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橋

烏橋

烏橋島,位於汕頭市區西北部,總面積約0.6平方公里,人口約2.98萬人,地理特殊,四面環水,東臨梅溪河下游,西至石籬尾。

烏橋歷史

烏橋島,位於汕頭市區西北部,總面積約0.6平方公里,人口約2.98萬人。它地理特殊,四面環水,東臨梅溪河下

游,與中山公園相向;西至石籬尾,與牛田洋二號碼頭相望;南瀕韓江,與對岸"月眉翠堤"相映;北接廈嶺港,與光華街道相鄰。烏橋島現從屬烏橋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駐北海旁路1號A座三樓。
烏橋島是汕頭市一個歷史較為久遠的老城區,它與其他城區一樣,歷經了諸多變幻。解放初期,烏橋島設防空指揮所12個,1955年6月成立烏橋街道辦事處,1959年改街道辦事處為烏橋管理區,1963年又恢復街道辦事處的名稱,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為紅橋街道革命委員會,同年年底劃分為紅心、紅群、紅東、紅勝和紅建等五個街道革委會。1973年6月,紅心、紅群合併為二馬街道革委會,紅勝、紅東合併為火車街道革委會,紅建則劃入光華街道。1981年6月又改街道革委會為辦事處。同年11月,二馬、火車街道再合併恢復為烏橋街道辦事處,轄有火車、廻欄、振球、同興、煥新、金福、二上、二中、享祠、北海等10個居委會,2002年3月,順應全市社區區域調整,原10個居委會合併為火車頭、振興、煥金、二馬、享祠等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烏橋素有"貧民窟"之稱。解放前,這裡的居民大都居住簡陋的板棚屋,居民以編竹器、做木、捕魚、搬運、打鎖匙、補鍋鼎等粗重或簡單小手藝為業。成片的板棚屋和泥濘路,使當時的烏橋島千瘡百孔,滿目瘡痍。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汕頭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烏橋面貌有了很大變化,街巷大部分已鋪設了水泥路面,部分低矮樓房已經改建,烏橋島的四橋:即烏橋(曾改名紅橋)、光華橋、廻瀾橋(曾改名文勝橋)和解放橋也先後改建成鋼筋混凝土大橋。環島翠堤已建了2633米,(尚欠709米)。市場建設和文化設施也有較快發展,目前島內商品貿易市場2個,中學1所(同平中學)、國小3所(紅橋一小、二小、三小)、幼稚園多所。但由於烏橋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發展受到多方面制約。1994年市曾出台烏橋島舊城規劃方案,但由於資金不到位等原因而擱置;歷史上烏橋島內工業企業鼎盛時期有60多家,後因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紛紛遷走,現能夠正常生產已不足5家。目前,烏橋島步履蹣跚,與市區其他街道相比,明顯落後,差距較大。島內絕大數路道崎嶇不平,居民住房仍屬平房低矮建築,且大多為危房,破舊不堪;巷道狹窄,無規則,民眾生活水平極低。
為儘快解決島內困難民眾的生產生活問題,進一步建設烏橋,烏橋街道於近期舉辦"烏橋情、愛心行"慈善活動,現發動社會各界人士為烏橋和公益事業出謀獻策,為烏橋發展作出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