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仁由已

《論語》之仁15: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涵義解釋

顏淵問怎么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欲望)恢復(周)的禮教,就是仁。一旦能夠這樣做了,天下的人歸向仁德。實行仁德完全在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都有什麼條目。”孔子說:“不合禮的不看,不合於禮的不聽,不合禮的不說,不合於禮的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一定按照這些話做。”

文化涵義

為仁由己表明仁的德性的行為是自覺的、主動的。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里仁》)孔子強調實行仁的自覺性,目的是要人們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規範。把“禮”這種外在的約制,通過“仁”的德性修養,完全變一種內在的、自覺的道德規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