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寺

烏石寺

烏石山位於浙江省龍游縣城以北25公里,海拔439米,烏石寺便北靠青山座落坪間。寺建於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又名招慶寺,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自南至北分別為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東西兩側還有不少附屬建築,可謂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相當規模的古剎,相傳名族英雄岳飛[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出征直搗黃龍時在這裡與招慶寺禪師結為至交。

基本信息

簡介

烏石寺烏石寺
烏石山位於浙江省龍游縣城北二十五公里橫山鎮。海拔439米,居千里崗山系,是縣界的北屏,與建德縣梅嶺關接壤。南坡有寺,從山腳沿一條七百多階的石階依著夾山溪澗盤繞而上,行至半途,山勢就突然陡峭起來,這裡稱“百步嶺”,上了百步嶺,可見一塊坪地,坪地上竹木成林,烏石寺便北靠青山座落坪間。

烏石寺建於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又名招慶寺,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自南至北分別為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東西兩側還有不少附屬建築,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相當規模的古剎,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登臨遣興和求神拜佛的勝地,烏石山景色奇特,主峰上石壁裸露精光淄滑如同鋼鑄鐵澆一般,由於多年的日曬雨淋,顏色黝黑,“烏石”之名即由此而來。當中還有一個石洞,叫做“幽岩”,“岩深三丈,方倍之,有泉穿石而出,終年不竭。岩背烏石劃開,分峙左右,中深數石(十)丈。“(《民國縣誌》)南宋建都臨安梅嶺成了“江右孔道”,當時的烏石山下就有一條東達臨安,西接湘贛等地的官道,官道上鋪有人字形青磚,據說當時每隔五里路即築一磚窯,就地燒磚供鋪路之用,人們在拓荒開路時還發掘出多處窯址和青磚路基。烏石寺多有名人在此逗留,據舊志記載,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岳飛就曾在寺中過夜,並在木桌上題詞:“岳飛奉旨趨闕,復如江右,假宿幽岩。游上方,覽山川之勝,志期為國,急欲掃平胡虜,恢復輿圖,迎二聖沙漠之轅,輔聖主無疆之休,因結緣佛事,以記。宋紹興三年十月初三日題。”岳飛還寫有《招慶寺送張紫岩北伐》詩傳世。張灘[即張紫岩)、劉光世等將領也曾在寺中題壁,周必大、姜蠻等人還有詩文傳世。

歷史故事

烏石寺烏石寺
烏石寺著名景點文物甚多。寺西北有“精忠幽岩”。相傳名族英雄岳飛出征直搗黃龍時在這裡與招慶寺禪師結為至交;十二道金牌催逼被害前,岳飛亦在此與禪師訣別。赤褐色幽岩石壁上經雨水沖刷形成縷縷白色條紋,如淙淙痕。一代忠臣良將的歷史悲劇在這些遺蹟中如泣如訴。寺東有“天水飛瀑”一景,瀑布沿石壁飛流直瀉,垂天接地,四時不絕。瀑布伏流穿幽而出,沿山跳石,叮咚作響。另有“滴水觀音洞”,又名“獅喉洞”,深三丈,廣倍之。洞壁滲出水滴叮咚滴於功德池中,不浸不溢,水清甘冽,香客稱之為“仙水”。更為奇者,念佛堂南側有五棵古樟聯翠成屏,人曰“五姐妹迎客”。懸坡上一株古樟已歷千年,高15米,徑粗5.2米,基部虬根奔突若游龍臥波;其托天樹冠,曾蔭庇寺宇。“文革”期間失於護理,漸於枯萎死亡,留下一段禿乾。山寺復興後,住僧砌石固本,培土造景,古樹受人恩激活春心,逐漸恢復生機,新綠點點,終至枝繁茂樹蔭遮地。

