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鄉

位於黃山區西部,鄉域面積246.3平方公里。轄13個村10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7萬人。

基本信息

概況

烏石鄉位於黃山區西部,太平湖上游,東與太平湖鎮焦村鎮接壤,南鄰黟縣宏潭鄉,西、北接石台縣七都鎮、六都鄉,鄉域面積246.3平方公里。(其中太平湖水域面積5平方公里),轄13個村10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7萬人。距城區甘棠39公里,距合銅黃高速南安開放式服務區和103省道僅5公里,距黟縣宏村20公里。我鄉集田區、山區、庫區於一身,有林山場30餘萬畝,農田近萬畝,茶園10404畝,是全區重點產糧大鄉、林業大鄉、庫區移民人口大鄉和革命老區。境內既有重巒疊嶂、茂林竹海、飛瀑流泉之神秀,又有阡陌縱橫、稻浪涌金、湖帆點點、漁歌唱晚之恬適,盛產木竹、茶葉、優質稻米、淡水魚蝦和竹筍、蕨菜香菇木耳吊瓜籽等土特產品。全鄉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空氣和水質常年保持國家一級標準,先後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黃山市有機茶之鄉”等稱號。佘溪殷溪地理溪王村河清溪河太子河等河流縱橫鄉境,匯入太平湖。桃和油路、湯高油路一橫一縱穿境而過,日益成為九華山—太平湖—黟縣古民居的便捷旅遊通道。船楊環湖公路、烏夏路、烏長路、茶六路、地理溪路等通達工程先後實施完成,已實現村村通公路目標。移動、聯通基站次第建成,手機信號覆蓋全境。烏石集鎮面積達0.5平方公里,集鎮規模不斷擴大,集鎮功能日趨完善,已成為黃山區西部的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烏石鄉黨委、政府以區劃調整為契機,整合境內資源,做強優勢產業,大力實施“生態立鄉、工業強鄉、農業穩鄉、旅遊興鄉、文化塑鄉”戰略,在“十一五”期間將該鄉打造成黃山區有較強工業支撐能力的特色生態經濟最強鄉。

烏石鄉位於紫城鎮東北部,秋香江上游。東接中壩、水墩,西連紫城鎮、瓦溪,南鄰龍窩、九樹,北毗附城鄉。鄉政府駐地大壩塅,距紫城鎮2公里。

鄉境古稱建興約,後因巷子崗多黑色大石而易名烏石。明代屬古名都火帶、岩前社。清代屬古名都烏石約、岩前約。民國18年(1929年)屬附城區烏石、岩前鄉,民國30年改為第一區石前鄉。建國初屬附城區、第一區,1957年12分屬烏石、士貴兩鄉,1958年10月併入附城公社,1961年4月分為烏石、士貴兩公社。1963年3月將烏石、士貴兩公社合併為烏石公社,1983年9月設烏石區,1987年4月改稱鄉。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石坑村歧山寨為最高峰,海拔798米。秋香江發源於境內榕林村榴墩嶂。礦產資源有錫礦、螢礦瓷土等。

經濟文化

經濟以農業為主。建國前聞名全縣的土特產有:菸葉、荷樹灣余氏籮格、升車大水坑黃氏油籠、璜坑橋頭范氏書籠、大嶺下葉氏花藍上書村江氏木屐、龍湖村竹笠、陶坑火籠等。1988年有水田1.98萬畝,水稻播種面積3.68萬畝,總產1.1萬噸。全鄉水果種植廣泛,70年代本縣柑桔當家品種“書田桔”,發源於鄉內書田村。1988年全鄉水果種植面積1.04萬畝,總產517噸。又是全縣紫膠生產基地,種有紫膠寄主樹0.79萬畝,1984至1985年,紫膠生產受省人民政府表彰。

工業方面,建國前,主要生產磚瓦、瓷器及竹木製品等。1988年有鄉陶瓷廠、鐵木廠、家私廠、水電站等企業,村建築隊23個。士貴瓷廠生產的日用瓷器曾遠銷美國、日本和中東各國及香港地區。水電資源豐富,1988年百河徑、楊梅坳兩水電站裝機800餘千瓦。境內交通便利,惠水、紫海公路經過其間。

商業方面,未建縣城前已有巷子圩。縣城建成後,商業網點逐漸移向縣城。至建國前,巷子崗有小店近10間。1988年全鄉有集體商業門市33間,私營,個體店檔107戶。

文化發展較早。明代創設的官山書堂聞名東江。近代紫金花朝戲創立於鷓鴣村;西醫最早由荷樹灣福音堂傳入本縣。至1988年,全鄉設有國中2所,國小20所,在校中學生1000餘人,小學生5500餘人,教職工230餘人;還設有鄉文化站,廣播站、電影隊和衛生院。保存主要文化遺址有中澄村白水磜宋代古窯址及荷樹灣福音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