是通過鼻根傳達心識的,凡夫的心識在分別出善惡、好壞,這是一種本能的生理和心理運轉現象。香,能引發人的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如在好香滋養下,迅速向“好”的目標歸依,所以說燒香是修道的助緣。

在《長阿含經.幣宿經》中,有一譬喻,其曰:“……譬如有人,墮於深廁,身首沒溺。王敕左右,挽此人出,以竹為篦,三刮其身,澡豆淨灰,次如洗之,後以香湯,沐浴其體,細末眾香,坌其身上。……又敕左右,重將洗沐,如是至三。洗以香湯,坌以香末;名衣上服,莊嚴其身;百味甘膳,以恣其口;將詣高堂,五欲娛樂。其人復能還入廁不?”

有人墮於茅廁中,全身屎尿,污臭不堪,被人救出,用竹篦刮,香湯沐浴,眾香塗身又供百味美饌,以五欲娛樂其心,你說此人還會回到惡臭茅廁中去嗎?不會的!行善之人生天,一定不回到臭穢不淨地方的。

香,離穢之名,即宣散芬芳復馨。

人生無常,苦樂參半,而如法修習,自我完善,永於極樂。這個淨土是“圓滿香積世界”。“如來所居佛土,廣博嚴淨,地平如掌,皆以寶成,常有香氣,如妙栴檀,復以香樹而為行列,天妙珠瓔摩尼等寶”。“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晝夜六時殷重至心,……並造形象,香花、音樂、末香、塗香而奉獻,清淨嚴潔,於七日中,持八戒齋,於諸眾生,起慈悲意,願生彼土,彼佛世尊及諸菩薩護念是人,一切罪業悉皆消滅。……無諸病苦,增益壽命,隨有希求,悉皆如意”。

燒香、末香、塗香供養諸佛,發慈悲心,一心念誦,就可消滅一切罪業,可見香的重要性。

通常燒香所散發的芬芳氣味,使人心神安定,容易引人入道。還可通過煙香的飛覆,聯想到“香為周遍義,王乃自在義”。的境界。

《楞嚴經》卷五云:“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香蜜圓,我從香嚴,而得阿羅漢。” 香,能通達人之信心於佛,猶如佛之使者。凡夫應藉此信使,努力證果。

紅袖添香

“紅袖添香”是中國古典文化中一個很雋永的意象,並且無可否認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種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約並不了解“紅袖”當年是怎么“添香”的。我們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點線香。那種裝在紙筒里、像掛麵似的細細香棒,插一枝在香爐中,點燃香頭,就有香菸從香棒上裊裊升起。但是,“紅袖添香”絕非拿一枝線香往香爐里插那么簡單。

焚香 焚香

實際上,如果觀察古代繪畫中表現的香爐,基本上看不到爐中插線香的情況。線香出現的歷史相對晚些。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者散末。明代佚名畫家作品《千秋絕艷》中,體現了“鶯鶯燒夜香”的著名情節。畫面上,崔鶯鶯立在一座高香幾前,几上放著焚香必備的“爐瓶三事”中的兩件——插有香匙與香箸的香瓶,以及一隻小香爐。只是香爐中,崔鶯鶯的手中,都不見線香的影子。這裡是在表現她右手捧著香盒,左手剛剛從香盒裡拿出一顆小小的香丸,將要放入香爐中。古代女性“添香”的場景,就這樣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不過,“紅袖添香”遠遠不止捻一粒香放入香爐中這么簡單。

“焚香”,並不是把香丸、香餅直接加以焚燒;要讓香丸、香餅發香,需藉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儘量減少煙氣,讓香味低回而悠長。因此,香爐中的炭火要儘量燃得慢,火勢低微而久久不滅。為此,人們發明出複雜的焚香方式,大致的程式是:把特製的小塊炭墼燒透,放在香爐中,然後用特製的細香灰把炭墼填埋起來。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夠接觸到氧氣,不至於因缺氧而熄滅。在香灰上放上瓷、雲母、金錢、銀葉、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餅,是放在這隔火板上,借著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緩緩將香芬發揮出來。古人在談到銷香之法時,總是用“焚”、“燒”、“炷”諸字,但實際上並非把香直接點燃燒掉,而是將香置於小小的隔火片上,慢慢烤出香氣。

很顯然,的過程相當煩瑣。然而,這還不算完事,香一旦“焚”起,還需要不停地加以觀察,否則,“香菸若烈,則香味漫然,頃刻而滅”。不過,炭墼或香餅埋在灰中,看不到,如何判斷其形勢呢?正確的方法是用手放到灰面上方,憑手感判斷灰下香餅的火勢是過旺還是過弱。於是,唐人詩詞中除了“添香”之外,還喜歡描寫女性“試香”的情景,描寫女人如何“手試火氣緊慢”,如和凝《山花子》描寫一位女性:“幾度試香縴手暖,一回嘗酒絳唇光。”添香也罷,試香也罷,在男性文人的筆下,焚香似乎永遠和無所事事的女人形象聯繫在一起。立在香爐前的女性,不論宮詞中的失意妃嬪,還是《花間集》中的藝伎,都從來不用為生計操心,她們全部的心思,就是等待某個男人,或者滿懷幽怨地思念他,為他的負心而痛苦。

關於焚香的繪畫

焚香告天 焚香告天

作者簡介:

任伯年(1840—1896),清末畫家。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名頤,字伯年,別號山陰道上行者、壽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陰航塢山(今杭州市蕭山區)人。任伯年是我國近代傑出畫家,在“四任”(任伯年、任阜長、任渭長、任預)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他重視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吸收了西畫的速寫、設色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

本畫題識:同治壬申冬月伯年任頤寫於滬上客次 鈐印:頤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