民間傳說

烏石寺烏石寺
岳飛與幽岩淚紹興年間岳飛抗金,戰績輝煌。但奉十二道金牌返京。途經烏石寺,見寺旁石壁大書“你來了”三字,並有寺僧迎候。忙下馬致謝。
寺僧乃某名禪師,善知過去未來,飛問壁上所書何意,答云:“‘你來’即‘你來’,‘了’者‘了’也。”岳飛沉吟良久,似悟非悟。
進寺,獻壽麵一碗,岳飛啖之,竟無鹹味。問曰:“何淡而無味?”禪師莊容云:“味在其中,醬在下,何不翻也?”醬、將,翻、反,均音諧,蓋示意岳飛:既危在旦夕,將軍何不舉反旗遠走高飛也?
岳飛恍然,一時心潮翻湧,然畢生精忠報國,萬死不辭,豈能食翻(反)面,叛國作罪臣乎?於是舉碗面碎之山顛幽岩,不辭而別。
入覲高宗述職,果受陷害。禪師慟哭,天地同悲。碎麵條竟成瀑布流瀉,嗚咽涕泣矣。今瀑布已竭,斑駁水痕猶長留岩上,人稱“幽岩淚”雲。 其時山雨欲來,無所事事,轉念此僧臨行書筆其上,必有其意,於是窮其詞,原來其中寫道:“此寺始於唐太和年間,屢毀屢建,現存殿堂為舊中國十四年慕化”。古蹟中可貴者,為南宋張魏公(浚)放速州時曾過宿於此,有題壁曰:“聽顏師鼓琴而去”又有岳飛驅兵江右時也曾於此過宿。曾題書木桌曰:“飛奉旨趨闕,復如江右,借宿幽岩,游上方,覽山川之勝,志期為國,急欲掃清達虜,恢復興國,迎二聖沙漠之轅,輔聖主無疆之休故結緣佛寺以記歲月。紹興己卯五年十二月。飛過宿於寺。”

寺內題詩

據傳宋時寺前為南北交通要道,故其內題詩較多。如宋:姜堯章題昭慶寺詩:

烏石寺烏石寺
諸老凋殘極可哀,
尚留名勝壓崔嵬。
劉郎可是疏文墨,
幾點胭脂濕綠苔。
又有無名氏題詩:
東風吹老越山微,
步上烏峰逐夕暉,
林外月明風虎嘯,
岩頭雲送雨龍歸。
聽琴慷慨懷張浚,
題石精忠想岳飛,
一曲陽關追往事,
牛山何必淚沾衣。

臥獅岩

在封建皇朝中,徽、欽二帝在藝術上才華出眾,而政治上卻昏庸無能之極。故而悲劇疊出。人文景觀乃歷史的殘片,但能發人深思,激勵德性。眼前古剎凋殘,古蹟湮沒,倒也殊為可惜。沒多久天放晴光,即出左廂房穿廊下達寺後,忽見巨岩壁立通體烏黑,橫廣千丈高百十尋,且呈塊狀十分整齊,儼然似巨獸臥於寺旁,烏石山臥獅岩果然名不虛傳。

臥獅岩左側有帶狀瀑布,出頑石而下瀉卻似臥獅之飄帶,為巨岩增色不少。臥獅岩獅頭嶺下有岩洞,洞不甚大然可小息,洞左右均有砍柴小道可達山巔。尋思此處不宜作畫,不若居險頂而高瞻遠矚,於是別費先生由左側覓路上山。

