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刻

烙刻

《烙刻》所屬一本書籍之一,於200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烙刻

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影像,對原創作者的最新採訪,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照片定格了時代,記錄了曾經的震撼,也在瞬間鎖定了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本質,成為一張張歷史的切片。這讓我們能夠從容地回顧歷史,品嚼其中的味道。這些照片所表現的時代和事件,今天看來讓我們發笑,也讓我們流淚,更讓我們感動。本書收錄了一些攝影名作,並配上了作者的訪談資料和原作,是一本可讀性強、資料性強的休閒書。

目錄

序 銘記與忘卻

占領總統府》:一個王朝的終結

《開國大典》:照片輝煌的背後

上甘嶺的照片,上甘嶺的故事

中國的勝利:《歡送志願軍回國》

一幅照片,一樁姻緣

……

文摘

書摘

高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終因敵強我弱,彈藥供應不上,志願軍被迫

轉入坑道,堅持鬥爭。坑道戰比陣地戰更艱難。敵人利用有利地形對十五軍

坑道採取築壘封鎖、石土堵塞、轟炸爆破、斷絕水源、施放毒劑和煙燻等毒

辣手段,妄圖消滅坑道中的志願軍。

坑道戰是艱苦的。許多坑道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塊餅乾,許多人喝不到

一滴水,只好用互相喝尿來解除難忍的乾渴,官兵們還戲稱為“光榮茶”。

戰士們把餅乾放入嘴裡能把舌頭割破,人丹放在嘴裡竟化不了。由於醫療條

件差,許多傷員犧牲在坑道中。有一個坑道,10多名戰士直到餓死,還端著

衝鋒鎗守在坑道口。

“誰能送進坑道一個蘋果,就給誰立二等功!”這是上甘嶺戰役堅持坑

道戰階段的立功標準。兩個高地的各個坑道,距五聖山主峰最近的地方500

米,最遠也不過1000多米,但要通過10道封鎖線。即使到了坑道口,要進去

也很難,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犧牲。派去一個班,活著進坑道的只有三分

之一,為送一壺水,甚至要付出幾條生命。

十五軍後勤部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組織機關和部隊靠“匍匐運輸”、

“接力運輸”等方式,將3萬發迫擊炮彈和大量食品、物資送入坑道。整個

上甘嶺戰役運輸人員傷亡就達1700餘人,占我軍整個傷亡人數的14%。秦基

偉曾對尤繼賢說:“打罷上甘嶺,給後勤記頭功。”

坑道里擠滿了戰鬥員、傷員和烈士的遺體。硝煙、血腥混合在一起。糧

沒了、水沒了、藥也沒了……雙方已經都很難堅持了,這時就看誰能沉住氣

了。為了掌握情況,志願軍決定抓俘虜。通過審訊俘虜,秦基偉心中有了數

。他在日記中寫道:“敵人兩個師已有半數以上死傷,按美軍(每個)師1.8

萬人,偽軍(南韓)1.2萬人,合計3萬人。現在能夠參與戰鬥的不到1萬人

,敵人為爭奪我們兩個連的陣地,用了兩萬人的死傷,而陣地仍然奪不去。

我想,敵人是不願意這樣來拼消耗的,美軍不是缺鋼鐵而是缺少人力……”

據此他決定開始籌備反擊戰。

11月11日15時45分,志願軍的榴彈炮、火箭炮、追擊炮、山炮、野炮,

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軍傾瀉。秦基偉指示炮兵要巧妙地運用火炮的威力:15

時45分炮火進行第一次急襲後,停歇5分鐘,再急襲5分鐘,然後假意發出步

兵攻擊信號,但並不衝鋒,把敵人引誘到前沿工事後,才使用火箭炮覆蓋,

幾十門榴彈炮也一起轟擊。這幾次急射,1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