烏石寺烏石寺
山徑為流沙沖蝕,雜樹與荊棘橫生,行路甚難,至側背又見巨石平地奮起,分前後兩半,俯視則山坳直瀉一落千丈,山脊多砂礫著腳易滑,環顧左右,谷空風緊攀緣無物若孓然身處於桅桿之巔,忽然有思退之念,轉思之,上山不易下山也難,半途而返於心何甘?然二石聳立猿猴亦難攀爬,維前後兩半之間有弄其寬如門,只現天色,但不知過此是徒壁?是通道?若是徒壁則其險可知,若是通道則登山有望。相距不遠,於是審慎而上,至其地忽見山坳夾於巨石之間,山坳中新篁鵝綠密生其間,相距不遠,坡雖斜而雜草叢生,過此似有小徑可達山頂。於是探步向前,沿山水流跡跳蕩而上,有云:“五步蛇喜處於近水岩草中”動念及此,若處處有蛇,深悔擇道不當,好容易出得坳來急欲抄近路上岩頂,忽見柴草有被割痕,心境也就豁然開朗,至此展望獅頭岩卻似鯉魚之背,遠處頂上有松樹數棵,獅頭岩雖徒但毛糙,於是爬行而上,及頂有岩丘稍平,長寬約三四丈,旁有小松三五棵,於是慢慢地扶松而立,頓感八面凌空,前景可望百里而絕壁近在咫尺,稍一不慎,必然化作煙塵。稍定,扶坐於前沿石上,山風習習,太空冥冥近景為山石所遮,遠景如海空明,心胸為之一暢。過片刻,思欲與費先生取得聯繫,但烏石寺為山岩所遮僅露屋頂,非移步向外無法俯視殿前,欲起身移步又怕與生命作兒戲,強自壯膽,才半起身,忽感有物掠頂而鳴,不覺又跌坐石上手自扶地,心裡轟轟然,仰視見烏鴉盤鏇而來,不覺失笑。轉念之必然我鄰其巢,為防其掠下再襲,略為收步,移時再探步向外,擺穩腳跟而後慢慢起立,俯視見費師母立於殿前廣場上,我揮帽長呼,費先生亦趨出仰視,並揮手示意下山。於是轉身也,滑下魚脊背俯視山下,村落如豆,阡陌縱橫如沙盤假山,自思飛機中看世界必然如此,過鯽魚背後,山石陡而且滑,彎身斜行,失足必難止住,躊躇再三急中生智;以手撐地,仰身向天,貼地而行,如此則重心後移,觸地面大,十分穩妥。歸時取道右側而下。

計上下山岩,歷時一小時半而心理起伏卻頗感跌盪,時而夷險萬狀,時而豁然開朗可謂多變矣!然守山老人嗤之以鼻曰:“社員上山砍柴緣絕壁而上,下山擔一二百斤如履平地。”此足可為胸胸拳拳者戒也。

振興發展

烏石寺烏石寺
烏石寺亦名“招慶寺”,教派系天台宗道場,始建於唐朝大和年間,距今已歷一千多年,全盛時期,殿宇莊嚴,香火興旺,內有大雄寶殿金剛殿天王殿地藏殿及鐘鼓樓等,山門兩側塑四大金剛,殿內佛像皆為樟木雕就。烏石寺歷代高僧輩出,道風蔚然,遊人香客登臨朝拜,絡繹不絕。然世事滄桑,烏石寺屢經興衰,飽經夏患;“文革”浩劫,險遭傾覆;一座千年古寺,名存實亡,景象黯然。

改革開放後佛法逢盛世,百廢俱興,龍游縣把烏石寺列入重點風景旅遊開發區,為恢復烏石寺景觀,投資40萬元修通途經烏石寺的下宅至建德梅嶺一段公路。橫山鎮政府為振興山寺,請來高僧可揚法師住持烏石寺。鎮政府把原寺屬八十多畝山場劃歸烏石寺管理,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鼎盛時期。

可揚法師年僅25歲,是位建築師出身的僧人,既弘法利生,又重視山寺基建設和生活設施的改善,使烏石寺得以迅速修復。在政府支持下,寺里投資三萬元建空中索道,可揚法師在上海國聲大師、杭州智淨大師協助下,成功地做了六場大型佛事。由處寺院、十方仁人捐助30萬元,興建了“念佛堂”。堂內供奉緬甸贈釋迦牟尼玉佛像一尊。1997年農曆四月初八開光之日,慕名朝聖者達五千之眾。

烏石寺現任方丈智淨法師,63歲,浙江省桐鄉人,畢業於中國佛學院,兼任浙江省金華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金華市政協委員,永康市佛教協會會長,永康市政協常委。現任監院可揚法師,兼任浙江省巨州市佛教協會理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